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2017-03-07赵建敏张东红
□赵建敏 ,张东红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赵建敏 ,张东红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高校网络文化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95后是现在主要的大学生群体,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力量,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调研法、座谈法、访谈法等手段从多个维度调研审视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和现状,基于实际调研结果剖析出影响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最终尝试探寻促进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机制。
95后大学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调研;路径;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整体上呈现着多元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以不同形态不断涌现,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2]。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主体性创造力量,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3]。因此,调研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厘清影响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多维因素,这将对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也对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必要的实践意义。
1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定量调查的方法,同时结合个体座谈和访谈。基于前期有关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作为运营者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一种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受益者促进建设。因此,此次定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问卷分为两版:A版针对以运营者身份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大学生,B版针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即普通同学),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抽取上海市内的大学本科学生,抽取自1995年1月1日后出生、不同专业的5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后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分析方法统计。此外,为有效制定出适合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根据自行设计的提纲进行个别深入座谈和访谈,共访谈了20名运营者和20名普通同学,访谈内容的相关结果用于辅助分析。
2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95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调查抽取1995年1月1日后出生、不同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共500名,共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其中以运营者身份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227人,以普通同学身份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261人),有效率为97.6%。被调查对象中男同学243名 (占总数的43.65%),女同学265名(占总数的56.35%)。被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较为分散:工科专业人数最多,有137人,占28.07%;此外,理科专业98人、社会科学专业86人、人文科学专业71人、医科专业69人;其他专业人数最少,有29人,占总数的5.94%。
2.2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初衷
被访者中以运营者身份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初衷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兴趣和提升能力 (55.81%)、参与学生工作而被分配的任务(48.84%)、施展才华特长(39.53)和自身专业(18.60%)。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95后大学生在选择参与的工作时不仅考虑自身的兴趣,也会考虑某项工作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说明网络文化平台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正在逐渐被高校学生组织广泛利用。
同时,被访者中以普通同学身份参与关注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初衷主要在于平台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外界的窗口(80.28%)、帮助同学增长知识开拓视野(57.75%)。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普通同学认为平台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对学习生活没有危害(14.08%),此外还有4.23%的普通同学被访者提出关注平台是出于其他的原因(如:接收通知所需、同学推荐以及学院要求等)。
2.3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参与方式
被访者中以运营者身份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运营角度方面,文字编辑 (72.09%)和排版设计(60.47%)是平台建设过程中最需要人力资源的工作,而且此部分工作相对较为容易上手;统筹策划(32.56%)和日常运营(30.23%)是管理性事务,人力资源要求较少;技术操作占比较少(16.28%),这与平台建设过程中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性、技术性有关,也与平台技术上一旦实现某一功能短期内不太可能有太大的调整有关系。
同时,被访者中以普通同学身份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要以互动为主,主要互动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评论与转发(54.93%)、后台留言互动(35.21%)、直接留言(26.76%)、参与平台发起的征稿、调研、征集想法(26.76%)。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的方法更具有个性化,而没有明显的集中现象。此外,针对参与平台互动的普通同学的调查发现,他们参与互动的频率分布相对比较分散,29.58%的被访者一周互动两三次,19.72%的被访者每月互动一次,16.90%的被访者一周一次,9.86%的被访者每天一次。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都有参与网络文化平台互动的习惯,而且保持比较正常的频率。此外,还有23.94%的被访者表示几乎不参与互动,这部分同学占总调查对象的近1/4,经一对一访谈发现这类同学相对内向,不太喜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应当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2.4 95后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看法
2.4.1 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对95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现已融入到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调研结果来看,平台对大学生校园生活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方便接受信息(86.05%)和丰富娱乐生活(76.74%),其次是提供学习平台(58.14%)、引领思想潮流(55.81%)。这说明了网络文化平台在传播信息的能力上具有优势;而因为95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校园网络生活有更多的期待,他们将浏览平台发布的各类信息作为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来源,这也和互联网发展辐射影响各个方面有关系。
2.4.2 指导老师对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指导意义。79.07%的运营者认为应该有指导老师对平台的运营方向(即平台的意义或理念等方面)予以指导,48.84%的运营者认为指导老师应对平台的推送内容进行具体的把控,这说明运营者大都非常理解并认可指导老师在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老师的指导也的确可以提高网络文化平台运营的质量。而仅有一小部分的运营者(6.98%)认为指导老师没有太大的存在意义,经过和这类学生的深入访谈后发现,他们表示平台一旦建设成型,发展成一定的规模后指导老师就不应该过多干涉平台的运营建设,这说明目前大部分的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在运营者和指导老师双方达成共同的思想引导和管控范围的前提下应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管理意识。
2.4.3 被访者希望通过平台获取的信息范畴。80.28%的被访者希望在平台获取校园生活和资讯信息,74.65%的被访者希望在平台收集到学习干货,49.30%的被访者希望通过平台获取时事热点信息,39.44%的被访者希望借助平台收集到专业学术、文学艺术和吃穿时尚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有26.76%和23.94%的被访者分别希望平台可以进行日记美文和情感电台方面的推送。由此可以看出,作为高校学生,资讯和学习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重点,此外也希望看到和自己兴趣、生活需求相关的内容。
2.4.4 被访者对平台运营的看法。总体来说,51.43%的被访者认为运营平台需要具备文学功底和艺术鉴赏力等综合素质;37.14%的被访者认为平台的运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后才能胜任;只有11.43%的被访者认为平台的运营很简单,只是在套模板而已。由此可见,95后大学生对现行的平台持有肯定的态度,但是也对平台的运营管理有着一定的要求和期望。
2.5 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平台关注度、推送内容和推送频率
2.5.1 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平台关注度。现在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平台的关注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关注量都不是很高,超过八成的平台关注量在5000以下。目前平台建设尚没有规范性的标准,关注量和“圈子”有着重要的关系,也和运营者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分析关注量指标,我们认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快促进平台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达到关注度1加1大于2的效果。
2.5.2 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平台推送内容。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平台推送内容比较多样化,大部分平台推送社团组织的活动和学校 (学院)的通知较多,分别占比60.47%和48.84%;个人日记随笔、文学艺术评论、新闻时事周刊、吃喝玩乐穿搭四类内容占平台推送内容的20—30%;此外,美图美文书写和学习方法等不足平台推送内容的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和平台的运营者对运营内容的认知,平台建设过程中所推送的内容是最重要方面,发布内容范畴的确定应该建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既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避免对待中小学生那样的灌输式方法,从而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既有文化先进性,又丰富多彩喜闻乐见。
2.5.3 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平台推送频率。95后大学生以运营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平台推送频率的调研发现,目前超过一半的平台没有固定的推送频率。一个高推送频率的平台固然系统化、专业化,但从受益者角度来讲推送消息太频繁易导致产生逆反的厌烦情绪,进而平台的推送消息被受益者个人主观忽略,从而有可能导致平台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推送频率和受益者的需求频率直接相关,只有推送频率和受益者的需求频率相一致,才能令受益者获得最大的愉悦感。因此,推送内容、推送时间以及受益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值得参与平台建设的运营者和管理者充分注意。
2.6 95后大学生以普通同学身份关注的平台类型、关注方式及发布内容
普通同学关注的平台类型主要为学校运营平台(95.77%)、学院运营平台(94.77%)、学生组织运营平台(83.10%)、兴趣相关平台(74.65%)。 此外,私人运营和网络写手等类型的平台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及前几类,但也分别有30.99%、29.58%的同学关注。由此可见,同学们关注的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类型较为分散,随意性较大;同学们关注哪种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与个体兴趣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相对较为官方正式、管理相对正规、相关信息推送较为及时且推送的信息量大又全面的平台更容易得到同学们关注,这也间接说明真实和效果用途是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存在且被关注的重要基础。
普通同学对于平台的关注方式主要表现在,64.79%的被访者有着关注订阅号(或微博)并定期查看的习惯,这说明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发展潜力很大。同时,32.29%的被访者表示只是关注了官方账号但很少打开,还有2.82%的被访者表示几乎不关注平台,主要看朋友圈的转发,这间接体现了平台的传播优势和效果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正是平台建设者日后突破的方向。
普通同学关注的平台主要发布内容为校园生活和资讯 (85.92%)、时事热点 (69.01%)、文学艺术(49.30%)、吃穿时尚(46.48%)和轻学术(40.85%)方面,这说明现在运营的平台已基本涵盖了大学生想要关注的主要信息领域,也间接证明了大多数95后大学生关注高校网络文化平台获取了他们想要的资讯。
2.7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瓶颈、意愿及期望
2.7.1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76.74%的被访者表示创作设计内容上的瓶颈是目前平台运营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与平台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发布推送相吻合;同时,还有3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平台推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及时被他们获取,这也与平台运营过程中岗位分工有所区别造成的运营者不同程度的认识倾向有关。此外,11.63%的被访者还提出目前运营过程中的瓶颈是不能及时推送、运营者间配合不默契、与指导老师理念冲突、平台关注量太少等原因。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各个平台运营过程中比较突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在后续的调研中持续跟进平台运营情况,以求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2.7.2 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过程中有待完善的方面
运营者认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过程中有待完善的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内容干货(65.12%)、趣味性娱乐性(55.81%)、互动性(51.16%)、排版编辑(32.56%)和专业性学术性(25.58%),可见大多数平台的运营者在运营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发现了相应的问题后有改进的愿望和想法,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目前各平台的推送领域有待清晰明确化。
2.7.3 普通同学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的意愿。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八成以上的普通同学对参与平台的建设并不抵触,甚至十分希望参与(38.03%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或是对平台建设的变革,可以吸引一大部分同学参与到平台的建设运营中来。
2.7.4 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运营者认为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由高到低依次为耐心细心坚持等态度(39.53%)、文学素养(30.23%)、热情和兴趣 (18.60%)、操作PS等基本电脑软件(6.98%)和艺术鉴赏力(4.65%)。可见95后大学生对于“态度决定一切”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他们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自己专业学习、未来的工作区分得很清楚。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上海高校的高校网络文化基本上趋向于良性发展态势,各高校对于平台的建设都十分重视,95后大学生大多有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性。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平台定位不够清晰明确、平台的文化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平台推送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亟待提升、平台的互动方式较为单一、平台的推送频率不固定、平台的运营人员选聘、日常指导和监管不全面等,这些影响着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 初探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制
本研究将从高校网络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探讨适合95后大学生正确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制。
3.1 物质层面着力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学校和学院层面的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应给予重点核心的95后大学生运营者配备网络基础设施和上网设备等具有实体性的物质产品,提供校园网络资源系统以及工作场地,保证有意愿在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服务的同学没有物质方面的担忧和顾虑,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但同时也要限制同学携带设备离开指定的工作场地,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2 制度层面明晰平台发展定位,规范运营人员管理体系,完善监管奖惩一体化
制度层面需要重点研究制定出一套管理95后大学生正确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2.1 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担任着一个多元化的角色,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集合,也是一个能够很好地提供学习资料或是引领思潮的平台。针对目前各大平台发展定位不清晰明确的问题,应尽快明晰各平台的发展定位,保证信息推送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原有的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平台的基础上,在保证不破坏原有推送重心的同时充分考虑同学们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添加一定的文化性、互动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到平台建设中,从而保证及时有效传递信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指引中发挥教育人的主旋律作用。
3.2.2 考虑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为同学们服务的岗位,对运营者的成就动机和奉献精神要求很高,因此完善制定运营者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非常重要。指导老师应严格遵守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核心导向,采取提前教育与过程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对运营者候选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政治意识、综合能力和内在动机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并注重运营者意识形态的培养和工作方法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有效增强运营者的责任主体意识。
3.2.3 为有效促进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各类校级的平台层面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要将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使用纳入共青团工作甚至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中,固定周期对平台搭建、运营与影响力等专项进行考评,以评促建。
3.2.4 对成功选拔出的能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学生采取科学的激励政策,鼓励运营者用灵活生动的“网言网语”有效引导普通同学。针对那些勇于面对挑战、乐于创新的学生采取信任激励,放手交给他们一定难度或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对他们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给予支持、鼓励和信任,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疏漏应及时给予正确指导;针对积极参与平台建设的学生采取目标激励政策,如每学期初要他们制定好工作目标,明确在未来某个时间内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制定奖惩措施,形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动力;日常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适时树立一些典型榜样,邀请榜样“回家”做客分享个人经验,进而实现榜样激励。
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冲抵课外实践学分或者物质报酬奖励增加95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激励机制应与平台的受众对象对平台的评价相挂钩,充分调动参与运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 精神层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理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有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立足实际的实践精神;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其主体性。此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精神层面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以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选拔人才的全过程;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完善他们的道德境界。最终,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27(001).
[2]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3]姚连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2.014
G41
A
]1004-0544(2017)12-0086-05
赵建敏(1963-),江苏江阴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张东红(1975-),浙江东阳人,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