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加强老年工作

2017-03-07黄铁苗徐常建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敬老养老老年人

黄铁苗,徐常建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州 510053;2.深圳大学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试论加强老年工作

黄铁苗1,徐常建2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州 510053;2.深圳大学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无论一个国家、社会抑或家庭,其老年人的生活、精神状况怎样,是衡量其进步、文明、教养、幸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老年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如政府部门老年工作尚不到位、社会敬老风尚不浓、家庭养老敬老意识淡薄等,需要高度重视。因此,要从加强对老年工作的领导、加强对老年工作的制度建设、探索与创新养老模式、加强对党政干部和青少年的敬老教育、普遍持久地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加大对敬老的宣传力度、借鉴国外养老经验等方面着手解决中国在老年工作中面对的问题。

敬老养老;老年工作;老龄事业;老年人权益

一、党和国家对老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及意义

无论一个国家、社会抑或家庭,其老年人的生活、精神状况怎样,是衡量其进步、文明、教养、幸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中国的老年人是幸福的,他们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

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有效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的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要把此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指出,要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同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了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接着当年12月14日,全国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宁波市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等25个中央部委《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交流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经验,分析老年宜居环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老年宜居环境工作新任务。以及12月20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老年教育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各地经验,推动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资料来源: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官方网站整理得到。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各个部委对老年工作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在2015年4月2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权益保障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宪法》第45条和第49条以及《民法通则》《婚姻法》中都有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内容,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老年人的政府规章。各地建立了许多敬老院、干休所等;提高了老年人的退休金、养老保险;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有的医院为老年人设立专门窗口等;全国许多城市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乘车免费、公园免票或半票等;同时,也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举办不同形式的敬老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等。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国家及地方对老年工作法律保障的重视。

党和国家对老年工作的重视是很有针对性的。截至2015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占中国总人口比重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 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如果按照7%的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届时每三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资料来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5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以及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需要高度重视老年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老年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尊老敬老爱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重大成果。“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寿命还将提高。优越的制度能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居有所屋、病有所医、终有所护、逝有所安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一般来说,就能使老年人无忧无虑、幸福美满地享受晚景,更好地颐养天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许多经历过艰苦的老人,他们过去做梦都没有想象到今天的巨大变化。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各方面的机能都在衰退,所以,国家能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解决生活困难,让广大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就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重视老年工作,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重视老年工作问题。现在的老年人大多在年轻时候历经过磨难,为祖国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天的美好日子包含了无数老人的汗水甚至鲜血。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会使他们心情舒畅,有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就像今天,每逢早晚在各大城市的广场、公园都能看到大妈们跳着广场舞和大爷们练着太极拳,这种和谐的氛围,都是建立在城市老人们衣食无忧基础上的。试想,如果社会上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凄惨,他们见面总是唉声叹气,互诉委屈和怨言,这个社会也就没有和谐可言。同时,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会极大地减轻他们子女的负担,能使年轻人不用太担心自己的亲人,从而全身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服务。一个社会的老年人问题如果未能解决好,还会影响年轻人的情绪,会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年龄大了可能也会是如此景象,这样他们就会缺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奋斗的动力,从而容易关注眼前利益并忽视个人修养,也就不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重视老年工作,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不重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从敬老开始逐步弘扬传统文化。敬老必重孝。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诸德之首”,孝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孝自亲始,以爱敬忠顺为内涵,是一切道德的生发基础和精神源头。孟子很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爱老推己及人。《礼记》中有 “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强调弘扬尊老敬老思想,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和人格尊严,也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养老敬老的过程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的传统。

二、理论界对老年问题的关注

正因为做好老年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不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且许多学者对此也高度关注。他们从养老模式、养老体系的建立、养老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精神养老等方面就如何养老、敬老进行了相关研究。梳理这些研究,对做好老年工作不无裨益。

1.对养老模式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对中国的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刘德增通过对中国古代养老与敬老的研究,认为随着现在老年人占比的增多,古代强化的家庭养老需要改变,现在要强化国家养老。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国家养老,都不能片面地强调子孙的义务和父祖的权力,防止代际间的对立。要为老年人提供条件、机会让他们“自养”[1]。余飞跃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的互惠性急剧下降,孝道影响力降低,个人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逐步取代了家庭养老。通过“孝”文化来强化家庭养老在当今并不现实,也非出路,根本在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转型,提高个人养老能力[2]。张春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在养老方面形成了以国家敬老尊老为表率,以家庭养老为主体, 以社会保障为补充的敬老尊老制度,值得我们今天借鉴[3]。石金群通过考虑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和中国的现实,从而探究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他主张在制定社会养老政策的同时要注意家庭的价值,通过制定相关扶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政策,从而弥补社会养老存在的不足,在这个缓冲时期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4]。王建云通过对中西敬老文化的对比,认为英、法、德、美等欧美国家和新加坡、日本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并且他们很早就颁布了养老保险方面的法案。中国在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重建中国的孝道文化。未来养老模式的探索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把养与孝分开来做,探索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确保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5]。王林认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传统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是当下中国式养老的理性选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需要认真加以解决[6]。

2.对养老体系建立的研究。对养老体系的研究除了养老模式的选择,还在于对社会各个阶层养老体系的完善。潘剑锋和刘峰通过对先秦时期养老敬老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赡养老人是中国家庭的重要责任。这种通过靠亲子关系来实现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再辅以国家体恤孤寡的相关具体政策和措施,从而建立了牢固的中国独特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养老制度[7]。李虎和王友富分析了台湾地区对军人、教师、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国民年金制度,劳工保险制度,农民福利津贴政策、敬老福利津贴政策、荣民老年津贴政策等相关福利制度,及各式商业养老保险等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他们认为该体系发展到现在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也具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完善立法、全民覆盖、强调政府作用、层次多样等[8]。

3.对养老与文化传承关系的研究。“孝”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孝道与家庭养老密切相关。郑智辉认为孝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烈要求。子女赡养老人特别是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孝亲、敬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实现敬老、养老的过程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促进了孝文化的当代发展[9]。孙远认为朱元璋时期的敬老养老政策及其实施存在局限性,但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保证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愿望,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也为敬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闫俊认为中国存在家庭的养老功能减弱、养老资产不足等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弘扬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文化,加强全社会敬老意识,提高养老水平,进而促使全社会去关心、支持和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11]。同春芬和马阳认为中国古代养老思想与制度中既有道德层面的教化作用,又有制度层面的惩治规定,其所蕴含的核心是孝道伦理及敬老养老的孝道行为,这是我们当今发展养老敬老需要学习的[12]。

4.对精神养老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老年人不仅要在物质上关注,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精神的关怀和呵护。胡发贵认为就如何养老来说,儒家思想中强调 “制民恒产”,即是在保证人民有稳定的资产和收入去养老,主张统治者应该减轻人民的赋税,施行“仁政”。儒家思想中的养老思想不仅主张重视物质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要在精神和情感上敬重长者[13]。王武林通过对老年人口自杀问题研究,发现虽然中国老年人口的自杀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高龄老年人口、农村老年人口中自杀率仍然很高。面对老年人高自杀率问题, 要着手消除与减少老年人产生自杀意念的诱因,同时重点关注高自杀风险的老年群体,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关怀[14]。精神养老是对中国孝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敬老、养老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是一种多个层面的有机整合。精神养老既包括老年人从家庭、社区、社会等层面所获取的尊重、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精神支持与服务,还包括老年人自身对精神愉悦、社会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层面的诉求。陈昫认为精神养老不仅是一种养老模式,而且也是行为方式和关系模式结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有利于完善老年人的权利体系,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老龄事业发展,重构“敬老为本”的养老支持体系,也是拓展老龄科学研究视角的必然要求[15]。

总之,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学者们对老年问题越来越关注,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中国学者对老年问题的研究远不止于此。但是多数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主要体现于理论层面,视角比较宏观,对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很有帮助。但已有研究在如何做好老年工作的实际应用方面尚须深入,尤其在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更需加强。因此,本文在学者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际等综合进行探讨,力求对做好老年工作产生实在的推进作用。

三、中国当前老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部门老年工作尚不到位。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城乡有4 200万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农村贫困老年人超过3 000万。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 000万人。老年人的保障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吃穿方面,有些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之前又没有养老保险,每月只能靠几十块钱的低保,对于那些残疾、没有子女或重病等特殊情况的老年人,虽然政府规定农村五保供养经费不得低于本地区农村居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的60%,但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经费不足,甚至更少。还有些城市的退休职工,退休金很低,晚年生活捉襟见肘,很是凄凉。在住方面,特别是在城市,据统计,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在几十年前建的老旧楼房里,没有电梯,楼道狭窄,使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在农村,有些老人住的房子十分简陋,有的下雨还漏水,有些还会坍塌,特别是那些没有子女、重病、残疾等五保老人居住条件更差。在看病方面,虽然中国基本实现了覆盖全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老年人看病有一定比例报销,但数量有限,对于许多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衰退、常年多病的老年人来说,看病的花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特别是面对重大疾病,由于医药费昂贵,不少农村老人只能在家等死;老年人“病不起”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不少单位和地方,对党和国家有关老人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或拒不执行;中办和国办颁发的2005年9号文件,一些单位领导甚至不知道该文件的精神,根本谈不上落实,致使一些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发挥、待遇不能兑现。

2.社会敬老风尚不浓。现在社会上敬老爱老风尚渐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年轻人不给老者让座的现象很普遍,有的甚至为占座位拥挤老者,曾有报道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和原副市长刘念祖一同乘地铁,两位老市长一手拿着资料,一手抓住扶手站着,周围坐着的年轻人或看报纸或听MP3,却没有人站起来为二老让座,两位70多岁的老人在拥挤的乘客中,乘了两路地铁,一直站了十多个站。有一些青年人看到孕妇或抱小孩的乘客上车却无动于衷,有的干脆不理,或假装睡觉,表现很冷漠。现在敬老院建得比较多,好的价格昂贵不说,但不少敬老院中的服务人员对待老人的态度却匪夷所思。据媒体报道,现在敬老院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有打骂的、有捆绑的、有不给饭吃的。街巷少见为老年人服务的浴池、理发店等,不少老人不得不付高额费用理发;骗取老人财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老人持“优惠证”进某些园馆,照样要买全票;有些年轻人称老年人持的黄颜色的老年证为“灵牌”;不少年轻人出入电梯、上下公交车或地铁等见到老人不会谦让,使出力气,拥挤向前,有些甚至张口就对老年人说“老不死的”,对老年人极不尊重,欺负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许多青少年没有尊老敬老的意识等。老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日常生活中严重缺少敬老、爱老的风气。

3.家庭养老敬老意识淡薄。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对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现在不少老人的家庭问题不少。在农村许多年轻人到城市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农村,物质条件差,别说被亲人照顾,他们还得照顾孩子,“带了儿子带孙子,当了父母当保姆”,各方面物质条件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在城市,不少老年人单独住在高楼里,虽然物质条件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精神空虚,这就是城市中许多空巢老人的状况;特别是有的残疾老人没人照顾,可能十天或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能下楼,生活起居都成问题。还有许多年轻人把家务全部推给老年人,垂暮老人洗衣做饭于室,提篮买菜于市。有些年轻人锦衣玉食,却不体恤和尊敬老人。有的垂暮老人虽有子女,子女也已退休赋闲在家,但嫌弃老人,将他们送往养老院,节假日都不能满足老人要求,接他们回家团聚。有的中青年忍弃患病父母于桑梓,自己却在外乡过着滋润的小日子;有的将父母当作自己工作不顺、夫妻不和、小孩没教育好的出气筒;有的年轻人工作了还靠父母接济,日常生活中“啃老”“刮老”现象司空见惯;更有甚者,打骂虐待父母者也不鲜见。

四、加强老年工作的途径

1.加强对老年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老年工作,要将老年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有专人负责和专门机构。要挑选具有古道热肠、工作耐心细致的同志负责和从事老年工作。每年的工作总结中都要对当年的老年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党委和政府对老年工作的重视,使全社会认识到老年人不是社会或家庭的累赘和负担,而是继续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敬老、爱老、护老不是对老人的恩赐,而是一种责任、快乐和幸福,是为老同志享受人生和继续贡献力量创造条件;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部分。各级老年工作组织要经常深入调查老年工作,对一些老年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和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予以表扬和推广,组织参观和学习;对老年工作成绩突出的同志要给予奖励和重用,对做得不好的要给予批评和纠正,对不适合从事老年工作的同志要进行调整,不得提拔使用。地(市)级以上老年工作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老年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不能走过场,要举行不同层次的老同志座谈会,也可以单独进行访问,以便充分了解下级老年工作机构对党和国家及上级部门关于老年工作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工作做得好的典型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政策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老同志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有特长的人才要采取差别化政策。这些人年轻时大都具有理想志向,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丰富的积累和一技之长,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有相应的政策使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地(市)级以上的党委和政府及政研、宣传、社科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与老年工作相关的课题,以加强对老年工作的研究。

2.加强老年工作的制度建设。首先,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不赡养老人、不善待老人的行为要给予教育和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严厉处罚甚至判刑。子女要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舒适的条件,使老年人晚年的衣、食、住、行无忧。其次要制定和完善老年人保障制度。在城镇,要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商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内容的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和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事业的资金投入,提供多种老年人保障措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生活保障方面,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城市老年人的退休金和农村老年人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标准;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加大对老年大学的投入,方便老年人的再学习。在医疗方面,加大对老年人医疗保险的投入,适当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报销比例,实行与青年人的差别化医疗保障;医院要普遍专设特殊通道,方便老人就医。在交通文化娱乐方面,继续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措施和特殊优惠,比如坐车免费、去游览景区半价或免费、开设老年人的特殊通道等。在小区、公园等多建立一些免费的健身运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方便老年人的娱乐文化活动。最后,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中来。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资金投入养老院、福利院建设的法规和办法;要通过激励社会投入和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另外,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投向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

3.探索与创新养老模式。采用什么养老模式,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关系到社会的长久发展。对不少老人来说,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就此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的养老服务体系。李克强总理的这一讲话很有针对性,十分切合中国实际。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以及城乡,在经济、文化、习俗等都有差距,所以,在养老模式上不能千篇一律,而应采取多样化模式。一般来说,这几种模式都是可行的:一是居家养老。从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还主要依靠居家养老。养老主要由家庭来承担,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培育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推进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社区养老。社区要为他们建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引入专业企业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包括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如广州市黄埔区形成了“以人群”“以社区”和“两个半径”(老年人出行半径、服务半径)为依据,提供送餐、照料和医疗三大养老基本服务,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难问题。三是机构养老。对于那些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并且经济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政府要建立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四是旅游养老。对于那些经济基础好且喜欢到外边世界看看的老年人,可以选择旅游养老。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定期到世界各地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渡过自己的老年时光。五是抱团养老。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亿多,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很多当年上过山下过乡,根据不同的条件可以选择当年的知青或同学在一块抱团养老,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到了老年也可选择这一方式。六是候鸟式养老。很多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对气候特别敏感,可以选择天气冷的时候到南方暖和的地方养老,天气暖和的时候到气温相对舒适的地方养老,根据气候的变化进行移动。有关部门还可以不断摸索新的养老模式。总之,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必须要有合适的养老方式。

4.加强对党政干部和青少年的敬老教育。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国一直把“孝”“忠”作为衡量好人与坏人的标准,近几十年来,这个传统被否定了,它使得不少人没有受过这种教育,让一些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所欲为,直至违法乱纪,这些人哪里说得上敬老尊亲!因此,要长远规划,全面安排,补回这一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党政干部和青少年。党政干部是起表率作用的,在尊敬老人方面,同样要率先垂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尤其是党政干部如果连自己的长辈、身边的老人都不尊重,那他也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人民的公仆,这种人也就不能受到重用。因此,各级党政干部院校要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敬老教育,组织一些敬老爱老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敬老的主要承担者。党、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和学校,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强调尊重老人的必要性和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实践敬老。古人说:“百善孝为先。”通过对自己家里长辈的孝敬,对身边老人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善良情感、道德良知。因此,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要把尊敬老人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青少年从小懂得,不尊敬老人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从言行举止开始培养他们孝敬老人的意识。

5.普遍持久地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民政部门要引导成立不同层次的敬老协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敬老的意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及国外的做法和启示等,并形成报告,上报政府部门,作为改进老年工作的决策参考。各机关单位在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期间要开展以老人为主要对象的健康讲座、书画比赛等敬老献爱心活动;城市街道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要成立敬老献爱心小组,组成敬老志愿者队伍,对辖区内的老人摸底,定期对他们进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等;同时,通过志愿者的耐心帮助,让一些老人学会用手机、电脑上网和购物等,使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和享受科学文化;还要针对社会不少骗子以老人为骗财对象的现象,告诉老人防骗的方法。鉴于不少老人精神孤独,敬老献爱心志愿者要有针对性地与他们谈心、解闷;尤其是子女,孝敬父母、奉献爱心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更应关心自己父母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要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倾听他们回忆往昔的故事,聆听他们的教诲等;向他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情况,多报喜少报忧,以赢得父母欢心。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按曾国藩说的“养亲以得欢心为本”,注意安全,重视健康,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努力工作,不做令父母不高兴的事情,更不做使父母担心的事;面对父母不要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总要和颜悦色,亲切有加。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逢年过节要对老人给予更多关爱和问候,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幸福。

6.加大对敬老的宣传力度。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敬老爱老,使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学校、宣传部门、单位要做好敬老爱老的宣传与教育外,党、团、妇联、工会等组织也要大力宣传中华敬老美德。各种媒体更要积极宣传敬老爱老。比如在电视上播放关于敬老的公益广告,培养年轻人敬老意识,使他们明白敬老要及时,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到时徒遗悔恨;要制作一些以尊老爱老为主题的电视剧或电影;广播要经常播放古今中外的敬老故事;报纸杂志要开展敬老爱老的宣传和讨论;一些公共场所要张贴“敬老尊贤,发扬传统”“礼貌谦恭,敬老为先”“扶老携幼,互助互爱”等标语。要大力宣传敬老爱老做得好的社会组织、团体,如社区、街道、农村村委会,开展评选敬老模范单位活动。还可开展评选“敬老模范家庭”“敬老优秀个人”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单位、家庭和个人除进行大力宣传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曝光那些不尊重、遗弃老人的恶行。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对老人的不敬行为,如发现邻里虐老现象、公共交通工具上年轻人不向老孕病残者让座的行为等,要鼓励周围群众群起而责之,使敬老爱老行为蔚然成风。敬老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在与老年相关的节日活动中,领导要出面讲话,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以引起全社会对老年工作的重视。

7.老年人要自强自律和自尊。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面临各种问题,国家和社会目前还不能给予老年人充足的各方面保障。老年人要自强不息,继续发扬当年的奋斗精神,减少依赖性,更不可倚老卖老。能如此,老年人同样会活出新的精彩,也能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贡献。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加强自律,不抽烟、少喝酒,作息规律,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积极参与社区相关活动,对待社会和生活要拥有良好的状态,尤其是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结硕果,老人们欣逢盛世,虽然也会存在不如人意之处,但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切不可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在感情和思想上,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淡化甚至去除一些传统观念,如养儿防老、老了就要享受等这些不好的观念;尽量减少对子女的感情上的依赖,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和指责,积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乐观融入社会,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同时,老年人要自尊,要遵纪守法,为年轻人树立榜样;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老人要互敬,相逢就要开口笑,凡事切勿认真。尤其是同一个单位的老人,过去几十年,特别是经历过阶级斗争为纲岁月的人,在那个特殊年代,难免不留下伤痕,现在要尽量淡忘。总之,老年人要像周总理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成为受得起社会尊重的人。

8.借鉴国外养老敬老经验。在敬老方面我们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如加拿大在老年人保障体系方面做得最好,加拿大号称老年人的乐园。老人作为加拿大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依法受到各项福利制度的保护,其养老保障除了老年人的老年保障金、保证收入补贴、配偶津贴外,还有鳏寡津贴、省政府援助计划、省政府补助金、高龄市民药物福利、省政府家庭补助金等,只要符合条件的老人都可以获得。在加拿大,老人并不会成为子女的一种负担。凭借完善的社会福利项目,老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在美国一些城市,如纽约就有专门为老人服务的老年日间护理中心,为耆老们提供免费三餐、各种免费课程和活动,经费部分来自政府,更多的是来自社会机构和个人捐赠。在韩国,地铁上有专门为老人设置的座位,即使空着没有老人坐,也不会有年轻人去坐。他们把敬老的行为细化到日常的行为举止中,整个社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敬老风气。国外关于老人的法规完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管理现代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刘德增.古代中国的养老与敬老[J].民俗研究,1992,(1):40.

[2] 余飞跃.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兼论孝与不孝的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 2011,17(5):124.

[3] 张春梅.北宋敬老养老教育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42.

[4] 石金群.中国当前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40(4):62.

[5] 王建云.敬老文化的东西方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4):24-25.

[6] 王林.社区居家型家庭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 广西社会科学,2015,(6):150.

[7] 潘剑锋,刘峰.论先秦时期我国养老敬老体系的初步成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235.

[8] 李虎,王友富.论台湾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其借鉴意义[J]. 西北人口,2012,4(33).

[9] 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2):113.

[10] 孙远. 浅谈朱元璋时期的敬老政策[J].社科纵横,2011,(1):182.

[11] 闫俊.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养老文化传承[J].社会保障研究 ,2012,(2):47.

[12] 同春芬,马阳.从古代养老制度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4):42-43.

[13] 胡发贵.儒家的养老与敬老思想[J].江苏大学学报,2013,15(3):14.

[14] 王武林.中国老年人口自杀问题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3,19(1):83.

[15] 陈昫.系统论视角下的敬老文化与精神养老[J].老龄科学研究,2014,(11):62.

[责任编辑:杨大威]

2017-03-21

黄铁苗(1951—) ,男,湖南汨罗人,二级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徐常建(1989—) ,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C913.6

A

1007-4937(2017)04-0073-07

猜你喜欢

敬老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