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中的汉语传播
2017-03-07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昆明650093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9
饶 春(1.昆明理工大学 国际学院,昆明 650093;2.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9)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同世界各国频繁的文明交流与合作沟通为汉语的国际传播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据国家汉办统计,2014年底,全球汉语学习者已经攀升至1亿人。吴应辉撰文阐述中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高速发展之后,已经体现出更注重“质量”发展的“新常态”特征[1]。在新的历史阶段,汉语国际传播应该配合国家的对外政策,尝试构建有针对性的汉语国际传播体系。
一、东南亚的汉语传播现状
伴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汉语传播在东南亚遍地开花,“汉语热”持续“发酵”。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际交往情况
东南亚是指亚洲东南部的地理分布,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东帝汶。其中,越南、缅甸和老挝与中国接壤,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与中国隔海相望。东南亚地处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咽喉要地,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全球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就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国际交往密切。在政治方面,中国不断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同时也加强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双边交往。例如,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 东盟峰会,就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以及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合作提出具体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2015年内成功实现互访,这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2015年1-10月,双方贸易额高达3 792亿美元,双方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 500亿美元。社会文化方面的合作也持续深化,双方累计互派留学生超过18万人次。到2015年底,双向旅游已经突破2 000万人次。
(二)东南亚汉语传播情况
由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国际交往加深,东南亚各国汉语学习需求快速增加,孔子学院(课堂)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东南亚国家已经建立了31所孔子学院和34所孔子课堂。其中以泰国为首,有15所孔子学院和20所孔子课堂。印度尼西亚排在第二位,有6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菲律宾排在第三,有4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目前,东南亚国家只有文莱和东帝汶还没有孔子学院(课堂)。
与此同时,也有大批东南亚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以泰国为例,2005年,泰国来华留学人数为3 594名,到2014年达到21 296人,增加了近6倍,位列来华留学生源第三大国。
(三)华人与华文教育的情况
因与中国在历史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东南亚国家有数量庞大的华人群体。据庄国土估算,“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为3 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 543万华侨华人的73.5%”[2]。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也蓬勃发展。据廖新玲统计,东南亚大约有华文学院2 700所,师生近1 000万人[3]。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也积极出台政策,采取措施促进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仅2013年就外派800余名教师赴海外华文学校任教,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
二、“周边命运共同体”与汉语国际传播
通过梳理“命运共同体”的演变发展,深度挖掘其内涵意义和基础,可以发现汉语传播与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命运共同体”的演变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新理念,其最早作为政治术语出现在2006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就陈水扁推动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的谈话中,“经由十几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同胞已经结成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4]。随后,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到“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5]。可以看出,“命运共同体”最早被用来形象地解释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的紧密相连关系。2009年8月26日,刘云山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讲话中首次用“命运共同体”来解释中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革命斗争中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6]。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命运共同体”开始正式作为国际关系的新理念登上国际政治外交舞台。由此可以看出,“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经历了从两岸关系到民族关系最后到国际关系的发展。
(二)“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刘振民认为,“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以共同发展作为核心要义,以互信协作维护安全环境,以开放包容推进机制建设,以文化互鉴凝聚理念共识,以和衷共济强化感情纽带”[8]。李海龙认为,“命运共同体旨在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等是其中的关键”[9]。刘稚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认为“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包括“讲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赢(经济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开放包容(对外关系上)”[10]。可以看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国际新形势下向世界提出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念。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1]“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全球化新趋势下,世界人民在保持差异性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性,从差异性中寻找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上的共同性,利用共同性结合成为相互关联并相关影响的隐性结合体。“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承认差异性,差异性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花举例说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命运共同体”追求在共同性基础上建立“和而不同”的“世界大同”。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或个人都不能孤立于他人而存在。只有寻求利益的相关性并将之最大化,建立起共同性,大家才能共同发展。在2015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三)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国家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命运共同体”要首先着眼于中国周边国家。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对外介绍好中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周边国家访问时也反复提倡共同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3—2013年,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实现了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被称为中国与东南亚的“黄金十年”。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近来南海局势日趋紧张,在美国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不论对中国还是东南亚各国,以至整个亚洲,甚至全球国际关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构建中国- 东南亚“命运共同体”不仅可以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达到取长补短和共同发展的双赢互惠目的,还可以极大地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
(四)“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以及世界政治由两极化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学界的“新区域主义”迅速兴起,其中以瑞典学者赫特纳为代表。赫特纳主张在全球变革的进程中,通过集体的人类活动和主体间的互动来建构区域利益和认同,从而推动一个区域化世界秩序的实现。他认为区域间结构的基础是安全、发展和生态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安全。“安全区域主义”是世界新秩序的核心,之间存在着冲突关系的国家可以转变为和平的安全共同体[12]。由此可以看出,“新区域主义”和“命运共同体”存在部分相似性,都追求建立新型的国际区域关系。“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基础是安全,这是基于欧盟目前的国际形势。但是,“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却不能是安全。因为目前中国还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存在南海领土分歧,同时,美国的军事存在也影响着东南亚的安全局势。所以,可以认为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应是经济合作和文化共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近10年来有较好的经贸合作基础,2010年全面建成了中国- 东盟自贸区,2015年完成中国- 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目标是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为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经济基础。当然,“在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仅靠经济利益的吸引远远不够,人文交流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13]。在构建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在尊重东南亚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达成文化的共融。
(五)汉语传播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在全球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就非常强调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他认为冷战后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另一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冷战后,世界各强国均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各国纷纷建立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如英国的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等。在构建东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个新型国际关系时,必然要重视汉语传播,这就需要根据东南亚的客观实际,构建出专门化、系统化和结构化的东南亚汉语传播体系。
三、构建“三线一特”的东南亚汉语传播体系
根据东南亚国家的国情和民情,可以构建“三线一特”的汉语传播体系。“三线”是以汉语教育为基础,构建面向东南亚的高等教育中心;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构建中国- 东南亚学术联合体;以汉语为媒介,构建中华文化产品输出窗口。“一特”是以华文教育为内容,构建沉浸式华文教育体系。
(一)以汉语教育为基础,构建面向东南亚的高等教育中心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的调查,2014年中国各类留学生总数达377 054人,其中,学历留学生总计164 394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3.6%。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调查,2014—2015年度共有974 926名外国学生赴美国留学,而其中只有49 233名语言进修生,仅占留学生总人数的5%,学历留学生占到赴美留学学生总数的95%。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2014年度英国大学超过57.8%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其中硕士以上授课课程的学生超过72%,硕士以上研究课程的学生超过50.3%。可见,赴英国留学的学生也是以学历留学生为主。可以看出,相比世界两大教育大国——美国和英国,中国的留学生类别比例还不够合理,存在语言进修者过多与学习周期短等问题。而相比东南亚国家,中国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根据权威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15年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加上中国香港(8所)和中国台湾(20所),共有86所大学学科进入全球前400名,仅次于有157所大学入选的美国,中国成为全球顶尖学科排名入选大学第二多的国家。而相比较英美,留学中国不仅交通便捷,费用低廉,且从中国政府到各级省政府均有相应的留学生奖学金可以申请。因此,应该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招生宣传,在巩固目前汉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历教育。这其中需要充分调动以往对留学生教育较为忽视的理工科院校的招生积极性,鼓励其为东南亚国家培养经济发展建设紧缺的理工科人才。
(二)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构建中国- 东南亚学术联合体
目前,东南亚国家已经建成了30所孔子学院,为东南亚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汉语的社会人才。孔子学院采取的是中外大学或是教育机构合作的建设方式,通常由两国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例如,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的合作院校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和北京大学,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的合作院校是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些院校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指出,“(孔子学院)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信息咨询等多元服务功能发展,从简单的你来我往向深层次的汉学研究、国别研究和经典互译发展”[14]。吴应辉也提到“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应寻求更多的学术支撑”。应该借助孔子学院的平台,构建中国- 东南亚国家学术联合体,加深科研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学术水平发展。
(三)以汉语为媒介,构建中华文化产品输出窗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当今,文化贸易成为各国角逐的新领域,特别是文化出口兼具经济、文化和政治功能,是“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对一国整体实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产品输出还未形成大的格局,仍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4)》调查显示,2012—2013年中国电视剧海外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但与此同时,韩国电视仅节目版权输出创利就超3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因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中国文化产品具有打入东南亚市场的地理文化优势,发展前景广阔,2015年中国电视剧《花千骨》就曾在泰国走红[15]。因此,应该在东南亚“汉语热”的背景下,借助汉语媒介创造优秀的文化品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输出体系。
(四)以华文教育为内容,构建沉浸式华文教育体系
目前,在欧美二语教学界比较推崇的沉浸式双语教学,其实在东南亚的华文学校早已有之。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但使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本身,还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课程[16]。马来西亚独立中学是少数一直坚持以汉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华文学校,虽然其统考文凭不被当地政府承认,独立中学毕业生也不能申请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入读,但本地华人对独立中学的热情却持续高涨。据马来西亚当地媒体报道,2015年,大马华文独立中学学生总人数继续大幅度增长,达83 042人,创历史新高[17]。需要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考文凭在海外得到了中国和美国等600所大学的承认,许多华裔学生都选择到中国进一步深造。因此,应该借鉴西方国家沉浸式教学的成功经验,以马来西亚独立中学这样的成功华人学校为示范,鼓励更多的华文学校采取沉浸式双语或多语教育,吸引更多的华裔学生来中国深造,尝试构建从小学到大学衔接的华文教育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日益相互依存,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以汉语传播为基础,做到语言相互沟通以及文化相互理解,才能进一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 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5(4):24- 37.
[2] 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 69.
[3] 廖新玲.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八桂侨刊,2009(1):54- 59.
[4]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就陈水扁推动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发表谈话[EB/OL](2006- 02- 27)[2017- 01- 23].http://news.sina.com.cn/o/2006- 02- 27/07568310329s.shtml.
[5] 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N].人民日报,2008- 01- 18(2).
[6] 刘云山.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2009- 08- 26(5).
[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全文)[EB/OL](2011- 09- 06)[2017- 01- 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598619.html.
[8] 刘振民.坚持合作共赢携手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J].国际问题研究,2014(2):1- 10.
[9] 李海龙.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新理念[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55- 60.
[10] 刘稚.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N].光明日报,2015- 03- 19(7).
[11]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EB/OL](2014- 03- 28)[2017- 01- 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03/28/c_119982831_2.html.
[12] 郑先武.安全区域主义:一种批判IPE分析视角:比约恩·赫特纳“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J].欧洲研究,2005(2):27- 44.
[13] 王晓玲.“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人文交流思路的转换[J].现代国际关系,2015(5):48- 55.
[14] 刘延东.迈向孔子学院的新10年[EB/OL](2014- 12- 07)[2017- 01- 23].http://conference.chinesecio.com/?q=node/150.
[15] 陈晓雪.《花千骨》为何风靡东南亚[EB/OL](2015- 09- 29)[2017- 01- 23].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5/0929/953212.shtml.
[16] 俞理明.从中加双语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看双语教学理念的普遍适用性[G]//俞理明.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双语教学:加拿大浸入式教育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
[17] 大马华人坚持办华文独立中学坚守母语教学[EB/OL](2015- 06- 18)[2017- 01- 23].http://edu.people.com.cn/n/2015/0618/c1053- 2717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