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分析

2017-03-07高德英李亚琼李传伟柳雅玲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拟态病理学内皮细胞

高德英,李亚琼,李传伟,柳雅玲

(泰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 泰安 271000)

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分析

高德英,李亚琼,李传伟,柳雅玲*

(泰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 泰安 271000)

项目研究范畴属于病理学以及肿瘤学。通过研究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组织样本,对血管生成拟态具有的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肿瘤血管形成的三个阶段,最后探究技术方法及学术影响。

恶性肿瘤;血管;病理;分子病理学

血管生成理论认为,在实体肿瘤的直径超过2 mm的时候,需要细胞诱导形成新血管来获得血液供应,不然肿瘤就会由于缺氧缺血而出现坏死现象[1]。肿瘤通过无血管提供血液供应的缓慢生长期之后,释放出许多种类的血管生成因子,改变了血管内皮细胞原本的形态,降解基底膜以及细胞外基质,此时内皮细胞进行增殖和迁移,形成血管并对其实行改建[2]。现阶段抗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手段之一。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经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肿瘤血管供应模式——VM(vasculogenic mim-icry,血管生成拟态),此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它对机体内皮细胞无任何依赖性,通过肿瘤细胞外基质、自身变形两者互相作用下,对血管壁结构进行模拟,使之形成具有输送血液功能的管道系统,进而实现肿瘤微循环的重新塑造,同时连接宿主血管,让血液可以输送至肿瘤。当时国内外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的课题还处于初始期,尚未明确其分子机制。

在本课题组初始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不仅仅只有黑色素瘤存在着血管生成拟态,许多类型的恶性肿瘤同样具有血管生成拟态。而肿瘤的恶性程度与是否存有血管生成拟态有关,若肿瘤中没有血管生成拟态,则其恶性程度偏低,反之则较高。当宿主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两者相互连时,可为肿瘤细胞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因为不存在内皮细胞屏障,导致血液、肿瘤细胞两者直接接触;在早期阶段极易出现血道转移的现象,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效果产生影响,许多患者的生存期均小于1年。经临床研究证实[3],对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肿瘤组织采用抗血管内皮(以内皮细胞作为靶点)的治疗方式,其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了治疗肿瘤血管生成的全新理念,即控制肿瘤侵袭的有关蛋白酶形成,来抑制恶性肿瘤内形成此种新的血液供应方式,从而治疗血道转移率高以及侵袭性高的恶性肿瘤组织。

2 研究目的

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如下几点:(1)利用构建小鼠黑色素细胞移植瘤的模型,不间断地处死样本动物,对肿瘤血管生成、线形程序性坏死(linearly patterned programmed cell necrosis,LPPCN)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关系展开观察工作,明确血液供应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其三阶段的现象;(2)通过体内外试验对“LPPCN产生一一血液供应一一缺氧状况的改善一一LPPCN周边细胞产生EMT(上皮间的充质转化)一一肿瘤形成VM以及内皮细胞”这一假说展开验证;(3)对LPPCN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和分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缺氧诱导方式,使细胞核出现固缩现象,以此来实现LPPCN体外模型的构建,从而分析上游信号,例如:细胞因子诱导、抗凋亡蛋白等,采用分子表达谱、表达谱芯片来对LPPCN形成的效应以及下游机制进行验证,以便于充分了解LPPCN发生的生物学意义;(4)对抗凋亡蛋白Bcl-2、bHLH转录因子Twistl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方式进一步的验证;分析肿瘤组织转化血管内皮细胞时,Twistl的下游信号直接调控细胞骨架蛋白以及上游信号转导通路;(5)以临床资料为基础,对““LPPCN产生一一血液供应一一缺氧状况的改善一一LPPCN周边细胞产生EMT(上皮间的充质转化)一一肿瘤形成VM以及内皮细胞”这一假说在肿瘤诊治过程中具有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4]。

3 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的内容有如下几点:(1)观察恶性肿瘤内血管形成模式,并对它与预后、临床之间存在的关系展开分析,同时确定VM具有的临床意义;(2)以动物模型作为前提,观察LPPCN、肿瘤血液供应模式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对形成的分子机制展开探究;对血管生成拟态、LPPCN展开干预实验(以动物为实验对象),观察肿瘤效果;(3)通过结构域分析、定量ChIP和分子相互作用等众多方法,研究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肿瘤组织内Twistl、Bcl-2两者间互相作用、生物学效应、上下有分子机制。同时研究VM的产生机制;(4)以动物模型作为基础,观察LPPCN转变为VM的全部过程,在形态学、细胞水平方面提出并验证“LPPCN一一EMT一一肿瘤相关细胞转化”这一假说。

4 学术影响以及技术水平

在此项目研究前期的工作中,发现了新的肿瘤坏死模式——“”LPPCN形成的机制一一EMT一一肿瘤相关细胞转化”这一假说,同时从多个新的角度对阐述肿瘤VM结构形成机制以及VM与LPPCN的关系进行阐述,例如:在分子水平、形态学方面对LPPCN在VM形成中起到的作用进行验证,上皮性肿瘤细胞对内皮细胞EMT起到的作用,EMT内的凋亡调控蛋白、转录因子两者间的互相作用,阐明陈述VM的机制以及VN、LPPCN之间存在的联系;对“LPPCN一一EMT一一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形成”这一假说进行了验证,使血管生成理论更加丰富,为抗血管生成新方案,特别是对与血管生成拟态干预措施来说,提供了需许多新生物靶点。国内外关于此类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在研究深度、科学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上先进水平标准。

5 结束语

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明确了许多个分子靶点,均可以用在设计出来的新抗血管治疗中,为开发新治疗药物、治疗方法提供了支持。在研究中所创建的关于肿瘤VM技术的判断、观察以及评判标准均可对临床抗血管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孙保存.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研究[J].天津科技,2014,41(2):50-51.

[2] 谢 群,林扬元,林丽琳,等.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169-174.

[3] 牛多山,杨 杰,姚 丰,等.结直肠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态学观察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20):3233-3235.

[4] 潘 丽,王蓓蓓,朱月皓.肿瘤血管生成拟态作用及其靶向治疗药物研究现状[J].淮海医药,2014,32(6):624-625.

本文编辑:吴 卫

R73-3

A

ISSN.2095-8242.2017.017.3242.02

柳雅玲

猜你喜欢

拟态病理学内皮细胞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原花青素B2通过Akt/FoxO4通路拮抗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HIV-1 Tat对人脑内皮细胞MMP-9蛋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