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因类型的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2017-03-07刘秀云滕继军
刘秀云,滕继军*
(1.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本研究主要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首诊血压以及入院1周内血压变化规律,同时比较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血压变化特点[1],并探讨发生脑梗死后影响血压升高的相关临床因素,旨在为科学管理脑梗死后血压升高提供临床循证依据,合理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2]。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43~79岁,平均(61.58±5.37)岁;高血压病史82例,吸烟饮酒38例,脑梗死病史10例,心脏病史42例,糖尿病史73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患者51例,意识障碍17例。本课题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对测量方案具备知情权。
1.2 方法
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脑梗死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LAA、CE、SAO、SUE及SDE五类,测量患者的血压,测量点时间为0 h、8 h、16 h、24 h、48 h、72 h、4 d、5 d、6 d和7 d,将患者首诊血压超过140/90 mmHg者称为血压升高。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 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5类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
首诊血压升高患者中平均值分别为(166.5±20.6)mmHg和(114.4±9.7)mmHg,5类患者1周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AA、SAO、SUE和SDE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在16h和24h后呈现平稳下降,而CE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在8h和16h后呈平稳下降;各型脑梗死中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不同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不同时间点收缩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脑梗死首诊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促进因素和保护因素
卡方分析得出高血压病史、高盐饮食、年龄、睡眠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意识障碍是首诊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高盐饮食和高龄是脑梗死首诊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而睡眠良好、意识清楚和神经功能缺损较轻则是首诊血压正常的保护因素。
3 讨 论
脑梗死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有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不当、缺乏锻炼、糖尿病等[3]。该病致死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焦点,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预后及生存率。本研究中,5种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况大体一致,提示各型脑梗死患者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相同的[4]。通过研究急性期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发现首诊血压升高是受到血压病史、高盐饮食、年龄、睡眠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意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说明脑梗死后血压升高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对于急性期内血压升高的患者,本研究提倡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情况,谨慎采取调控血压措施,对于极高血压患者需行降压处理,目的就是保持血压在合理范围,防治脑梗死的复发,减少病残率。
综上所述,不同病因类型的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异,高血压病史、高盐饮食和高龄是脑梗死首诊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
[1] 马汤力,张冬惠,王绍谦,杨 胜.控制目标血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9(04):326-328.
[2] 单建芳,孔凡平.血压水平变化对急性期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14(03):168-170.
[3] 赵芳芳,高浩源,高 利,李 娟.颈动脉重度狭窄致急性脑梗死血压与预后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02):193-197.
[4] 马赟英,关兰芳,陈 欣,尹少华,李淑英.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