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取穴方法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3-07邱燕萍
邱燕萍
(丹阳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 丹阳 212300)
不同针灸取穴方法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邱燕萍
(丹阳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 丹阳 212300)
目的分析不同针灸取穴方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1例,随机分组:A组36例予以常规取穴风府、百会、天柱、夹脊、风池穴针灸;B组36例予以常规取穴联合太冲、合谷穴,对照2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B组治疗有效率97.22%,明显比A组75.0%高(P<0.05)。结论 临床以针灸取穴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尤其常规取穴联合太冲、合谷穴的临床疗效更明显。
针灸取穴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骨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该病后易使患者伴发各种并发症,如肩背痛、眩晕、头痛等,如若病情严重则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此次为了解针灸取穴方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选7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实行分组比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1例,分成A/B组:A组36例,男/女:19/17;35岁~65岁,年龄均值(46.5±3.5)岁;病程0.5年~3.6年,病程均值(1.8±0.3)年;B组36例,男/女:20/16;33岁~69岁,年龄均值(47.6±2.4)岁;病程1.2年~4.0年,病程均值(2.5±0.5)年。对2组患者以上临床信息展开对照,发现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医务人员告知患者保持坐位,充分放松且确保颈部肌肉舒适、松弛,并对所刺穴位皮肤做严格消毒处理。对所有患者先采用颈项旋扳法治疗:取低坐位,复位前需先以揉捏法、掌揉、拇指揉法等使颈部肌肉充分放松,将枕后区小肌群作为按摩中心,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控制好手感肌肉松弛度。操作人员站在患者的背后,一手将下颌托住,一手将后枕部托住,告知其放松颈部的肌肉。操作人员把患者的头部慢慢上提,之后使头部由一侧旋转,当转到与限度接近时,术者用适当力量将头部继续由一侧旋转5°~10°,以听到小关节弹响声为主,之后可向对侧继续旋转。
(2)临床对A组予以常规取穴风府、百会、天柱、夹脊、风池穴针灸,得气之后取艾条实行温针灸,而后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直至患者局部伴发酸胀感,方可留针半小时左右,在这一过程中进针2次~3次,每日一次;(3)临床对B组予以常规取穴联合太冲、合谷穴,以5日作一个治疗周期,两个周期间休息三日,持续治疗三个周期。
1.3 效果评估
临床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做评估,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耳鸣等完全消失,且肢体功能、肌力功能完全恢复,可正常生活、工作,即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耳鸣等明显减轻,肢体功能、肌力功能所有改善,即有效;患者以上临床症状均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加重,即无效。治疗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选SPSS 21.0型软件作数据统计分析,文中涉及的治疗有效率统计结果,主要以(n/%)表示,如若2组上述指标对照,结果差异性较明显(P<0.05)。
2 结 果
治疗后,B组36例:23例显效,12例有效,1例无效;A组36例:15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比对可知,B组治疗有效率97.22%(35/36),明显比A组75.0%(27/36)高,有差异性,(P<0.05)。
3 讨 论
临床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很有可能与钩椎关节增生、颈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影响相关[1]。加之颈椎活动量较大,使脊柱节段劳损严重,随着年龄增加使颈椎易伴发退行性变,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感。若韧带、颈部肌肉牵拉严重,则会伴发炎症反应造成黏连、水肿等病变,最终影响脑部供血。
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痹症”等范畴,风、痰是此病主要发病机制[2]。为此,本次以不同针灸取穴疗法治疗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结果发现B组患有效率97.22%,高于A组75.0%高(P<0.05)。作用机制表现为: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疾病各项临床症状所起到的缓解左右较明显,其中,百会穴处于巅顶,其开窍醒脑、升举清阳等作用较明显;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其通络止痛、疏通气血功效良好。而且针灸刺激可明显刺激机体局部血液循环,较好地改善附近组织营养,同时促使交感神经释放较多乙酰胆碱、缓激肽、5-羟色胺,最终促进椎-基底动脉供血功能恢复。温灸对神经末梢也会产生刺激使其兴奋,促使局部炎症快速吸收,避免压迫神经、周围血管;针刺风池穴能够舒缓斜方肌,使颈椎间盘压力明显减轻,将对椎动脉产生的压迫感及伴发的痉挛明显减轻,最终改善供血;太冲穴、合谷穴属于针灸较常用四合穴之一,针刺太冲穴可起到调和气血、平肝熄风的效果,联合合谷穴后,其通关开窍、醒脑止眩效果更明显。而且在常规颈肩局部取穴的同时,联合远端太冲穴、合谷,能够使机体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选常规取穴联合太冲、合谷穴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归转。
[1]钟立军,廖军锋,宁俊忠,等.龙氏正骨手法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1):894-895.
R246.2
B
ISSN.2095-8242.2017.64.12524.01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