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和安全性
2017-03-07李丽
李 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消化科,内蒙古 通辽 028007)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多见疾病,病情易反复难根治,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多种并发症,诱发该疾病的因素有环境、饮食、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1]。特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接诊的60例胃溃疡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接诊的60例胃溃疡患者,病例包含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9.51±12.07)岁;病程9个月到10年不等,病程平均为(5.56±2.05)年。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胃溃疡,经胃镜检查确诊,同时排除恶性病变者、出现大出血并发症者、合并有其他严重消化道疾病者、严重肝肾心脏疾病者、复合性溃疡者、溃疡个数超出两个者。以患者及患属知情自愿为原则随机将病例分为A组、B组两个组别,患者例数均为30例,两组患者病程、临床症状表现、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B组分别应用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治疗,泮托拉唑(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规格40 mg;国药准字 H20067169;生产企业,沈阳圣元药业)每天晨起口服1片;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胶囊,规格:20 g;国药准字H11021000;生产企业:北京协和药厂)1次1粒,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用。所有患者以1w为1疗程,两疗程后评估短期总治疗效果。
1.3 效果判定标准
以疼痛分级和胃镜愈合标准为前提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患者无痛(0级),溃疡处完全愈合,胃镜检查周边无炎症视为治愈;1级疼痛,胃镜检查溃疡已经愈合但周边仍有炎症视为显效;患处疼痛程度为1-2级,胃镜检查溃疡缩小超出50%视为有效;溃疡缩小不足50%,且仍存在严重疼痛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显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A组服药3天后疼痛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患者23例(76.6%);B组13例(43.3%),A组治疗起效时间短于B组(x2=6.944,P=0.008)。(2)治疗疗效分析,A组患者中治愈18例(60.0%)、显效10例(33.3%)、有效2例(6.6%)、无效0例(0.0%),总有效率93.4%(28/30);B组治愈11例(36.6%)、显效16例(53.3%)、有效3例(10.0%)、无效0例(0.0%),总有效率90.0%(27/30)。A组疗效优于B组,但组间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0.218,P=0.640)。
3 讨 论
溃疡是常见消化道疾病,多发生于食管、胃部或十二指肠处,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多见,临床又将它们统称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症状主要表现在上腹部,常呈现不同性质疼痛,或胀痛、或钝痛、或隐痛、或灼烧状疼痛,病痛时间多发生在餐后1h,常常在1~2 h后症状缓解,每到用餐后重复出现,部分病例可伴随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
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都是苯丙咪唑磺酰基衍生物,药效机制均对胃酸分泌终极环节-质子泵,胃黏膜壁细胞上面H+/K+-ATP酶起效,产生持久性、选择性抑制作用,药物分子构成差别在于两者苯丙咪唑环上取代基团的不同,它直接影响着两种药物的药理学、生化学及药代动力学。泮托拉唑作用于胃溃疡患者,效果快而安全,基本不和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2],是排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后面的第3代PPI(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质子泵活性率高达94%,而且和前两者相比在中性及微酸性环境中药物稳定性更强,而在强酸环境下也能有很好活性;此外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酶活性抑制减弱,对其他药物代谢影响小,降低了患体肝肾脏负担;奥美拉唑与之相比疗效相当但起效时间更延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服药3d后疼痛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患者比率明显高于B组的。此外奥美拉唑虽也具有良好耐受性,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恶心、头晕、腹泻等症状,治疗安全性略差于泮托拉唑[3]。
综上,泮托拉唑、奥美拉唑都是治疗胃溃疡常用药,而应用泮托拉唑疗效更迅速,治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优先选用并推广。
[1] 杨玉英,张兰华.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药业,2014,23(9):23-24.
[2] 孙秀兰,隋艳杰,郝学军,等.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注射剂对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临床荟萃,2013,28(7):81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