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联合思想

2017-03-07

关键词:共同体马克思人类

庾 虎



论习近平的联合思想

庾 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

习近平以全球社会为背景发展了马克思的联合思想,提出打造人类经济共同体,联合起来抵抗经济金融危机,通过经济联合促进全球社会共同发展;打造人类政治共同体,通过协商民主解决国际问题,正义则是国家合作的前提;打造人类文化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生成一种道德发展观,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打造人类生态共同体,提出生态与人类命运联结的命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发展必须向前看,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马克思;习近平;联合思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是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讲话,习近平在文中提出了全球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联合发展,打造人类共同体,系统地形成了习近平的联合思想,在习近平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近平的联合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联合的理论,彰显了马克思联合理论的时代特征,是马克思联合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具体化。

一、打造人类经济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个世界成为一幅图景,每一个国家成为这幅图景的一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的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如果在全球社会中经济冲突剧烈,则是另一幅图景:你排斥我,我排斥你,弱肉强食。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资源的全球利用,后一种图景将导致各国发展遭遇瓶颈,甚至发展中断。因而,习近平提出,全世界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1],要形成人类经济共同体,共同富裕。

1. 改变贫富差距,富国与穷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经济金融危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产阶级社会必然的现象,但是“这种危机所产生的瘫痪性的影响必然会波及世界市场的最遥远和最偏僻的角落”[2]。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力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的范围,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为预防、化解经济金融危机,习近平认为,首先必须改变当今国家间贫富差距。“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1]其次,必须联合起来打造全球“看得见的手”。资本按全球市场规则运行,资本的目的是使自身增殖,然而资本增殖的手段并非建立在“善”的基础,反而更多的是建立在不计后果的“恶”的基础之上。要防止“恶”,各国必须联手建立实用、有效、“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使“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1]。

2. 通过经济联合,促进全球社会共同发展。“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1]在当今的全球社会中,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巨大,一边是过多的生产、无意义的消费,如求大、求新、求奢的商品消费居高不下;一边是连最起码的安全、生理、食品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的穷人、穷国、边缘国家。习近平提出,“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1]。马克思晚年认为西方革命与俄国革命双方互相补充共同拓创一个新世界,习近平的这一观念是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体化、时代化。各国只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打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整体发展的世界。

二、打造人类政治共同体

各国政治制度、体制没有统一性,但一定有共同之处或共同利益,否则就无法形成任何对话。有共同之处或共同利益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形成联合。在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早就提出,却难以实现。习近平提出打造人类政治共同体的观念有利于缓和国际政治多极化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建立一个全球治理平台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有利于实现国际舞台上的平等对话。

1. 通过协商民主解决国际问题。今天,许多严峻的公共问题,像一国的城区建设与衰败到全球生态危机,其实很多都是由初衷良好、用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所引起的。这些政策只是出于解决表面、表层问题,不是出于解决全球社会中那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看似在解决问题,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留下更多的问题。同时,由于全球政治角色分配不均,各角色扮演存在着自利性,这比国家政治中的自利性后果更严重。习近平提出了通过协商民主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新方式。协商民主有慎思“consider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两方面的意思。没有经过充分的慎思与讨论的民主,难以称为民主。基于没有充分慎思与讨论的政策、制度的出台往往容易导致各种全球问题、难题。“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1]通过国际政治协商,世界前途的命运就有可能由各国共同掌握。通过国际政治协商,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也就能够得到维护和保障。因而,国际纷争、国际问题也将大为减少,国际社会将更加和谐。

2. 正义是国家合作的前提。现在一些国家希望通过以大欺小、挑起事端、武力恐吓等方式获得利益。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安全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动荡的国际社会从长时段来看,对任何国家都是“负利”的。因而,要以正义为前提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必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1]这是国家间正义的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前提,才能更好地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三、打造人类文化共同体

文化是联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纽带,在全球社会中,文化同样可以成为联系整个人类命运的纽带。马克思早就说过,在世界历史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经济与政治的世界性联合当然离不开文化的某种联合。

1. 在全球范围内生成一种道德发展观。市场经济追求的是私利最大化,它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对人的个性发展形成阻碍、对自然与环境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破坏,全球化更是放大了这些后果。市场经济并不是不可控的,除了各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加强协同之外,通过建立一种道德秩序也是抑制市场破坏性后果的一个前提。“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1]习近平这一市场道德观体现了全球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建立起一种基于道义的市场经济,更能够防范市场紊乱可能造成的国内、国家间、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

2. 在全球化中“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各种文明相互包容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因交往扩大,地域空间压缩,文明发展的结果可以为全世界共享,不必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再重新“发明”。当今,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各种文明与发明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其传播受到了阻碍,为提升人类文明的包容性,习近平“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只有各国文明相互融合,才能“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1]。也只有通过文明交流,实现“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通过交流的扩大,突破各种文明之间的隔离因素,“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1]

四、打造人类生态共同体

马克思“坚信人类依赖于他们的自然环境”[4],对生态建设提出了许多透彻性的观点。习近平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更为具体地回答了全球生态问题解决的方案。

1. 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置于全球社会中。马克思指证,“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5]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获得终极和解。马克思对“控制自然观点的复杂问题提出了最为深刻的见解”[6]。习近平针对全球环境与资源日益受到的破坏,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肯定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诊断,认为只有在全球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解才能够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 在全球社会中提出生态与人类命运联结的命题。“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1]要解决全球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要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中国责无旁贷,仅有中国一国之力无法改变现有的对资源与环境破坏、掠夺的现状,各国必须共同承担、勇于承担实现生态与人类命运联结的重大历史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做出努力与表率。

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7]在全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地域之间的交互关系,更是整个世界的交互关系。人在全球社会中获得了更为充分的个性发展条件,同时全球社会也更为异化了人的个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人、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裕的现实条件。习近平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1.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向前看。习近平提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1]人类社会在过往的历史时期,更多的是处在战争状态,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中,我们要更为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现实,应该尽最大可能让暴力处在和平的“埋藏”之下。只有懂得珍惜和平,才能实现对暴力的共同压制。只有看到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潜在性,才能拥有当前和平的现实性。

2.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在商品社会之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这是共产主义的设想,在还没有实现这一设想的情况下,人类应该尊重彼此,共同经营出一个美好的现实,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整体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为了这每一分子能够过上更为体面的生活。为此,全球社会应该不断地发展生产力从而增加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

六、结论

联合不是工具,是目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使用了联合这一范畴,展望了未来社会。习近平的联合思想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现实化、具体化。在新的世纪、新的全球化中,中国全力打造近代以来追求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在与他国联合时,既要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同时也必须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实现新的全球联合态势。

[1]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 2015-9-29(0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304.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5.

[4] 乔纳森•休斯. 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17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28-929.

[6] 威廉•莱斯. 自然的控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7: 7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2.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

(责任编校:叶景林)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2.001

A8

A

1674-327X (2017)02-0001-03

2016-10-19

庾虎(1981-),男,广西全州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共同体马克思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