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伦理价值意蕴

2017-03-07孙绍勇

湖湘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实力伦理价值观

孙绍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文化软实力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鲜明地反映在国家形象、社会风貌以及国民的精神信仰和道德素质上。习近平强调:“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2一定程度揭示了伦理道德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认知,整合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同、深层持久的道德力、精神力,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实践来看,价值生成于实践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价值观作为一种实践精神的反映,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价值与规范的统一,具有“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2]的伦理价值意蕴。从伦理价值的维度考察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意蕴,才能避免价值悬空的窘态,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际遇中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伦理价值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伦理价值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如习近平所言:“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地渗透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奠定了伦理价值自觉认知的基础。

(一)国家伦理意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核

网络化、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趋向虚拟化、移动化、数据化,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的国家伦理意识和伦理价值的实体感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凝聚了历代中国人辛勤耕耘的国家愿景。从儒家的“王道”理想到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理想再到毛泽东的“强国梦”直至今天的“中国梦”,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一国家理想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伦理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国家实体的伦理要求。国家伦理是国家自身内在的价值原则,是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基点。国家有目标、有追求,发展才有方向和动力,才能增强人民的国家意识,在团结奋斗中生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1]2从国家文化软实力来看,国家主体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是国家伦理意识的“大德”,是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的“压舱石”。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意识汇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形成了凝心聚力的国家意志和精神力量。“纲常伦理”自古就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大标识,“伦理精神”是国家力量自发自觉之所在。无论是历史夙愿、文化传统,还是价值共识、伦理认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始终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价值目标的统帅和核心。

(二)社会伦理意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轴

社会伦理具有社会道德选择评价,调节社会心态的功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是社会伦理意识的反映。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3]171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与社会伦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旨归高度契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伦理意识把社会主义制度与伦理价值有机结合,对社会发展形成潜在的规范力量,为破解时代难题,化解社会矛盾提振“精气神”,壮大“软实力”。在价值多元、追求多样的社会背景下,紧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绳,才能避免道德失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共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9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社会关系不可分割。而伦理价值、道德规范浸润滋养着社会关系,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嵌入社会伦理的视野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国家伦理,衔接个体伦理,使人们在伦理化的社会关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德性”的熏陶感染,释放精神力量。从社会层面来看,无论是制度,还是“德性”都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伦理意识是文化软实力价值生成的轴心和动力。

(三)个体伦理意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基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304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自身基本的道德素质、伦理意识上的。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这既是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素质,也是国家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落脚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评判标准。一个国家的公民普遍呈现出热爱祖国、乐群敬业、信守承诺、明德向善的精神风貌,国家文化软实力势必欣欣向荣。伦理道德问题无疑是关系个人发展、人民幸福的现实问题。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诉求的个体伦理,为应对道德问题和精神困惑明确了价值导向和伦理支撑。哈耶克认为:“个人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为什么总是采取了遵循群体规则的做法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只有采取这一种做法,他才能够成功,而是因为采取了遵循群体规则的做法,更易于使他获得成功。”[5]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原则才能受人尊重和信任,获得生存发展的伦理空间,赢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从国家文化软实力来看,个体伦理是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规范,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落地的关键,也是提升文化自觉,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伦理价值共识

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规范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判。同时,也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伦理规范的价值遵循。文化软实力生成的首要前提就是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能够吸引广大人民,让人们产生共鸣,使之从主观上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从伦理规范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理性、集体主义、以人为本等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共识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互通互动,对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和统摄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乎实际的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是道德主体根据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境遇和伦理价值诉求,进行伦理价值判断和选择,理性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理性作为调节约束人的欲望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属性。它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原则有机统一,从道德生活的层面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等道德问题,规避现实生活中的功利化、感性化、肤浅化的价值评判,为人们理性、明智、和谐的生活提供伦理价值参照和依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169人们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其合乎实际、科学合理的价值原则规范下,自觉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摆脱道德焦虑和困惑。在公民意识、价值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自古就有把道德理想与完美人格同构的传统,如“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生境界。道德理性是道德理想与完美人格的结合点,是遵守社会秩序与个人安身立命辩证统一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道德理性,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实然与道德应然的落差,为人们的价值合理性和行为选择指明了方向和出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乎实际的道德理性具有人文关怀和价值智慧的现实意义,而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照和文化素养的诉求,在其道德理性上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

(二)合乎情理的集体主义

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3]3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自觉坚守和奉行集体主义,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导致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膨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物化,集体主义被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的要求和个人发展的整体性高度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当前存在的贪污腐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价值错位,人格扭曲等问题具有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深深印刻在道德文明、精神文明之中。一个社会普遍奉行集体主义,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公民精神才能焕发正能量,国家文化软实力才会开枝散叶。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伦理价值的基本原则,对于调节道德关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效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集体主义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于情于理都具有科学性。在多元分化的利益格局下,集体主义能够正本清源,让人们清醒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突显,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伦理价值导向,在尊重社会本位的过程中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协调好人际关系,建构良好的道德秩序,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个人利益。

(三)合乎逻辑的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认同,是否成为人民群众的伦理化规范和自觉践行。习近平强调:“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1]2以人为本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维一体的价值追求深刻体现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理念。从现实来看,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人民作为道德主体发挥能动性的前提。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核心价值观着眼于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对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伦理观念进行了价值澄清和引领,唤醒了人们的主体自觉和认知。列宁曾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9]核心价值观赋予了人民求真、向善、至美的文化解释力和创造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根源。这种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现实映衬,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铸魂育人、兴党强国的真实写照。

三、伦理价值认知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但熟知不等于真知,人们能否真正领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把它自觉作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还有待反思。从伦理价值认知的维度分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方式,也是将其生活化和具体化的有效举措。系统把握国家、社会、公民的有机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伦理价值观念,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以生动持久的道德力、精神力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伦理意识,以道德垂范力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自身的道德伦理素质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试金石。孔子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合理正当的行使公共权力,在管理社会事务中敢于担当、公正无私是自身责任伦理的义理所在,也是“为政以德”的前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官德、官风建设之中,对社会公德、社会风气具有垂范和带动作用。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定制度政策和决策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原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0]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立场决定了各项制度和决策应以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缺乏调研,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做出决策,甚至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制度政策,造成巨大损失和不良后果。因此,制度设计和重大问题的决策关乎国家和人民兴衰成败,公平正义的制度、深谋远虑的决策才能顺应党心民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治基础和力量之本。

其次,领导干部在权力运用的过程中应公正无私,守住道德底线。领导干部逾越伦理道德会导致其所掌握的权力丧失正义力量,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使自己堕入“钱色陷阱”,走到国家人民的对立面。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指出:“品行或道德是民主政府的必要的源泉。这条规则的确或多或少地对各种自由政府起支配作用。”[11]人之为人的一大特质在于伦理道德,从政治角色来看,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应通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建立政府的威望,赢得人民的信赖。伦理道德的沦丧是其腐化堕落的前奏,以致公共权力行使职能蜕变,公仆和主人易位。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12]靠职权去领导只是一时的,以德服人才能上行下效,久久为功。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首先要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道德垂范作用,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以官德示范民德,带动全社会扬正气、树新风,引领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建构动态平衡的社会伦理秩序,以道德感召力镕铸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伦理秩序泛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伦理关系,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素质和伦理互动得以展现。具体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由经济生活的压力而延伸的精神生活危机,例如:诚信危机、信仰危机、情感危机。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建构动态平衡的社会伦理秩序,是我们化解精神危机,传承道德文明,镕铸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应对。

首先,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文化伦理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思想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复归文化本质,融入文化伦理,才能发挥动力支撑和精神塑造的作用。中国文化传统自古讲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相结合,进行扬弃和发展,锻造文明和谐的文化伦理,才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建构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文化性质,主导文化发展,将其与社会伦理道德融会贯通,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中得以扩散和具体化,形成文化伦理并释放正能量,能够起到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效果。同时,有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和载体,在引领社会文化生活,建构社会伦理秩序中发挥道德的感染力和感召力,镕铸国家文化软实力。

其次,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相统一。叔本华认为:“人作为意志的最完美的客体化,相应也是一切生物中需要最多的生物:人完全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13]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有助于节制自己的欲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遵守社会伦理秩序,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加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把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纳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巩固核心价值观认同认知的基础。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应传承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同时,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生活规范,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道德舆论。运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宣传报道先进事例和人物,弘扬社会主义崇德向善的伦理道德主旋律,对一些负面言论要及时监管和回应,进行价值澄清,营造风清气正的道德舆论,在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舆论中形成道德的教化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提升公民的主体性伦理精神,以道德聚合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公民层面来看,公民主体性伦理精神强调的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对整个社会所承担的道德伦理上的义务和责任,直接体现为公民的道德素质和伦理价值观念。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3]46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创造、国民素质等精神发展相对滞后。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竞争的格局中,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仍无法与欧美相匹敌,这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大国身份很不相称。[14]精神上要强大起来,最为首要的是唤起广大人民的公共伦理精神。公共伦理精神的提升不仅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效果,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对于增进文化自觉,促进现代社会的转型具有推动作用。

首先,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公民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和权利的认知。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3]1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又要发挥公民的主体性。公民在认识自身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以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要求来匡正自己的价值认知,成为学习工作、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以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小德”,进而提升公民主体性伦理精神。此外,公民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自律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张扬公民主体性精神,形成朝气蓬勃、同心同德、昂扬向上的民风,公民道德才能不断提升,焕发国家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道德实践,并转化为公民主体性伦理精神建设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合理的价值追求,必须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发挥实效。公民主体的价值实践、道德体验,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提。通过道德实践才能真正考验公民的主体性伦理精神,感受精神洗礼才能使真善美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非不知荣辱,不明是非,不辨善恶,有时是被名利蒙蔽了良知,从而背信弃义,颠倒是非。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抗震救灾、志愿服务、见义勇为、守望相助等道德楷模,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表彰,对公民主体性伦理精神和行为加以肯定和鼓励。增强人们对公共伦理精神的认知和体验,震慑歪风邪气,扬善抑恶,形成公民主体性伦理精神的集聚效应,以道德的聚合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2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塑造深刻蕴含在伦理化实践转化的过程中。从伦理价值的维度审视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和提升,更贴近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效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伦理道德规范,既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国民道德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对于增强伦理价值认知、扩大社会价值共识,进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强基固本的现实意义。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5-04-20(0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F.A. Hayek. 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M]. Routledge &Kegan Paul,1973:80.

[6]核心价值观托举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3-09(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8]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7.

[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11]华盛顿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21.

[12]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01).

[13]A.Schopenhauer.Saemtliche Werke(Band1)[M].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6:428.

[14]刘峰,张秀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品质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7-31.

猜你喜欢

实力伦理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实力抢镜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