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探析
2017-03-07石沁禾
石沁禾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教育界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主导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内容涵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引导和价值追求。可将十二个核心价值理念分为国家制度、社会集体以及公民个体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且各层面间内在联系,有机统一。国家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价值追求的体现,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方面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集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属性的体现,是现代化建设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现;公民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原则。三者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协同发展的程度与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新标尺”[1]。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生态文明社会,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宣扬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正是人类文明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精髓之处。第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中加入生态道德教育,才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大家真正意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所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表现。第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世界各国已达成许多共识,制订了一系列国际性的环保公约;另一方面,各国通过研究分析各自的自然环境特征,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制订了符合国情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律制度。第四,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中来,最终目的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坚守绿色环保要求。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我国每个公民的日用常行中,具有鲜活性、大众性、日常性和崇高性。”[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峻,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索取与自然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容乐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中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与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诉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进而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长期以来受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自身发展,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反映了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共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扩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外延[3]。
(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人们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做到四重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包含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存在重要关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既有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又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道德观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三)生态文明教育加速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社会、自然三方面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和自然条件。大自然与人类密切相关,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在经济保持增长的基础上保证生态的平衡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石。可以说,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与否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成败密不可分。因此,只有加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人们更好地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使我国走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生态文明教育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是认识、尊重、顺应、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并对漠视、糟践、滥用和盲目干预自然的行为持反对态度。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联,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和道德准则贯穿在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生态文明发挥导向和驱动作用。解决生态危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为了推进生态危机问题的合理解决,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已经陆续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是促进生态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承载着解决生态与时代发展矛盾问题的教育期待。
三、当前生态文明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强调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构建。然而,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明显不足。
(一)在教育观念上,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度不高的现象。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属于一项“非主流”教育,即使有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来,也只是迎合政策,或者盲目跟风,在实际操作上却只是简单应付甚至不了了之。
(二)在教育内容上,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性不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涉及面极广,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对人们生态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以及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却并没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充分体现,即使有所涉及,也是零散而凌乱的,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阐述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的“被边缘”“被忽视”使得我国缺乏一套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三)在教育方法上,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单一化
目前,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困扰。在教育形式上呈现出单一化,往往较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探索出一套新型的、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变得势在必行。
四、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力,而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4]。目前,我国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所涉及,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就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但是所涉篇幅过少,内容不够深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不够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教材编写部门应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提出科学的要求及课程发展目标。随着生态文明教育及其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伦理观。另一方面,应该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考核,以期强调人们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既是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又是人类自身的道德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融入科学思想,采用科学方法,发扬科学精神,激励人们运用科学思维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增强生态文明的培育
生态文明的培育,一方面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但是,意识形态上的推广与教育最终要回归到实践中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检验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好坏,生态文明行为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即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否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5]。因此,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增加有关生态文明行为的指导内容,例如组织人们走进企业或社区等组织进行生态环保体验,召集生态保护志愿者定期开展绿色环保活动,支持非环保专业开设有关环保课程和环保知识讲座,鼓励人们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凭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识别与分析当前生态问题,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鼓励他们建设生态校园,以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和生态环境。通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增加有关生态文明行为的指导内容,使人们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他律的社会公德过渡到自律的个体道德,做到知与行、理念选择与行为选择的统一。
(三)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生态文明教育的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因此,建立一支生态文明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关键。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加强从事生态文明教育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知识全面化和系统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其二,教师也需要积极参加生态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理论水平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以便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讲解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从而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将社会与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宣扬生态文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同时,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又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热情,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如组织“三下乡”等生态志愿者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开展各类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讲座以及低碳环保创意设计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利用网络等手段促进社会与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
[1]彭曼丽,彭福扬.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质量的新标尺[J].求索,2016(1):32-35.
[2]龚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及践行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1-136.
[3]刘必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7):124-125.
[4]黄娟,贺青春,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7-81.
[5]刘建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