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探究
2017-03-07周晓波
郅 梦,周晓波
(1.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 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交通与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探究
郅 梦1,周晓波2
(1.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 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交通与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净化网络空间,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本论文运用系统分析法,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总结出四点应对策略,为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大数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
一、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在“云”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中,大数据技术已成为云时代的“新宠”,备受关注。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群[1]。IBM给出了大数据的5V特征: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信息加以整合归类分析,为人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将会带来各个行业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同时也将会推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机遇
随着EB到ZB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更新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对我们现有的社会模式进行全新的解读。“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海洋,为我们提供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2]大数据的应用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网络主体的动态走向,实现网络安全实现超前治理的良性循环。同样大数据技术可以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先进的技术支持将会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大数据的高速运转有利于满足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实时分析数据的需求。网络媒体大规模的信息推送,数据的累积,可以随时随地、便捷高效地捕捉到网络意识形态的动向,针对网络热点事件,及时做好分析引导工作,掌控网络舆情话语权,引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防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思想混乱。把握数据的时效性,及时分析数据的价值,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超前治理起到助力作用。网络用户突破7.3亿,他们作为庞大的各项事务参与决策的主体,言行观念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近期的“乐天支持萨德布署”事件,中国各大企业纷纷表态国家面前无利益。网友“@卫龙食品”卫龙食品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发文称出于民族大义,不再和乐天合作。一条简单推送明确地表明了企业爱国立场,并迅速转发11万次多,网民点赞58万次多,让人们看到了民族企业爱国的责任和担当。一条简单的推送在特定的条件下透露出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网络大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高速有效地传递网民的价值观念,凝聚爱国力量,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大数据的精确性有利于海量信息、堆积的数据进行分类转换,清晰呈现数据背后的信息。随着微博、微信、以及贴吧、知乎等各种社区论坛、微媒介、自媒体就规模规格的不断壮大、日益完善,低门槛上网成为可能。社会不同的阶层关注的话题可能会相对不同,分类分析其观点及思想动态走向,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精密性来提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全面把握网民思想动态。比如,近期热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网络播放达到30亿次。在微博及微信上,各大权威媒体公众号也进行热门话题的系列报道,仅“人民的名义”该话题阅读量达到20亿,剧中正能量的句子受到网民热捧。网络掀起了反腐倡廉,坚守共产党员的本性的大讨论。大数据技术精确地把握网民思想动态,以大家易于接受的形式推送出满足网民需求的精神大餐。
第三,大数据数据类型的多元化,容量巨大,有利于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是全方位、立体式的,能够从总体上反映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各个领域和层次真实状况[3]。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矛盾,其治理不是阶段性,局部性的,需要用整体性,持续性的战略。网络上一些消极反面的,甚至反动的各种思潮充斥着网络空间,这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利用大数据的规模性能全面反映出网络意识形态的整体面貌,并把握其动态走向和发展规律,更好服务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享受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大数据环境的复杂性、内容丰富性、媒介传播的多形式化,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挑战。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本国掌握的核心技术,倡导“网络自由”,这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实施的网络霸权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数据应用技术方面起步晚,在大规模数据库的建立、核心技术的掌握、及尖端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提升。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大数据优势通过互联网传播宣扬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削弱我国已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国数据库建设问题方面还不够完善、大数据整合分析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外数据库。世界上主要的数据库主要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大数据时代西方国家渗透手段更加隐蔽,我们使用外国数据库的同时,也会接收到西方的价值观教育,西方一些误导性的价值取向会对我国主流意识的传播带来冲击。
第二,大数据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大量的信息持续增长,同时也会夹杂着虚假信息,这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会带来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然后展示数据结果,在这个链条中,如有一个环节我们接收到过多的错误虚假信息,那么就会影响我们对网络意识形态错误的研判,甚至是误导,后果严重。此外,过多依赖共享数据库,有数据被泄露及数据库被入侵的风险,这极大地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复杂性。
第三,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冲击力不断扩大。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渗透,通过在网络上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宣扬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打着有理有据解释内幕的幌子,掩盖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空间,自由的思想,开放的空间,文化多元化,从而使得网络舆论话语权分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凝聚力被削弱。大量重复信息数据同样也会造成思想疲劳,为主流意识的推广造成困扰。
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和人的道德运动方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一定的侵袭。比如,“网络水军”通过网络媒体传播虚假消息,进行刻意炒作,将个性事件演变成共性热点事件,这将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更有甚者,一些网民为了“蹿红网络”、“一夜成名”,歪曲事实,利用网络舆论传播消极低腐的信息,追求功利,严重干扰网络空间秩序与安全。
二、运用大数据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
面对大数据技术对于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转化思维、更新模式,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力与凝聚力。通过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方面引入大数据技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创新,更好地把握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规律。
(一)统筹国家大数据战略,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虽然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保障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加快推进各项工作。”[4]国家政府部门优化配置并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与技术,建立国家权威大数据库,评估并预测网络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统筹全局。同时。另外,培养大数据方面和理论宣传方面的高端复合人才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进而缓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方面精英缺乏的现状。技术支持,经济支撑及人才智力保证,将有利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动权。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监察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
2016年“雷洋事件”发生后,部分网友在未了解案件真实情况下,矛头指向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网络辱骂,持续发酵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数据具有存储记忆的功能,关注网民感兴趣的话题的同时,也要分析预测舆情走向,以便对突发事件做好及时应对与处理工作。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微博热门话题的浏览量,舆情走向趋势以及转发评论量,有关部门进行监测的同时,也要形成数字化制度化的分析整合。预测出舆情走向,及时在关键时刻采取措施,正面引导的同时,消极负面言论进行拦截处理。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排查,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话语权,把控其的发展态势。
(三)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体系建设
大数据时代,也是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低级趣味或者非理性的反动观点一经大规模的传播扩散,势必会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带来冲击,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势在必行。例如,文化部关于《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条例。针对网络同一谣言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可以入罪。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不仅是为了给网民提供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国家信息安全。凡是涉及国家、企业及个人的安全数据予以保护,严格筛查数据源,构建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四)推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引导作用的发挥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利用对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掌握不同阶段网民的价值取向及兴趣爱好,创新主流意识传播形式,通过微信平台,微博等微媒介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推送,进行理论教育和信仰教育。例如,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党支部紧跟时代潮流,针对当下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截取对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以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达到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强榜样人物的正面感召力。微博、微信、Facebook(脸书)等社交网站,各个领域的明星精英等公众人物有较大的关注量,粉丝较多,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发挥名人的榜样引导作用,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向榜样看齐则会产生积极的正能量,更为主流意识的传播创造一个良性的空间。
三、结语
信息化、智能化、云存储等高端前沿技术的普及应用,大数据(Big Data)时代已悄然来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分析管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建立高效的研判分析机制,确保网络主流意识的地位,净化网络空间,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为亿万民众打造一个正能量,符合主旋律的精神家园。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其艰难行与复杂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形式状况,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为净化网络空间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1]郭明飞, 陈兰兰.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势与策略——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考察与分析[J]. 江汉论坛,2016(5): 28-32.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盛杨燕, 周涛, 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73
[3]付安玲, 张耀灿. 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5): 105-112.
[4]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4-26(2).
G122
A
1674-327X (2017)05-0087-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5.025
2017-05-10
郅梦(199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生。
周晓波(1965-),男,辽宁昌图人,教授,博士。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0918.1621.012.html.
(责任编校: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