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当代青年的发展
2017-03-07陈纪霖
陈纪霖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当代青年的发展
陈纪霖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指导青年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众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青年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却少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因此,笔者将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试析当代青年发展的内涵之义,为进一步研究当代青年的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 当代青年
对当代青年发展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趋显著。如何促成当代青年的健康发展?这是众多研究者最为关切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应首先正确分析当代青年发展的内涵,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指导青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做理论铺垫。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作为马克思在分析人的本质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起点。如果能有效地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研究青年发展的内涵和问题,将会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指导青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打下坚实的理论铺垫。
一、实践的内涵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幸福论的角度对“实践”作出解释:“‘实践’就是实现人的幸福的过程,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的活动,就是合乎最高的善的活动,它体现了人自身所具有的最高贵部分的德性。”[1]14-15康德虽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实践”是一个本体界中的范畴,是纯粹理性本身具有的功能,它提供给人们一条我们可以称之为德性法则的普遍原则;“实践”还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范畴。康德认为,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并不满足于自身所具有的思辨理性的能力状况,而人的纯粹理性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思辨理性的实践能力,正是由于人的纯粹理性所具有的实践能力,在社会上建立起了诸如法这样一类规范法则,才使人能够以“人”的方式存在,并朝着人的方向发展。但是康德的“实践”没能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费尔巴哈将“实践”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指出:“理论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2]但是费尔巴哈没能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只是从感性的、直观的角度去看待实践,因而他也无法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旧哲学家们都是站在唯心主义或者旧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解释实践,因而他们都无法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则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将物质生产作为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进而找到了把创造性、能动性、自主性和物质性、现实性、客观性统一起来的基础——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的观点,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主要围绕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认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的认识和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1-2,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否为真理。而且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人看成不但是自然界的生物,而且主要是社会的动物,人若离开社会决不能和自然斗争,因此,他把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看作社会实践,并提出了实践的本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通过上述对实践内涵的相关阐释,我们可以把实践理解为:实践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以使自身得以在社会上立足和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第一,实践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4]65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适合于人类,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践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世界为客体,将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以达到人与客观世界协调统一的过程。物质世界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分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统一,在这一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并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第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为了调整和处理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是一种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探索过程。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充分体现和确证。实践是人们为了创造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和,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并在这一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了一切社会关系。
二、青年发展的内涵
对青年的界定,归结起来,大都是在16~28周岁之间,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大都是还没有或者刚步入社会,也正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能在这一时期给予青年以有效的指导,将对青年的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有效的指导青年的发展,势必首先应掌握青年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主体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青年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因而青年势必更需要重视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笔者把青年的发展看成是两个过程的统一:创造的过程和超越的过程。
(一)创造的过程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是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动物,能够对周围的世界作出理性的观察并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周围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米切尔·蓝德曼说:“人必须自我完成,必须自我决定进入某种特殊的事物,必须凭借自身努力力图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人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创造性并非只限定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而是必然根源于人类存在的结构。”[5]这种创造一方面是个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改造,另一方面是个人对自我的塑造。由社会的人变成个体的人的过程就是个人塑造自我的过程,“个人自我塑造的最高成果是为自己的生存创造出一个意义世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要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就必须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或信仰。青年的发展就寓于这样的自我塑造和能动改造的过程中,然而不论是自我的塑造还是能动的改造都必须是在切身实践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创造世界的过程。个体的发展隐于个体的实践之中,在这一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使自身得以发展和完善。
(二)超越的过程
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超越,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旧质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的创造和转化,实现对旧事物的超越,而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又总是不断地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不仅创造了自己,还决定着把自己创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是因为个体的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实践过程,社会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人不仅是现实地活着,还必须是理想地活着,人活着是为创造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种存在是用未来规定人的现在和过去。因此,人永远面对的是将来,过去和现在的意义是由将来给予的。而要获得发展,进行超越,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指明方向的榜样或理想做模型。因此,青年的发展,就在于对自我的认知、塑造和超越,在这样一个创造和超越的过程中,青年才能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生存目的和价值意义。而这一过程,又必须是在青年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
三、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青年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又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因而青年要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以求得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用于指导青年的健康发展,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青年发展,将给研究人员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出发,给青年的发展以新的定义,进而探寻促进青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提出了实践与人的本质及其本质力量的关系。因此,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有效地运用实践观的理论来探索促进青年健康发展的途径,这将会是对青年发展研究的一个理论创新,有效地推进对青年发展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青年发展,将会有效地发掘青年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提高青年自觉内化和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能力。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有效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将会对其后续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当代的青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安逸享乐,脱离实践,这类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青年的健康发展。如果能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指导青年的发展,充分发掘青年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让青年认真审视这些问题,使其从自身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积极更正这些问题。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指导青年的发展,将会促使青年在深刻领会和自觉内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的同时,也将提升其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能力,使其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促进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健康发展,是其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努力研究能有效促进青年健康发展的途径,要合理地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健康发展并成长成才。
[1] 曹小荣.实践论哲学导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教育部社科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王 玮
2016-09-23
陈纪霖(1992—), 男, 土家族,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