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乔木解放初期新闻出版思想
——以《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为参照
2017-03-07施欣
施 欣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实践中来
论胡乔木解放初期新闻出版思想
——以《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为参照
施 欣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相对集中地映注了胡乔木在解放初期的新闻出版思想:出版工作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斗争,要制订周详的计划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要强化印刷、发行环节的有效管理。这些思想对于新闻出版界改进出版工作、提升出版质量、完善出版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乔木 新闻出版 马克思主义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为其笔名,江苏盐城人[1](P239),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宣传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中共思想理论与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科学家和文化学者,也是长期从事新闻活动、活跃在新闻界的“长者”、“前辈”,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理解与实践较为深透。解放后,他长期担任文化思想和理论宣传工作领导职务,对舆论宣传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把握及新闻传播的规律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与深入钻研,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等。
1951年,胡乔木同志在第一届全国出版行政会议第二次会议上作了题为《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提高书籍质量、改进出版工作”[2]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论析,主题突出,论点鲜明,在当时起到了廓清问题、点明方向、启发思想的作用,是新闻事业史和出版发行史上的一篇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文献。[3]虽然时光飞逝,新闻出版以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新闻传播的语境、大众传媒的态势和出版发行的条件均不可同日而语,但可以肯定的是,该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深透的理论阐述、超迈的发展见解而日久弥新。毋庸置疑,在新闻出版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当下,擦拭历史的沧桑,审读其当代意义,很有必要亦很有裨益。
一、出版工作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斗争
当下,普通民众中似乎一谈及马克思主义就好像“不是一个频道”的话题,而谈论的人则被讥为“老土”、视为“落后”,为“新新人类”所揶揄和鄙夷。但笔者始终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并始终散发着智慧且迷人的思想“光辉”与价值“光芒”。在新闻传播领域和出版发行工作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出版工作长期不变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圭臬。换言之,出版发行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和首要宏旨,就是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在新常态下的演绎与嬗进。在举国追求“中国梦”话语背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域里,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所有出版、印刷、发行等从业人员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认识。
新闻出版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极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最集中、最有效、最广泛的有力武器和得力助手,必须抓牢这个环节、一刻也不能松动,必须抓住这个节点、一时也不能懈怠。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社科图书的出版,国家有关部门从财税、出版等政策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4](P506)。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已经大量普及,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也加速了反动思想与负面言论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国内一些意志力不坚定、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人,甚至腐蚀和毒害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因此,在与国外敌对势力负面舆论势力抢占意识形态高地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新闻出版工作者须臾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掉以轻心,以至于失去舆论话语权的掌控和对青年一代的引导力量。
诚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会产生无与伦比的精神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仍有不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感冒”,甚至连知识分子当中也存在排斥或否定的立场。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教育我们的后代,提高共产主义觉悟”[5](P305)。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论著的出版数目还远远不够(或者说仍应多多益善)、质量还有待提高。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述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走大众化、通俗化、本土化的道路,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总而言之,新闻出版工作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宣传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题中的应有之义,整个新闻出版界对此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并形成共识。新闻出版工作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武器,没有理由“不百倍加强地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6](P143)。
二、出版要制订周详的计划,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新闻出版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均极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有制度保障,才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达成出版的预期目标和预设效果。
出版计划(如选题方向、内容审核、任务上报、经费预算、效益评估、完成时间表)“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增强创新意识,优化选题结构”[7](P426)。因而,有了计划,出版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一致、共同行动,既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又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出版计划对出版工作而言,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制订计划不能盲目乱动和不顾实际,这样的计划不仅不利于出版任务的完成,反而会拖后腿、搞破坏;也不能过于保守、安于现状,可以制定适当超前的目标,以激发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根据以往经验和现实情况来看,既要符合相关政策和全局计划、又要符合现实情况和出版实际;既结合工作实际、又根植于行业整体情况与未来规划;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由之路,又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保证。
三、出版工作要强化印刷、发行环节的有效管理
印刷发行工作与出版工作同样重要,绝不能掉以轻心,以坚决避免粗制滥造、泥沙俱下的情况发生。与广电等其他新闻宣传事业相比,传统且时新的出版工作,更注意“纵深”方面的精确与深度、透辟与覃思,因而生命力更强、周期性更长。而且,出版工作人员“仿佛阵地上的防守部队,搜寻着每一个漏洞”[8](P37)。也就是说,出版人要练就“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将哪怕是一个错字(标点)、一个漏印、一个乱码的出版错误、编辑漏洞都要“扼杀”在正式出版之前。提高印刷质量、进行精美“包装”,既是自我推销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狠抓出版工作的内在要求。而校对与检视工作,实际上也是在促进出版工作自查自纠并反推排版印刷提质保量。
印刷技术的改良、设计创意的产生,都不会凭空而来。为此,图书出版机构或单位,要设立专门部门来研究,专业人员来负责进行理论钻研、资料收集、意见整理与选题提炼等工作。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注重修改和完善资料,层层筛选、严格把关;在正式发行之前,强调一丝不苟、反复检查,以确保书籍内容真实可靠、思想导向正确无误、文字表达通顺明晰、印刷工艺精湛一流、版面设计创意无限。毋庸置疑,出版工作者应切实对印刷、发行工作担起责来,以极大的热情和满满的动力投身到印刷、发行一线工作中去,确保出精品、出样板。要致力于掌握先进的印刷技术,懂得引进(进口)国外先进的印刷机器设备,在借鉴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创新与研发;印刷要实现无缝对接,装帧要优质、精美、能长期保存;发行不仅要及时到位,还要努力扩大发行范围,搞好发行后期服务。一方面,通过学习宣传技巧,掌握宣传的时机,进行实事求是、诚实可信的宣传,对书籍进行推荐,并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其他媒体相结合,构筑立体宣传网,强调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共赢,以扩大消息传播的渠道和范围,让群众及时知晓书籍出版的最新消息,想方设法让目标读者主动购买;另一方面,发挥能动性,积极向目标阅众介绍书籍、甚至亲自送上门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缩短书籍流通的时间、更缩短读者与印刷厂之间的距离,同时,也隐性地拉近了出版者与读众心灵的距离。
四、总结
胡乔木长期在新闻宣传与报刊实践的第一线工作,“最熟悉媒介运作的情况,提出过大量有益的观点,对那个时期新闻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9](P515)。作为新闻宣传和出版战线上的老战士,胡乔木在解放初期的《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就如何改进解放初期的新闻宣传与出版发行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求与思索,思想见解深刻,评议剖析到位,是出版史上的重要文献。新闻出版发行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建、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出版工作,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0](P215)。再次审读与思考半个世纪前的该文,既可温故而知新、亦可鉴往而知今。
[1]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红色名人印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2]方厚枢.“大跃进”年代的出版工作[J].出版史料,2004,(04).
[3]陈矩弘.新中国出版史研究(1949-1965)[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把握人民的意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57-1992[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6]陈占安主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编.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8]徐铸成.新闻丛谈(增编本)[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9]刘建明等.中国媒介批评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10]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宣传年鉴(第1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梁世峰
2016-11-22
施欣(1984—),男,江西宜春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G239.20
A
1671-2803(2017)01-0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