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基于“过剩与稀缺”悖论的人才平衡发展与优化策略

2017-03-07俞丽芳吴秀兰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衡水05000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公共课部河北秦皇岛066000

关键词:外语京津冀协同

俞丽芳,吴秀兰,区 颖(.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衡水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衡水 05000;.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公共课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盛世危言“中国出现人才短缺危机”[1]引起人们的思考。中国金银岛资讯有限公司副总裁和首席分析师杨向宏认为,“中国正在进入全面过剩与稀缺并存的年代”,这里的“过剩与稀缺”指的就是人才的供应与需求出现不平衡现象,人才的供应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过剩与稀缺”凸显,可见人才发展策略研究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目标,为解决人才的“过剩与稀缺”问题提供了可能。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高等学校的建设要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个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和科技型外语人才。刘润清也说过,“21世纪的中国经济市场需要的是兼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和丰富的其它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2]。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3],已成为“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3]。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及人才需求调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4],“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讨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5],最终实现标准的协同乃至一体化。“有部署,有行动,有标准,是相互支持配合的一体化”[5]。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天津和河北等地调研后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决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首都北京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升级首都核心功能,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力,促进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同时,“也是探索改革路径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和不平衡是个‘老大难’问题”[6]。人才的“过剩与稀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映射,基于“过剩与稀缺”悖论的人才平衡发展与优化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调查

“人力资源的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其重要基础与支撑。”[7]麦肯锡危言中的人才标准就是指复合型外语人才所具备的“必备技能、实践经验和英语水平[1]”。该结论据悉是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吴海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得出的,他在一场“中国毕业生就业现状论坛”上表示“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1]。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就是自己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匹配过程。所以,对选择进入跨国公司的大学生而言,“在工作中,不是时刻挑战什么,而首先是适应它,尽量做一个‘企业公民’,而不是职场过客”[1]。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能力、人才知识结构、人才资源规模以及人才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与供应存在不平衡现象,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以及政治文化中心的“虹吸效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人才素质较高,在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天津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年龄偏大,急需培养和引进年轻人才,否则很可能出现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危机”;河北省人才梯队结构比较明晰,中青年人才占比合理,且趋于年轻化[8],可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短缺。可见,京津冀区域间的人才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二、高校ESP教学对解决京津冀人才“过剩与稀缺”悖论的作用

针对“过剩与稀缺”悖论,寻求人才平衡策略,是解决京津冀人才平衡与优化问题的根本。

(一)“过剩与稀缺”现象的成因分析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所谓人才的“过剩”与“稀缺”是相对而言的。从理论上讲,中国并不缺乏人才,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114万到2017年的795万,大学生数量几乎翻了7倍。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过剩”的“人才”除了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之外,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中职毕业生和回国的海外留学生。难道真是人才“过剩”和用人单位人才饱和?其实不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除了原有部门单位对人才有强烈的增补需求以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据《劳动报》报道,中国每年城镇新增1 300万个就业岗位,远远超出失业人数。但严格来讲,稀缺的是懂外语和计算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方面,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大部分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另一方面,对上海商业领域的1 000多名企业集团经营者的调查显示,不懂外语的高管超过90%,不能使用计算机的占到75%,他们已经很难应对现代商战要求。所以,这种岗位空缺已经相当严重。虽然高校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但还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出现了高校毕业人才“过剩”与社会所需人才“稀缺”的矛盾,京津冀地区亦是如此。合理解决这一矛盾,跨越就业鸿沟,对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京津冀地区人才平衡发展与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ESP在解决人才“过剩与稀缺”悖论中的作用

专门用途英语(ESP)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英语教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ESP教学是解决目前人才市场“过剩与稀缺”悖论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需要。

“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学习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9]ESP教学解决了学校教学中知识的单一性,指导学校教学向课程多样性和人才多向性发展,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的目标。

ESP是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目标的语言教学形式。英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专家Henry Widdowson认为,“语言既是有规则的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一种动态资源;语言在其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对语言系统和社会都有认知行为。语言教学需要寻找独立的、值得获得的并与学习者的学习以及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知识领域,使外语语言的学习能够成为达到学习者目的的必要手段”[10]。ESP教学通过“学习者学外语知识、钻研经济领域专业知识并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的‘三位一体’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11]。

ESP教学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减少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状况,为大学生顺利跨越“就业鸿沟”,解决人才“过剩与稀缺”矛盾起着积极作用,为大学生走上高起点职业生涯提供保障[11]。

三、基于“过剩与稀缺”悖论的京津冀人才平衡发展与优化策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解决人才平衡发展与优化问题。

(一)政府部门——宏观协调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作出宏观调整,使京津冀三地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云集,而且北京以及北京以外的高校毕业生都愿意在北京发展,北京成为人才聚集地。因此,京津冀三地出现地区之间人才的“过剩与稀缺”现象,政府调控相当重要。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在不同区域就业,有效地分散北京的人才聚集,解决天津和河北的人才短缺问题,最终达到京津冀人才均衡发展。

(二)人才培养机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准轴,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12]学校“以‘外语+专业’为导向、‘专业+外语’为模块、并辅以‘校企合作’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目的,最终达到推动经济贸易以及社会发展的目的”[13]。

1.“外语+专业”模式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外语知识以外,可再学一门其他的社会急需的专业学科知识,为毕业后能胜任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使课程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专业+外语”模式

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即ESP课程。通过该模式,学生不但能掌握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而且能利用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浏览外语网页,阅读外语文献,撰写外语学术论文。

3.“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教育和经济贸易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利互惠的相互合作关系模式,是两者互惠双赢的一种手段。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这一举措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最终解决学校与经济实体间的脱节问题,促进人才供需良性循环,解决人才“过剩与稀缺”的矛盾。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及北美的“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等都是校企合作的范例。通过这些模式,可以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端人才。

(三)人才稀缺部门——人才引进与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高门槛引入专业知识扎实和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科技人才,以解决其对稀缺人才的需求。此外,企业内部应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应该担当的责任”[13]。“人才危机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企业培训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有效性有关。”[13]当然,企业间的人才互访和经验交流也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好办法。

(四)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专门面向社会人员进行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是解决人才“过剩与稀缺”矛盾的有效策略。它既能满足学习者的个体发展需求,还能够解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是适应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强调外语教学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外语语言的培养,更是适合一个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学校应运而生,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全方位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解决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聘觅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就业市场错位现象”[13]。对于待就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基本已掌握了一门专业知识,经过培训很快就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甚至“双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需求现状表明,ESP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的平衡发展与优化策略能够解决人才市场“过剩与稀缺”的矛盾。通过各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相互协调与合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鸿沟”和用人单位的“人才短缺”的供需悖论一定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最终实现京津冀人才的平衡与优化发展。

[1] FARRELL D,GRANT A.应对中国隐形的人才短缺[J].商学院,2005(11):68- 70.

[2] 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1996(2):1- 8.

[3] 朱梅萍,沈忆文.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2010(1):80- 87.

[4] 林坚.京津冀须加强产业分工与结构优化[N].中国科学报,2015- 05- 12(1).

[5] 邓琦,金煜,饶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通过[N].新京报,2015- 05- 01(1).

[6]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5- 09- 29)[2016- 12- 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929/17/2457585_502266751.shtml.

[7] 王璇.京津冀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EB/OL].(2015- 05- 21)[2016- 03- 15].http://www.sjzdaily.com.cn/newscenter/2015- 05/21/content_2408119.htm?COLLCC=1675593058&.

[8] 景体华.2005- 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 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9- 91.

[10] WIDDOWSON H G.A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03.

[11] 俞丽芳.“过剩与稀缺”悖论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质量提升策略[J].英语广场,2015(10):59- 60.

[12] 陶忠元,陈丽珍.国际经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江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44.

[13] 俞丽芳.就业市场人才“过剩与稀缺”现象之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青春岁月,2015(9):103- 104.

猜你喜欢

外语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