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7-03-07崔华磊刘鹏光
崔华磊,刘鹏光
(青岛市盐业职工医院外一科,山东 青岛 266109)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我国老龄化人群不断增多,出现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老年患者也在逐渐上升[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方法为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由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和关节置换,而传统的髓内固定对于老年患者效果不显著,具有局限性,常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恢复时间等问题。因此,笔者医院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PFNA治疗,男患者19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58~75岁,平均年龄为(67.53±4.27)岁;实验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龄在61~74岁,平均年龄为(66.28±3.1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PFNA治疗
对照组采用PFNA治疗,治疗前指导患者置于牵引床上取仰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将患者收约15°,使用C型臂的透视下观察骨折闭合的复位情况;选取进针点将导针顺着骨干的方向放进去,在使用C型臂观察其放置位置是否准确,沿导针方向扩大开口点及扩髓,透视下确定髓内钉后打入骨髓腔,之后将导针钻入股骨颈的中轴位置,扩大通道,同时打入螺旋刀,并锁定至股骨的远端,最后安装螺钉冒[2]。术后给予抗生素和常规引流治疗。
1.2.2 人工关节置换
实验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术前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在患者髓关节处为切口,切开皮肤筋膜、皮下组织和关节囊,将股骨颈充分显露出来,使用电刀标记处截骨线,之后取出股骨头,安置合适的股骨头假体后关节复位,调整人工关节的活动度以及松紧度,最后放入引流管,并进行常规缝合手术切口。术后8h后拔除引流管,半个月后可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调查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手术时间为(82.14±6.71)min,术中出血量为(6 3.8 8±1 0.4 2)m l,住院时间为(9.61±1.27)d,并发症发生率为(6.52±1.23)%,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3.55±14.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6.32±15.39)ml,住院时间为(14.83±2.54)d,并发症发生率为(17.82±4.3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又称为粗隆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地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3]。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一般保守治疗需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会引起肺炎、压疮、泌尿系统等较多并发症,且恢复时间慢,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而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因患者自身机体的耐受性差,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其他疾病,使手术操作要求较高。经过专家研究,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使患者能早期下床,并指导做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其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能显著提高关节功能的恢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宋维君.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 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双足与保健,2017,(7):145,147.
[2] 孙汉亭.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双足与保健,2017,(6):41,43.
[3] 刘晓东,尚希福,陈 贝.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16,(15):2529-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