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骨代谢异常的临床探讨
2017-03-07陈永盛
陈 静,陈永盛*
(1.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山东 青岛 266033;2.青岛市城阳区第三人民医院外二科,山东 青岛 26603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平均年龄48±5岁,平均病程14±2年,根据Child-Pugh进行分析,A级23例,B级5例,C级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中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尺桡密度在均值减去2倍标准差以下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对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进行分组,其中36例骨质疏松,24例未发生骨质疏松。
此外健康组30例,均为身体健康患者,平均年龄48±5岁,排除肝肾、内分泌或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1)血清钙调节激素检测:使用竞争性放射受体测定法进行检测,试剂采用进口检测试剂。
2)血清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检测:使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使用美国DPC公司产品。
3)血清骨钙素检测:使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为美国进口。
4)血清IL-1β检测:使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为比利时进口。
5)血清IL-6检测: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试剂为本国医疗研究院提供。
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检测:使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试剂为国产生物工程实验室提供。
7)尿骨胶原交联检测:使用竞争夹心酶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试剂为单卖进口,并使用相同样本进行尿肌酐校正。
8)尺桡密度检测:测定非主力侧尺,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仪器为NM-300单管子骨密度测量系统。
9)骨组织学检查:局部麻醉后于患者骼前上棘1 cm处取骨髓质进行组织活检。标本长1.5~2 cm,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部分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骨组织学情况
共计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骨组织学检验,其中14例出现骨质疏松症状,发生率82%。显微镜下可见骨细胞萎缩、减少甚至消失,骨小梁变细或出现断裂,各小梁之间间隙增加,且表面平坦;骨细胞与基质纤维萎缩或减少,骨小梁表面高低不平;投射电镜下可见骨小梁、骨细胞、成骨细胞变形或崩解,脱钙处理后,骨基质有形成分的胶原纤维,且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或退变,甚至部分胶原纤维断裂被吸收。
2.2 骨密度变化
肝硬化患者尺骨密度、桡骨目的、尺桡密度均呈现不同程度而降低趋势。根据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尺骨密度、桡骨密度、尺桡密度较A、B级患者下降趋势更明显,但A、B、C三级患者骨密度变化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骨转化指标
检查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骨钙素水平较健康人骨钙素水平明显降低,其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降低幅度更加明显。尿胶原交联水平肝硬化患者较健康人相比明显升高,其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升高幅度更明显。通过统计学处理,发现骨钙素和尿胶原交联水平和尺桡密度呈相关关系,骨钙素与尺桡密度呈正相关,而未发生骨质疏松的肝硬化患者尿胶原交联水平与尺桡密度未呈现明显的关联关系[1-2]。
2.4 血清钙调节激素检测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钙调节激素较健康人相比明显下降,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下降幅度更明显。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肝硬化患者较健康人相比明显下降,但与骨质疏松症状之间并未呈现关联关系。血清降钙素水平肝硬化患者较健康人相比明显升高,但未发现与骨质疏松症状之间的关联特征。血清骨钙素水平肝硬化患者较健康人相比有所降低,且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下降幅度更明显。
2.5 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水平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健康人相比有所升高,骨质疏松患者升高幅度更加明显。
2.6 关联性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这种关联性在发生骨质疏松的肝硬化患者血清检测结果中更加明显[3]。
3 讨 论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健康人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形成减少和骨破坏增加是肝性骨病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并且在肝性骨病形成过程中血清钙调节激素是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指标。
[1] 李清芬.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7-38.
[2] 刘玉玲.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9):88-89.
[3] 赵 娟,李 娟,于红卫.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5,2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