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点
2017-03-07张迪
张 迪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家庭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点
张 迪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解读和诠释。因此,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时代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基因,正确认识家庭文明的精神内涵,处理好家庭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添新的活力。
家庭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基点
家庭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初级的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①这里,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文明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家庭文明建设在增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点。
一、家庭文明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②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良好的家庭文明不仅是一种高尚情操的滋养,还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思想环境。因此,要不断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发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家庭文明的精神内涵。
(一)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体并建,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四者缺一不可,是统一的整体。古代但凡道德楷模、经世能人,都离不开优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的培养和熏染,而家庭的兴旺发达与否和国家兴衰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③。国家的安定祥和是家庭幸福美满的保障,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家庭文明建设既要培养修身齐家的“小确幸”,也要培育不懈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情怀。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涵养这种家国情怀,才能为国家复兴、家庭幸福提供不竭动力。清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道:“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在古代家风的熏染下,爱国已经成为传统伦理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更被爱国人士视为毋庸置疑的人生信仰。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抑或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自古以来,爱国主义都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归属,它作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爱家情感的升华,更是一种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利益的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
(二)相亲相爱的人伦之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就是依托家庭成员之间朴素而纯粹的亲情与仁爱关系,在家庭、家族中树立起充满温情的积极的伦理观念。“人者,仁也”,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于人的道德价值,而人的这种本质最为直观的表现首先就呈现于亲情之中,因为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感情是最真诚、最深厚、最持久的。孔子把相亲相爱作为仁爱扩大的基础,他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具体做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亲人的利益出发,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亲人的正当需求,解决亲人的实际问题。孟子是将仁爱之心、亲亲之德自然展现于社会行为之中,他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做到仁民而爱物、廓然大公,最终在全社会呈现充满温情与善意的和乐面貌。传统家风中的亲情和仁爱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对道德价值的看重、对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的理解,一代代地传承和发扬,无不浸润着家庭文明建设中相亲相爱的人格魅力,这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
(三)向上向善的进取精神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拼搏奋进而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一人善,则一家兴善”,良好的家庭文明建设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奋斗。只有先端正自己,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合力。向善之道,修身为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格修养本身,更在于我们时刻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是家庭进步的基石。无论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从来都不只是仁人志士的文学书写,而是更近乎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荀子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向上向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在自然灾害面前,冲在前头、捐款捐物,志愿服务在前线;在国家建设中,走南闯北、挥汗如雨,创新创业在基层;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锐意创新、敢想敢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向上向善,不仅是一种导向和追求,更是一种行为和习惯。而这,正是这个时代应当呼唤和坚守笃行的。
(四)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
家庭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有序。良好的家庭文明不仅是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的最好抓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一方面,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推介活动讲好家庭故事,共建家庭文明。既要讲好“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古代家教家训故事,引导大家从传统美德中汲取家风精髓,让民众认识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又要讲好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好党员、好干部的当代家庭故事,让广大民众认识到文明家庭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家家可为、人人该做的分内事,进而增强参与文明家庭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掀起家庭文明建设的热潮。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实践,共享和谐氛围。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建设文明家庭只有文明内核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载体和路径。不但要以节目为载体增强家庭文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还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家教家训的实践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努力做到人人共建共享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二、家庭文明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④由此看来,家庭文明建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不仅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还体现在家庭、家教、家风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家庭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家庭为中心、以家教为手段、以家风为载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
(一)家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持续的单元,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有我们亲爱的家人,家人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另一方面,家庭又是社会得以立足的根系,只有家庭与社会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没有家庭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无论对于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寻找“最美家庭”,开展“最美家庭成员”评选活动,就是为了凝聚正能量并将之传递到所有家庭中去,让每个家庭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中更好地感知、领悟、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口号,家家、人人、时时、处处皆可践行。同时,家庭成员以亲民、包容、开放的姿态参与其中,契合了广大家庭追求幸福和谐的美好愿景,使家庭成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良好家风的倡导、家庭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坐标。
共筑中国梦,需要亿万家庭凝心聚力、不懈奋斗,从每个家庭成员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善小而乐为,恶小而厉拒,弘扬主旋律,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亿万家庭立足当下、身体力行,以孝敬亲情和睦家庭,以明礼贤德教化子女,以诚信友善融洽邻里,以良好家风浸润社会,促进各民族家庭的团结与友爱,努力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添力。
(二)家教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合格主体
家教,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家庭里洋溢着仁德、礼让之风,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兴起仁德、礼让之风,可见家风对于国家的影响。而良好家风的形成,必定离不开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是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同时,家庭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合格主体,从个体层面奠定了人格基础。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它们联系密切、不可分割,而家庭教育也是体现在三个方面——知、情、行。“知”,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感悟和认同;“情”,就是针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感情认同;“行”,就是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的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家庭成员树立互爱、诚信、宽容、勤俭、和睦的家庭文明新风,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为子女,要做到孝敬父母、关爱老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通过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感悟。
“子不教,父之过”,每个人人生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家教开始的。作为家庭文明开展的起点,它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精神成长、操守品行、审美标准具有重要影响⑤。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⑥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庭教育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社会文明进步才有源源不断的推动者与建设者。广大青年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对于个人树立健康的人格极为重要。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塑造更多的合格主体,以此来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要求。
(三)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的教育和传承,无论是传统的耕读为本、诗书传家,还是在各种家规、家训中倡导的忠厚、明礼、诚信、勤俭等,都像一条条牢固的纽带,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和传统。而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其有意或无意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家庭的影子,而这些影响是在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父母亲人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形成的,正是这种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使得家风得以延续。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⑦家风作为传统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反映了一个家庭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伦理,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精神追求。良好的家风无疑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德”与“大德”的重要思想源泉,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风尚。此外,家风还具有一种文化上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它作为价值观养成的途径,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重言传、重身教,树风气、立志向,教会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尽管优良家风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总之,正是因为有微观载体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才能显得具体而生动,在不知不觉中熏陶着家庭成员的道德情操。
三、家庭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⑧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还与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相契合。我们要深入研究家庭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宣传渠道、立足时代语境等途径,探寻家庭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路。
(一)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典型家庭的榜样示范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要把品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另一方面,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榜样示范,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都带有先进性和崇高性,容易形成巨大吸引力。以家庭文明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开展一系列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组织各类“最美家庭”典型深入群众身边讲述最美家庭故事、传播优秀家风家训,引导广大家庭学习、感悟“最美”故事中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倡导每一个家庭成员树立起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此外,榜样家庭都有丰富的家风底蕴,在这个意义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倡导民众结合自身家风家训的特点,勇于“晒”出家风、“亮”出家训、“说”出家教,传播家庭文明理念,推动良好家风培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众之心,外化于大众之行”,从而实现大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知行合一。
(二)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知之才能信之并行之。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决定着这一理论的认同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贯彻和运用程度。列宁曾经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⑩通过家庭文明建设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家风家训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使广大群众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具体来说,在宣传空间上,家庭、学校、社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譬如,通过家校互动,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鼓励者,营造出一个家庭与学校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通过家庭与社会的双向交流,让良好的家风家训感染和净化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营造健康向上、情趣高雅、高尚文明的社会环境。在宣传方式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相互结合,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要形成联动机制。一方面,通过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等生动形象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家庭美德,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传递给子孙后代,使受传者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受到教化。另一方面,开展以“说家事、遵家训、守家风”为主题的家庭文明建设宣讲活动,不断挖掘中国好家风背后的故事,通过文化展演、文明网站等途径,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理性的思维感性化,从而激发广大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活力。
(三)立足时代语境,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⑪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家庭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来源,而且要与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立足时代语境,坚持古为今用、去伪存真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传承好古代先贤、名人志士的优秀家风。从“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家风故事,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深厚积淀,闪烁着先人智慧的光芒,家风即如“润物细无声”之春风细雨,可以通过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尚塑造人的道德素养和个性品质,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传统家风家教资源的现代转化。在现阶段,从传统家庭美德中吸收、整合有价值的内容,按照家庭文明建设的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失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对一个国家来说,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持之以恒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明事知礼、恪尽职守、奉公守法,才能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团结和睦、至善至诚,才能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素养。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国风清,则家国兴”。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②⑨习近平:《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2016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第1版。
③李斌:《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谈谈领导干部的家风》,2016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第4版。
④⑥⑦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2014年5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
⑤翟博:《家庭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2015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
⑧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4年2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⑩《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8页。
⑪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
编辑 真 明 陈 曲
“Family Civilization”:The Important Points of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Di
Family is the basic unit of society.I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basic plac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Family civilization is a social civiliz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an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refore,we should fully tap the value pursuit and cultural gene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family civilization”,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adding new vigor and vitality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Family Civilization;Socialist Core Values;Important Points
D16
A
1007-905X(2017)10-0053-05
2017-06-05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张迪,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