法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析
2017-03-07解连峰
解连峰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法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析
解连峰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 培养各学科双语人才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观念。针对法学教育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法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何破解法学双语教学瓶颈,走适合中国特色法学双语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思考。
法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始于2001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积极运用英语等外语以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但在法学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困难。教育界人士中很大一部分人对双语教学的认知不足,导致对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解存在偏颇。他们或强调“汉语”,或强调“英语”,而对究竟何谓 “双语”无所适从。
一、法学双语教学释义
《双语教育概论》由西方学者麦凯教授和西格恩教授所著,书中对于双语教育有这样的论述: “在全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的贡献和价值在于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而对国家而言双语教育又促进了各种族群体和少数民族的和平共处。虽然双语教学的代价昂贵,但是不开展双语教学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则更高。”[1]
双语教学源于加拿大培养儿童的一个针对法文而设计的沉浸式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对母语为英语的孩童进行培养, 使其在接受这个计划案后能讲其他国家的正式官方语言。随后,这一计划案在美国被推广。如何对双语教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香港学者卢丹怀的理解为:“双语教学是指将教学媒介设定为两种语言,学生通过对授课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来实现掌握两种语言的授课目标”。上述理解为广义的理解,这也就是说,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具体科目的知识来掌握语言。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采用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进行应用的方式,使得学生既掌握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习得了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双语教学[2]。
对双语教学的定义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即均认为双语教学就是使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从上述理论中可以推知,法学双语教学就是在进行法学课的教学中采用汉语和外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使学生掌握该课程。对于法学教学的标准和尺度问题,教育部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
二、法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通常情况下,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引入了“外语教学”这一观念,旨在帮助高校学生将自身专业与外语能力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更高。法学双语教学正是与这一规定相契合,通过法学英语的双语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无论是在国内法还是在国际法上都能做到精通,并且通过双语学习更好地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培养出国际化的高端法学人才。这也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综合考虑授课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状况,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双语教学具有特殊性,各国语言在结构和语法以及民族风俗习惯方面都有差异,在将我国法律转化为外国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3],在讲授过程中也不必将所有法学课程都用双语进行讲授。在授课内容上应该侧重于涉外特点明显的法律。
在法学双语授课过程中囿于精通双语授课的教师相对匮乏,很多高校只能根据已有师资状况来安排课程,也就是说老师会什么讲什么,客观上限制了法学双语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教材缺乏和教材陈旧都是法学双语教学的瓶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意性很强。由于法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定位在他们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要有较强的法学基础,导致学生素质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到位。在学生中不乏一些英语水平不佳者,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尚且吃力,更何况学习专业性要求严格的法学英语,其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可见,学生在选择是否选修法学英语时,高校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不能强迫他们选择学习该课程,否则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在法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学生的专业也是要考量的内容。在法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学习那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甚至可以与就业要求相结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实行双语教学的高校开课常常围绕着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WTO制度等学科开展,这主要是考虑到了课程与国际接轨的性质。
综上所述,开展法学双语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科本身是否与其他法律关联性太强。如果一门法学双语专业课既涉及民法、合同法等实体法知识,同时也涉及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识,那么不难想象越庞杂越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法学双语教学模式解析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想使法学双语教学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双语教学成功与否涉及的因素非常广泛。既要求学生了解该国文化、风土人情,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语和法律,双语教学的成功凝结了课堂教学本身的成功和人类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成功,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随处感受双语氛围,经常性的开办法学英语沙龙,这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在高校可以设置英语角,开设师生之间、国内学生与国外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双语交流方式蔚然成风。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多看,增强国际交流。
(二)借鉴国外经验,给双语教学提供政策支持
综观我国双语教育的制度体系,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要对部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力争在外语课程讲授上达到5%~10%的比例,这一规定的缺点在于涉及专业少、有关规定过于粗线条,实施起来针对性不强。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双语教学的评估方式进行了规定,但是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不难看出,我国双语教学的法规政策不足以支撑法学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很难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美国在双语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双语教学存在复杂性和系统性,政策和法律规范的保障势必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和完善。美国国内有多种语言并存,通过政策和法规确保了公民在语言方面的文化资源的利用权。美国在双语教学的保障方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禁止、政府许可、政府提倡、政府支持四个阶段[4]。美国先后于1968年和1974年颁布了《年双语教育法》、1994年颁布了《公法103-382款:1994改进美国学校教育法》,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双语教育实施,这个力度是空前的,美国政府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下,美国双语教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双语教学也因而落实到了实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在我国的双语教学中通过立法的形式从法律角度切实保障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我国培养高端法学人才提供政策上的实现依据。
(四)法学英语课程设计
我国现阶段的法学双语课程的体系包括:法学基础课、法律英语课、通识课、法学双语课程以及实践类法律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和能动性决定了他能否更好地学好所学科目。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等通识课程不能单单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这类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常识。法律基础课包括民法、刑法、法律文书等十四门法学必修课。这类课程应采用中文授课方式,因为我国的法律社会主义性质明确,采用英文进行表述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我国法律的准确内容,没有必要。这部分课程的讲授应该以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为主,为学生学好法学双语课程做知识储备上的铺垫。法律英语课是为开设法学英语课做准备的,因此这门课程是学好法学英语课的前提。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法律英语课以英语的单词的拼读、课文的阅读和翻译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最近几年,随着高校对法律英语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教学面涵盖到了听、说、读、写、译等各个环节,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类法律英语课实际上就是在做与法律有关的听说读写、英汉互译以及制作英语法律文书。通过学习,学生的法律英语的应用能力得到加强,但是存在着偏重英语文法的训练而对法律内容拓展的不够宽的问题。
上述课程的开设均可为法学双语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在法学双语课的课程设计中应该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划分,内容应该涵盖国际法与国外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法等应该考虑作为必修课;国外的法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商法、法制史等可以考虑作为选修课。同时,为了适应培养高端法学人才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等方式也应纳入教学系统,凸显法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在法学双语教学权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公德心、公益心和同情心,树立学生培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法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中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培养高端双语法学应用型人才任重而道远。双语教学无论从课程设计、教材先用、政策保障和学习氛围上都有待完善。法学双语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努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学双语教育教学模式。对于从事法学英语教学的授课教师而言,将双语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教学目的,更好地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是每个从事教学的教师的努力方向。
[1][美]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80.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
[3]解连峰.目的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4]Colin Baker and Sylvia Prys Jones,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8.
[责任编辑:曲占峰]
2017-02-12
解连峰(1978-),男,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G642
A
1008-7966(2017)03-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