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2017-03-07张丽霞
张丽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张丽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交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采集、编辑和传播实现了个体化和即时性,信息表达碎片化,信息交互多层次化,信息能以裂变方式快速扩散。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生活与学习平台,有利于大学知识的获取和个性的培养。同时,自媒体也存在着造成大学生价值认知紊乱、削弱道德判断力、阻碍思想进步与情感升华等风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追踪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时代变迁,构建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增强自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消除自媒体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强势崛起且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工具。高校学生是接受和使用自媒体最广泛的人群,自媒体已经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逐渐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追踪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时代变迁,才能及时把握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一、自媒体时代信息互动的特征
自媒体(we⁃media)一词源于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将“自媒体”定义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并分享他们的真实观点。”①在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产生了以微博、微信、飞信、QQ、播客、网络社区、论坛、BBS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媒体传播信息,依靠信息交互来实现。信息交互涉及信息源、信息、信息传递的通道、接收者、反馈等元素。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在信息源的类型、信息的表现风格、信息接收角色变迁、信息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获取信息于无所不包、无限广阔、包罗万象的网络空间,信息以点到点的形式进行传播,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可以随时对收到的信息予以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互动,除了具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去中心性和流动性,还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信息传播与互动的个体性和自主性
与传统媒体的组织化和机构化相比,自媒体在信息采集、编辑和传播方面,具有个体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传统媒体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不是社会公众能够随意介入的。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平台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等同的信息传播机会,全民参与网络交互传播信息成为现实。公民可以在网络上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年底增加7550万人②。在自媒体平台上,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大量的原创的用户信息爆炸式增长。由于信息主体的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故此,国内学者把自媒体称为参与式媒体、个人媒体、草根媒体等。
(二)信息传播与互动的一体化和即时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信息走势从上而下,表现出传输话语与受众的二元特点。自媒体时代,每个使用自媒体的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信息的有效互动是自媒体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在自媒体平台上,只要需要,进行相应的许可性技术设置,任何读者均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浏览、评论,能够起到相应的互动作用,即时的信息反馈使得信息发布与接收迅速转换,融为一体。在网络空间里,自媒体与受众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加上发布信息的流程简单,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接收的信息予以及时反馈,这使得自媒体的信息互动具有鲜明的即时性特征。汇集了亿万成员的自媒体,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信息一旦传播出去,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地扩散传播,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便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反响力。
(三)信息传播与互动的碎片化和随意性
自媒体时代,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时间被压缩,接收和传播小的信息片段是比较容易生成的现实选择,进而成为普遍行为习惯。同时,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于每次发布的信息给予字数上的限定,因此,自媒体对于复杂事件的报道,往往只能截取整个事件中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在自媒体环境里,阅读、转发、评论、传播的信息都是零散的、碎裂的、只言片语式的,这种片段化的语言风格,成为自媒体信息传播的鲜明特征,“碎片化传播这一现象变得显性”③。自媒体平台展示的信息,包括社会新闻、职业动态、生活琐事等内容,既没有前情的介绍,也没有原因的深度分析,以及对于未来趋势或后果的判断,已经远离传统严格意义的新闻规范性特点,呈现出鲜明的片段化风格。
自媒体汇聚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由于各自诉求以及个人性格上的差异,在信息传播与互动表达上,会表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意见。同时,网络的“隐匿性”会放大表达的随意性。在自媒体空间里,公民是自己媒介的主人,发布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或生活琐事的记录,或人生的感悟,或时事评论,或情绪的宣泄。其中,为追求点击率编造奇谈怪论者有之,为追求新闻发布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者有之。
(四)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多层次化和群落性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互动分为直接分享和间接分享两方面。直接分享信息是一种双向信息分享,分享目的和分享对象非常明确,比如微信中的@某某人。间接分享是一种无意信息分享和互动。比如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相关信息时,无意间引发更多人群就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和评论,转发者的好友可能将信息分享扩散至其他好友圈,信息到达更多的受众,可以实现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信息覆盖的群体逐渐扩大。当有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自媒体会迅速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互动的重要集散地,各类信息和意见堆积在一起,信息极速爆炸式扩散传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信息互动,将原本毫无关联的社交圈子不断整合,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不断拓展。
不同的群体基于某些共同的东西来维系形成群落性特征,比如共同的身份背景、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行为习惯,从而在信息交流与互动中实现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在信息互动中,赞成与不赞成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结构。对于赞成自己观念的人展现出积极的情感,这种积极情感会进一步引发积极的信息循环,有助于推动群体的情感认同和认知一致,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信息更加局限在某一个社交圈子内部,增强了信息互动的局限性,对于不同意见和相反态度的包容度不够。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数字环境中,对于自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随时“触网”已成为一道校园风景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自媒体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④。为了掌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基本情况,“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六所高校投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6份。对于每天使用自媒体时间问题,选择1小时内的占18.3%,1—2小时的占48.2%,3—4小时的占30.3%,5小时以上的占3.2%。对于获取信息通过哪几种方式的回答,报刊为18.9%,广播为10.8%,电视为18.9%,自媒体网络为100%。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80%以上的学生表示每天除通话时间外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互联网已然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自媒体和所有的媒体一样,本质上都是在输出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大学生在享受自媒体的便利、汲取自媒体营养的同时,自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裂变式传播速度也给他们带来了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正处于价值观确立时期的大学生,思想上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挑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现代性属性。现代性带来的挑战应从三个方面考量:第一,现代性社会的技术与观念不断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载体、格局、方式、方法等。第二,自媒体时代主客体关系的“断裂”,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差异性和个性。第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制度、机制、体制的系统建构,将是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
当前,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发展方兴未艾,这类现代性媒介可以把大量信息,包括价值观念、理论观点、生活样式、文化类型展现在人们面前。自媒体时代,打破了高校同质化、同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和载体。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制度虚置甚至失效等,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第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日渐式微的制度与方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缺乏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能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创新上,缺少引导大众传播自生秩序和建构外部规则的手段。第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上缺少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组织化、学科化、专家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尚待形成。
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战争”,促进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完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自媒体多元的海量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认知和判断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加隐匿性,使得自媒体平台成为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发布见闻和发表意见的平台。在自媒体传播和互动的信息中,虚假消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反伦理、暴力等颠覆性观念充斥其间。例如,近年对开国领袖毛泽东的非议,对雷锋、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等革命英雄人物的质疑,对焦裕禄、张海迪等先进模范人物的攻击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自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冲击主流思想。再例如,外部势力培植的代理人,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含有政治目的的虚假信息,对我国的环保问题、食品安全、公益事业、国有企业等国计民生问题屡屡发难,给大众对于政府施政的认知造成混乱。
关于大学生对于自媒体资源可信度的问卷回答,认为不可信、需要查证的为94.64%;关于能否辨别虚假信息的问卷回答,68%的大学生认为难以辨别。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媒体信息保持警惕,但对于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信息的内容有主观性内容和客观性内容两类,不管主观性信息还是客观性信息,信息受众的理解和反馈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性信息带有信息发布者个人意志,发布者的倾向性会给予信息受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信息受众的知识水平和辨识能力。面对数量庞大的有益信息与无益信息相互交织的局面,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会有一个选择信息的难度,他们往往陷于“乱花迷人眼”的混乱之中,造成价值认知的紊乱。
(三)自媒体碎片化的信息表达方式形成大学生学习选择的困惑
自媒体的碎片化特征,导致的是自媒体信息受众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不存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渠道的边界,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可以及时分享互动。自媒体的碎片化、互动性、高速传播等特征使信息井喷式发展,如果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妥善地消化吸收,就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一份丰厚的营养品,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给予自媒体肯定的态度。
但自媒体碎片化特征的消极作用也非常明显。在海量信息中,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并将信息持续传播成为自媒体传播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追求信息最初的吸引力,往往会忽视对于问题深入的挖掘和思考。碎片化阅读,直观、生动、有趣味,“有图有真相”,更能冲击人们的感官系统,吊起一直看下去的胃口,使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挤占了阅读原作资料的时间。如果深一步看,在自媒体空间里,仅仅是“看”,而不是“思”,是用“看”而不是用“想”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和事物,很难领略到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可能会减少大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的耐心,助长浮躁心理,从而失去阅读相对抽象枯燥经典著作的兴趣。缺失了理性的思考,何以谈思想精髓、生命真谛、责任担当?
(四)自媒体传播的低俗审美内容削弱了大学生道德判断力
1997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在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指出:“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财富。在信息爆炸的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处于优先位置。”⑤追逐利益的经济人行为,为了“注意力财富”,将自媒体以娱乐化、大众化的名义庸俗化,降低了审美要求。一些自媒体丧失媒体责任,以低级趣味作为取悦于人的手段,制造传播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赚取眼球,获得粉丝的点击率和转发量。于是“标题党”、网络谣言、另类新闻不断出现。某些网络红人语言出格,借裸出镜,直至丧失做人底线,把身体作为消费对象,达到捞取名利的目的。学者研究认为,“发布不健康信息的不道德行为已成为自媒体公害”⑥。其中应该包含着对大学生的危害。
调查问卷关于遇到反动、色情、暴力、迷信等信息时态度的回答,51.35%的大学生选择阅读观看相关文章或视频,选择会自觉抵制的只有8.11%,显示自媒体存在的低俗内容,已经对大学生形成诱惑。自媒体传播的低俗审美内容,会弱化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与追求,削弱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五)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影响身心健康
相关调查也显示,在课堂上有近八成的大学生选择了用手机浏览微博、QQ空间、微信、各种论坛等⑦。长期沉溺于自媒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一是主体意识的丧失。对自媒体的依赖超过了个人支配能力,个人沦为“手机控”“微博控”“淘宝控”。当手段变成目的时,人已经被异化。
二是导致情感缺陷。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自媒体活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游戏娱乐、购物、聊天交友。36.66%的大学生会因为微博而逃避现实交往,22.59%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微博交友,12.27%的大学生有过微博交友的经历。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人与机器的交往,会削弱对现实生活的关心,降低交际能力,出现沟通障碍,产生情感缺陷。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遵纪守法,而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言行,热衷于暴力、色情,出现双重人格,形成身心疾病。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自媒体作为借助互联网兴起的新型传播媒介,突破了时空界限、身份限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双向互动,极大地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交流效率。讨论自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这个话题,是以认可自媒体是人类生活历史的重大进步为前提的,也是以事物要“一分为二”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媒体对于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影响。大学生之于自媒体产生的所有问题,都是源于大学生对于自媒体的巨大需求和滞后的高校自媒体建设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自媒体的工作不足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前瞻性的眼光,主动出击,迎接自媒体时代的新挑战。
(一)加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
应对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关键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体教职人员都有责任,但目前主抓这一工作的有各级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他们对于如何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面对汹涌而来的自媒体挑战,工作的水平亟待提升。实事求是地讲,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他们对于自媒体舆情的追踪、研判,从精力到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中配置专职关注网络舆情、了解自媒体动态、提供对策服务的人员,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当然,要想尽量避免大学生们被不良信息误导而掉入网络陷阱中,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提升自己,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自身批判思考的能力。
(二)建设高校师生自媒体平台,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自媒体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互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本”。借助自媒体的技术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搭建微博、微信等官方自媒体平台,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党团、学生社团等不同类型、层级的网络矩阵,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同声放大、一呼百应的效果。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扩大红色地带、减少灰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最大限度地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空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三)利用自媒体丰富大学生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起了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但是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着形式呆板、内容吸引力不强、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优质的内容是自媒体发挥正能量作用的关键。为了增强高校官方自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以内容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信息质量。针对自媒体舆论乱象,高校自媒体要旗帜鲜明,正本清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传递正能量。学会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网络语,把优质的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表达出来,增强吸引力,提高阅读量、点击率和转发量。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及时发布学习、生活、就业、考研、交友、恋爱等信息,进一步拓展自媒体的服务功能。及时更新内容,打造品牌栏目,赢得粉丝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四)构建快速联动的舆情处理机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接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围绕学生,答疑解惑,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互联网。开设“网络信息辨识技巧”相关讲座,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素养。邀请相关专家,介绍自媒体动态,对于自媒体可能带来的危害予以提醒。教会学生学会质疑,求真、求证、求实,不草率地转发和评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针对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短时间便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反响力的特征,构建快速联动的舆情处理机制不仅是社会治理工作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对于自媒体不良信息和负面信息要早发现,早引导。要充分发挥自媒体人才队伍优势,对于虚假信息要及时回应,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对于不良信息要敢于亮剑,表明立场,因势利导。为防范负面信息形成舆情危机,学校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团委、网络中心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形成自媒体舆情监控、跟踪、研判、引导机制。
注释:
①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7期。
②④资料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今传媒》2011年第10期。
⑤李光斗:《企业是“注意力的购买者”》,《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2年第7期。
⑥吕杰、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⑦马薏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新闻战线》2015年第4期。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 We-media Era
ZhangLixia
Features such as the mas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ubjects i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fragmentization and the community property of information expression,and the speed and fission of transmission mode have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impacting and changing the value cognition,moral judgment,and life sty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erefore new philosophy should be adopted,and new patter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role of we-media i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media Er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untermeasures
G4
A
1007-905X(2017)08-0120-05
2017-05-16
张丽霞,女,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编辑 张志强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