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理论与现实: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述评《远逝的天堂》

2017-03-07刘雪菊刘雪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阿伦全球化巴西

刘雪菊 刘雪冰

(1.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1; 2.辽源市东丰县大阳中学, 吉林 东丰 136300)

面向理论与现实: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述评《远逝的天堂》

刘雪菊1刘雪冰2

(1.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1; 2.辽源市东丰县大阳中学, 吉林 东丰 136300)

美国人类学家科塔克《远逝的天堂》一书详细记录了巴西一个小渔村——阿伦贝皮在全球化影响下发生的巨变,从“桃花源”式的阿伦贝皮到褐色的阿伦贝皮,再到嵌入全球化的阿伦贝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阿伦贝皮从环境问题的受益圈变成受益圈与受害圈并存,再到最后的受益圈。笔者认为,历时性的研究能够将环境问题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更容易厘清受益圈与受害圈的关系,也可以弥补传统的环境问题研究视角的缺陷。

全球化; 阿伦贝皮; 受益圈; 受害圈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阿伦贝皮

(一)20世纪60年代桃花源式的阿伦贝皮

1962年6月,还只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专业学生的科塔克,因参加学校的调研项目,机缘巧合地来到了坐落在巴西东北部的一个小渔村——阿伦贝皮。从表相来看,这里没有通电设施、没有汽车,住宿和卫生状况极差。但在科塔克眼中,这里的人们要比其他底层社会的巴西人幸运一些——那些人在缺乏充分就业收入、缺少国家关注,也没有平等社会关系的情况下,与贫困带来的种种不利进行着抗争。这也许是作者将60年代的阿伦贝皮称为桃花源的原因之一吧。

阿伦贝皮海拔为零,位于赤道以南13度。它离大西洋的大陆架边缘仅11公里,具备绝佳的捕鱼优势。男人们大都以出海打鱼为业,女人们则在家打理家务,间或打打零工。当地人普遍认同这样的观念:“我们这里都是平等的”“我们所有人彼此之间都是亲戚”。这将阿伦贝皮人简单、平等、团结的人际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时期阿伦贝皮的政治结构很简单,基本游离在政权之外,国家政权未深入到阿伦贝皮,村民无须交税、参军或者计划生育。除了前来收购鱼虾的商贩,当地人还将自产的椰子和妇女编制的草帽卖给附近镇上的人。这体现了阿伦贝皮政治与经济结构的不同面向。

(二)20世纪70年代褐色的阿伦贝皮

桃花源式的阿伦贝皮深深地印在科塔克的脑海中,以至于1973年的再次造访,让其大吃一惊。往日的宁静与“深刻的远离感”[1]21已经逝去,阿伦贝皮正在向现代城市靠拢。

渔业虽还是阿伦贝皮的经济支柱,但其生产和经营方式已发生巨变:产量在15年间翻了近两番,且以对外销售为主;船队规模减小,船只体积增大;冰库、冰箱、马达、鱼饵等新式装备越来越普及。房屋也一改过去大体统一的样式,而是棚屋、木架泥屋、砖结构房屋、高级度假别墅并存。一些阿伦贝皮人开始使用液化气的灯具和炉具、厕所、淋浴和冰箱等现代化设备。

工业的入驻彻底改变了社区的面貌,环境开始遭到破坏。巴西钛业从当地小块土地所有者那里统一征地,建造大型冶炼工厂。虽然土地所有者获得了比想象中要高的土地承包费,但他们没想到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先是村庄附近的内湖,然后是海岸,再之后是外洋。虽然媒体将巴西钛业的污染曝光之后,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停止对淡水的污染,但海洋污染仍在继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阿伦贝皮人并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考虑更多的仍是工厂带来的就业好处。

从萨尔多瓦新机场到萨尔多瓦城里,“阿伦贝皮”字样的路标赫然出现,预示着这一地区会越来越开放,这一社区孑然孤立的状态将终结。渔业的变化、工业的入驻、沥青公路的铺设和旅游业的兴起,使阿伦贝皮更加强烈地嵌入了巴西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当中。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嵌入全球化的阿伦贝皮

进一步开放的阿伦贝皮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1980 年的调查显示,130处住房有58% 不属于本地人,渔民中37% 是外地人,永久移民人口从1964年的24%增长到1980年的41%。另外,人们的生计方式、人际关系和环保意识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80 年还在从事捕鱼的阿伦贝皮人不到1964 年的一半,到工厂上班的人数比例则上升到近五分之一,渔业不再是当地主要产业。全村14%的男性和31%的女性通过商业获得收入,他们中很多人都服务于随着公路开通而发展起来的周末和夏季旅游业。阿伦贝皮人过去流传的“我们所有人彼此之间都是亲戚”“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现在再也听不到了。人们择业的优先次序不再是为了生计而忙活,而是主动追求收益更加高的职业。

当科塔克于1991年因为“巴西生态保护意识的出现”研究项目回到阿伦贝皮,大多数阿伦贝皮人还只是考虑巴西钛业给他们村镇带来的好处,即使他们也意识到了巴西钛业引发的环境问题,但巴西下层阶级的环保意识还非常薄弱。当2004年科塔克再次回到阿伦贝皮时,感觉到当地人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而且污染企业在接下来几年就会关闭,还“天堂般的桃花源”[1]8予阿伦贝皮。

二、理论思考:环境问题中的受益圈和受害圈

20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日本学者梶田孝道和舩桥晴俊等人对新干线造成的公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由新干线带来的收益只属于经营者,而由此带来的危害——噪音污染却属于沿线居民。在此基础上, 舩桥晴俊等人提出了受益圈/受害圈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环境问题发生时会出现两种相关人群:一种是从中受益的人群或组织,另一种是由此受害的人群;前者被称为受益圈, 后者被称为受害圈[2]。作为分析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受益圈/受害圈理论能够指导我们理解阿伦贝皮所经历的环境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阿伦贝皮,渔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男人们大都以出海打鱼为业,女人们则在家打理家务。1967年,巴西钛业加快了在阿伦贝皮附近铺设公路的进程。这家由德国拜耳公司控股38%的公司,承担了铺设阿伦贝皮通往外部世界道路的大部分费用,让更多游客更容易来到这里。20世纪70年代,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当地的商业、旅游业和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在职业分化不断加剧的同时,人们选择职业的标准也不断变化,更注重工作中的经济收益。因此,更多的男性选择在巴西钛业上班而不是当渔民,更多的女性通过商业、旅游业而获得收入。

就在人们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悄悄来临。巴西钛业排出的硫酸亚铁和硫酸,渗进了潟湖,倾入近海,令靠海维生的阿伦贝皮人的生计岌岌可危。媒体的报道促使国家和公众舆论对工厂施加压力,但直到1980年,巴西钛业才制定更有效的污染控制办法,遗憾的是硫酸已经排入了近海。60年代的阿伦贝皮,男人们打鱼归来,把渔具卸下之后,一起去潟湖洗澡;70年代,被污染的潟湖已经没法让男人们一洗疲惫,渔民们从返航的渔船上走下之后,便各自分散回家了。80、90年代,人们意识到了巴西钛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环保团体兴起为人们争取利益。21世纪初,阿伦贝皮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当地人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污染企业即将关闭,而由其带来的便捷交通,由交通发展带来的旅游业、商业的发展仍在继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巴西钛业建成初期,即环境问题的潜伏期,阿伦贝皮是受益圈;巴西钛业运行时期,即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期,阿伦贝皮是受益圈与受害圈并存;巴西钛业停运时期,即环境问题的消退期,阿伦贝皮是受益圈。因此,将环境问题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更容易厘清受益圈与受害圈的关系,也弥补了传统的环境问题研究视角的缺陷。以往关于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有三种,分别是致害论、受害论和解决论。所谓致害论是指从致害的角度, 对致害主体的行为、观念以及导致这种致害行为的社会机制的探讨;受害论则是针对受害阶段, 从受害的角度对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和受害结构等的研究;解决论是针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阶段,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其解决过程和解决方法的探讨[1]87。一般而言,要实现对一个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上述视角都必不可少。但是根据笔者对阿伦贝皮所经历的环境问题的阶段划分,致害论、受害论和解决论都不能对“阿伦贝皮是受益圈”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在丰富了受益圈与受害圈理论的同时,是否可以发展出“受益论”这一视角,即对环境问题潜伏期或消退期中受益者所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以弥补致害、受害、解决三阶段理论存在的不足,这样也可以避免建设任何一座工厂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的固有偏见。所以我们需要历时性研究,更能带来关于一项新兴事物的思考。

三、环境问题全球化的现代启示

如同阿伦贝皮的发展历程一样,当世界人民兴高采烈地迎接全球化的到来,尽情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福利,沉浸在人为的“桃花源”之中时,你还会发现全球化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般完美无瑕,并且随着不断地发展,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已经超越特定区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多民族的、复杂并长期存在的综合问题。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全球化的脚步永不停歇。但就像《洁净与危险》中向读者传达的那样,没有什么绝对干净或是肮脏,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全球化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惋惜阿伦贝皮的巨大改变,昔日的许多美好景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它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时机。因此,我们不必惧怕变迁或是缅怀过去。传统的生计方式,如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或是现代社会有更好的机会,那么消逝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正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阐述的观点: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的产物……所有的经济文化类型都有各自的历史年龄[3]。

《远逝的天堂》一书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阿伦贝皮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农村土地的利用、传统生计的转型、环境污染、旅游开发与商业化进程等问题。同样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也避免不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可以看出阿伦贝皮人的职业结构和当地的主导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渔民到商人、工人,从渔业到旅游业、工业,阿伦贝皮从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实现了快速发展。阿伦贝皮的成功转型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得益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大量的外来移民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虽然巴伦贝皮的渔业不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它找到了更适于它的发展路径,而没有衰落下去。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的牧区,遭受外来文化侵蚀的少数民族村寨来说,该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呢?或许,借用科塔克关于巴西阿伦贝皮发展研究的“他山之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认识中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汲取教训,在适应与变革中探索出路。

[1]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M].张经纬,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包智明.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J].学海,2010(2):86-87.

[3] 金天明,索士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1):51-54.

编辑:杨桂芳

2016-09-02

刘雪菊(1990—),女,满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生态环境。 刘雪冰(1987—),女,满族,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阳中学教师,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职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阿伦全球化巴西
新旧全球化
阿伦Limes博物馆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