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

2017-03-07冒婉莹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宗教观天国恩格斯

冒婉莹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异化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

冒婉莹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将人从宗教的异化中解放出来是其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是通过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来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通过奋斗去创造真实幸福。我国当前面临的宗教现状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虽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的世俗根源依然存在却未发生较大改变,构筑和谐、发展的社会是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异化 解放

恩格斯在1840年所著《风景》一文中写道:“古希腊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家。它的天空过分蔚蓝,它的阳光过分灿烂,它的海洋过分浩瀚……大自然的每一个完美无缺的单独部分都要求有自己的神,每一条河有自己的菏泽女神,每一片树林有自己的森林女神,古希腊人的宗教就是这样创立起来的。”这里指出了宗教是人的创造,是人赋予了神精神品质使其成为宗教的核心要素这一实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阐明不同社会阶段的现实性,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方面展开对宗教的批判,以确立人自身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主体作用的地位,并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一、尘世到天国——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从未将宗教囿于纯精神领域,而是结合其所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认为,宗教的天国是人为了回避现实世界的压迫而幻想出来的避难所。

(一)宗教是人的异化的产物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指明两点:其一,“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表明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其二,“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表明宗教的核心要素“神”其实就是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在世界观上的颠倒性——人创造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马克思这样形容企图在天国寻找超人的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1](P456)宗教允诺于人的天国不过是人幻想的现实性存在,产生这种意识的动力是个体的超越性需要,人无法认清或试图忽略人的客观性与局限性,因此在意识世界中产生了对“人类”超越性与无限性存在的强烈需要的对象性投影,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P460)

(二)宗教寄生于人的敬畏心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产生的原因是异己力量对人的压迫,宗教出现从泛神到一神、从自然崇拜到人格神信仰的发展样态,是因为异己力量的来源从自然界变为现实社会。

在宗教处于泛神论、自然神时期,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人的崇拜对象。人格化的一神论宗教出现时,人对自然异己力量有了较正确与全面的认知,压迫力量转而更多的来自于现实社会。在这个阶段里,人的社会身份变得复杂多样。这些身份使人在或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或被动或主动地履行着那些或公平或不公平的社会义务时,愈发强烈的感受到社会压迫。恩格斯说:“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与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的形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就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教。”[2](P334)一个全知全能的“创世者”应运而生,用以说服自己接受“天注定”的命运安排。这样一来,宗教产生及其存续的动力变得源源不绝了,因为人似乎未曾有过这般体会——“我”完全创造了我的生活。

(三)宗教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对于中国年轻的爸爸妈妈,我想在选择为孩子购买阅读分级图书时,更要“知其然”,不要盲目跟风。分级阅读书是英国小学教学用书,就是说,在英国也是4岁以上孩子才会接触,国内孩子用来当学习外语的读物,几岁适用还要因娃而异,慎重选择。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理论中,也包含了对宗教存在的客观性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过的作用的肯定,马克思曾说宗教既是“人民的鸦片”,同样是人“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特定的文化现象,归属上层建筑范畴。将其化分为上层建筑范畴的依据是宗教形态以及某一宗教信仰人群的不恒定。这种不恒定事实上是因为宗教的价值在于塑造人本身,所以宗教产生社会作用的表现,直接由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形态决定。马克思、恩格斯以基督教为例进行说明:“不是按照基督教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而是基督教随着这种世界秩序的每一个新阶段的到来而发生变化。”[3](P241)基督教在欧洲资产阶级运动中,既是阻碍者又是推动者,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教派势力所处经济地位的不同。

(四)宗教衰亡于人对真理的掌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目标在于“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1](P453),完成这个目标需要的历史条件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出了宗教衰亡的历史必然性,也阐明其衰亡所依赖的必要条件。

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满足人对超越性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使人逐渐接近这种超越性,人对此岸真理的占有越多,对彼岸超人力量的依赖就越少,正如恩格斯所说:“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可反映的了。”[4](P295)而这个必然性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原因是“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需要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成”[4](P283)。

二、天国到尘世——从异化中解放人性

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宗教的世俗根源,因此对宗教的批判是以宗教产生的世俗决定性和未来发展的应然性为切入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这一论断把人是创造主体的本质还原出来,现实如何由人的创造能力决定,要打破这个虚幻世界对人的控制,就要彻底清除宗教在世俗社会中的一切根源,将“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一)“人就是人的世界”

一方面,“人就是人的世界”表明人是意识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创造者,宗教是人意识世界的产物,人的创造能力决定了宗教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1](P455)。人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决定人的世界,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国家形态、政治形态、艺术形态。原始宗教不外乎对各种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祈求祖先灵魂的保佑,人的世界最不可控的是自然变幻和死亡降临;而形态更为高级的一神论宗教出现后,不仅能找到宗教组织制度、信仰体系对应的世俗样态,甚至能找到不同宗教的关系对应的世俗样态。人在思维与实践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不出绝对完美的世界,因而只能幻想一个世界,以幻想的方式修复现实世界目前能被感知的不完美。

另一方面,“人就是人的世界”表明宗教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不能离开人的世界存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说,宗教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人对自身与宇宙、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存在的目的、价值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形成了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以宗教的方式来表达整体性认识就是以“神”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人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思考受到局限性的束缚——自然不可抗力与社会压迫力的存在使人幻想超越性存在来对抗或逃避苦难。恩格斯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得理论”[1](P462),人接受“神”对人之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就形成宗教的世界观——忠诚宗教信仰、谨守宗教道德、服从宗教组织、制度,因此是人选择以宗教方式来把握世界。

(二)“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首先,“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表明宗教是人的虚幻的、颠倒的世界观,人作为创造者的本质应为人在现实中的发展服务。宗教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神是拥有卓越品质的人的异化。在宗教中,人被神奴役而忽视自身肯定,把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交给神,祈求在宗教世界里获得安慰。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立足尘世,旨在要求人摆脱对彼岸世界的幻想,在面对生活时成为有理性的人。

其次,“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表明宗教的衰亡依靠现实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宗教是人逃避苦难的虚幻乐园,“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1](P459)。消除现实社会带给人的苦难,才能从根源上消除人对宗教的依赖心理。只有使人深切感受到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人才会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性与价值性。之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一切批判的前提”[1](P453),是因为“一切批判”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现实社会中限制人自由与发展的消极因素。

最后,“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表明,人只有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与解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当代,有人质疑宗教并没有因为社会与科学的愈发进步而逐渐衰亡,反而以更多的形式继续存在与发展。这是因为人始终追求幸福感,宗教恰好给了人这种终极关怀。但是宗教的终极关怀寄托于来世或来源于神赐,这显然是一种虚幻、无法兑现的幸福。在人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宗教更多地起着麻醉作用,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人在现实社会中获得自由和解放。“对尘世的批判”就是鼓励人发挥创造者作用去争取现实幸福。

三、创造尘世中的天国——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人的社会本质来揭示宗教产生的世俗根源,以此揭露了天国存在的虚幻性,指出人的发展出路在于承认与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真实的幸福。“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这个本质”[5](P23),宗教寄生于人的敬畏心理,只有构筑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和谐的社会,才能为人构建一个现实的天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

(一)树立信仰,对抗腐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关怀对防止腐坏思想侵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积极意义。在社会极大发展的情况下,自然力量、疾病等对人产生不可抗的压迫越来越少,但温饱之后的精神空虚与对“物欲”的贪婪之心,一样会影响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抵御这种腐坏思想的根本就是树立坚定而崇高的信仰——科学世界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世界的科学认识,是人抵御封建迷信思想的坚实屏障。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态度看待现实生活,用科学态度实践、改造生活,是人消除恐惧、贴近真理的必由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防止拜物心理作祟、道德底线消失。人的本质不能被神灵夺走,同样也不能被物欲夺走,如果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丢弃对公平、自由、进步的追求精神,那么作为社会创造者的人就必然沦为社会的生产机器。

(二)尊重规律,缓释矛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关怀对正确认识宗教,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有积极意义。宗教衰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当前面临的宗教问题十分复杂,如果采用方式不当或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宗教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只有尊重宗教规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缓释由宗教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才能够保证社会稳定,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宗教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客观来看,宗教某种程度上仍是人精神世界的需要。长期的宗教生活使人形成固定的习俗、文化,如果不厘清宗教与民族、习俗、思想之间的关系就一味否定,必然会伤害众多爱国信众的感情。宗教问题引发的矛盾,需要用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逐渐弱化宗教消极的、落后的影响,获得信教群众的心理认同,才能够真正从“神”的手中夺回人的本质。

(三)专注发展,共创和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关怀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宗教衰亡的必然条件是人对真理的掌握,发展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是人趋近真理的必然选择,只有专注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能真正使人摆脱对宗教的依赖心理。经济贫困与文化落后对人就是一种压迫力量,物质匮乏与精神空虚自然会使人陷入对虚幻幸福的信仰。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妥善解决矛盾以创建和谐的过程,而和谐的社会正是人的文化心理趋于统一的社会。这种发展促和谐,和谐利发展的良性循环,带来的是社会矛盾冲突的淡化与文化价值心理的逐步统一,这为从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提供了重要前提。在解决由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时,必须尊重宗教现象发生的规律,这是制定出合理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之中当然包括了对广大爱国信教群众宗教心理与情感的尊重。广泛团结爱国信教群众,调动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不同而和”的国内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胡小燕

基层统战工作研究

2016-11-2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宗教和谐与社会文化建设研究”(12XZJ021)的阶段性成果。

冒婉莹(1991—),女,新疆博乐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宗教学硕士。

D635

A

1671-2803(2017)01-0051-04

猜你喜欢

宗教观天国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一粒沙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飞去天国的翅膀(二首)
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观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