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2017-03-07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2期
关键词:有节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 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它是一部智慧地融汇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科学的综合巨著。而在这部著作当中所蕴含的被我们一代代后人所挖掘出来的和尚未挖掘出来的养生大道,直至今日都对后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学习价值。因而,本文想通过自己拜读了《黄帝内经》之后对该部古籍的其中一部分养生思想内容进行整理。

1 养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养生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和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重要思想,而养生便是其所提及的“治未病”的做法。《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方法。

1.1 《黄帝内经》养生的基本原则

通过《黄帝内经》,可以从中了解到这部经典所要告诉我们的养生基本准则无非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古人前辈十分重视自然,因而也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首篇《素问》首段就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它告诫我们,人的生活起居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还提及“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2]”《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3]。从这一言论中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提示后人应从遵守四时、调畅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等各个方面来养生保健。

其中,《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4]这无不告诉我们,人的一切生活起居活动应按照大自然的四时而行不同的生活习惯。再者,《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5]”等内容都体现了人受天地二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也表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联系又相互依存的,而并非独立存在。所以拜读这部经典可明白,人类不仅应该要认识自然尊敬自然,顺应并且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应该发现学习自然规律,不去违背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以使人类自身更加适应这个自然环境,让自己拥有更长久的健康。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6]。这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动静相对的。动静结合,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才能达到运动平衡的统一。《黄帝内经》在提示我们养生应该动静结合,在强调精神清静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收获健康。因而在古人创造而延传至今的太极拳,在精神内守专一的同时,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

1.2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在我们中国,“民以食为天”,因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自然也少不了穿透在养生中的饮食养生。

《内经·上古天真论》在一开始就提出了“食饮有节”的论述,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8]”这其中也提出了如今的人们如若不以“食饮有节”为然,则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命健康危害做出了具体的回答,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等。换句话说,倘若摄入过饱可致胃的筋脉横逆弛缓,进而导致下泻脓血的痢疾,接而引发痔疮;而若过度饮酒,就会导致肺气100上逆。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9]”这就作为后世对于《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饮食养生的进一步支持。“饮食有节”不仅在于节制饮食的用量上,且是对摄入的食饮的本身表现,比如食饮的温度、硬度的节制。“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4]意思是说,只要是有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自己摄入食物造成的。而假如食用过于寒冷的食物,就会“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4]

再者,《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载:“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12]”所以,我们应严谨调和五味,五味对应五脏,不能过食单味之食,否则会伤害相应的脏腑甚至累计其他脏腑。

1.3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养生

作为针灸专业的研究生,所以这部经典中所提及的经络养生更觉应把它稍作整理。在现代,经络的养生更多的是体现在针灸和推拿,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脏腑,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13]”意思是说,经络气血不通畅,脏腑无法得到充养,就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和威胁,使人们产生疼痛和不适,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相反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14]。《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15],这当中的真气即是经气。说明假如经络不通,就会导致经气运行紊乱,严重者甚至达到《素问·示从容论》所说:“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16]的程度,造成生命垂危。《素问·调经论》曰:“以通其经,神气乃平”[17],可见经络的通畅的重要意义。经络的作用就是通过运行气血,使脏腑得到充养,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为人体的生命健康运动提供充足而良好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曰:“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4]“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4]的特点。《素问·血气形态篇》中写道:“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病。[3]”所以,所谓的经络养生就是基于中医经络基础理论,根据经络和腧穴的功效及主治,采用针灸、推拿等方式,从而达到通经活络、协调阴阳以实现驱邪治病,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或经络,可对足三里、养老等保健要穴进行按摩,或根据自身不适,根据经络穴位的功效主治,相应地按摩相应的经络穴位,以酸胀感为度,点法和揉法相结合,每个穴位约2分钟,倘若每日坚持,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平日于家中还可以选择自我艾灸,这时多选用艾条温和灸,因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或使用现代的艾灸盒,将艾条切成小段点燃放进艾灸盒,将艾灸盒放于所要灸疗的部位,此法相对于艾条温和灸所要艾灸的面积更大,平时可取腰部或者腹部进行艾灸,若手持艾条进行艾灸,可选内关、关元、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但要记得阴虚阳亢者谨慎使用,灸疗法更适合于阳虚寒盛者。

1.4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3]。《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2]在现代,常看到医嘱叮嘱病人应该调畅情志,在平时生活中的养生建议中也提醒众人要舒畅心情,这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所教导我们的情志养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相应的脏腑,其中某一种情志过盛,都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受到伤害甚至累及其他脏腑。原因在于七情太过,就会导致脏腑气机功能紊乱,故《黄帝内经》就要求我们应控制好自身情绪,最佳状态是应保持情绪的平稳。七情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对内外界面刺激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过度的刺激就到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8]所以平时生活中,切忌大喜大怒大悲,过忧过愁过恐,而应平和情绪,乐观积极向上,淡然处之生活中的不良刺激。

2 结 论

养生是一门对于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深奥科学,而在于先人和后来的前辈们一代代的努力之下,《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正在慢慢最大化地被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现在的我们继续努力把它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后代。养生以延年益寿是现代人们永远不会放弃的追求,同时也是人们享受中华传统文明带来的文化成果。但是现代社会的发达,诸多的颈椎腰腿疼痛、肥胖、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这就更使人们意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黄帝内经》所蕴藏的深厚的养生大道,无不时刻在提醒我们要遵守警戒,严于律己,使身体恢复可有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标。

[1]王 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王 冰.《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王 冰.《黄帝内经·本神》[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王 冰.《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王 冰.《黄帝内经·岁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王 冰.《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M].北京L: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王 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56.

[9]王 冰.《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王 冰.《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有节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舆论监督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的实践探索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步李春华水墨画配诗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