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途径新探

2017-03-07张爱辉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张爱辉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途径新探

张爱辉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势在必行,但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甚至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此,高校应该统一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明确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课程体系;配备好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落实好灵活多样、实效性强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好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素质;营造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整体环境;发挥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借助好社会资源和法律法规等保障力量。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途径;新形势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而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又是一个既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又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宗教热”现象的出现及西方宗教文化思潮的传播,宗教给大学生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中坚力量。所以,在新形势下思考和研究高校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于端正大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强化宗教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势在必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赵宗宝等对河北省五所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1]、吴小林等对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2]和肖延军等对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实证考察[3],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对宗教认识模糊、肤浅,偏于感性认识,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宗教知识结构;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过于宽容,态度暧昧,甚至意识不到宗教信仰对自身、对社会的危害;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我国的宗教政策、法规缺乏正确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

这些被调查的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薄弱。就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而言,西部地区的高校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要高一些,民族院校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院校,而本科院校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专科等其他院校。[3]144同时,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受到教学内容分散、课程设置陈旧以及教学方式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近两年来,尤其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等针对普通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的诸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重要通知和意见,各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强调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各高校都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部分民族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直没有放松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然而,很多普通高校对于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依然不够热心。

很多高校之所以不太关注或不积极落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主要是因为高校对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思想懈怠。目前,高校大学生私下信仰宗教(尤其基督教)的人数逐年增加。有的大学生组成基督徒团契,定期聚会;还有的大学生加入“三自”教会,经常在周末参加教会的活动。当然,大学生的这些行动基本都是秘密的、地下的或半地下的,学生相互之间较为宽容、理解,辅导员一般不过问这样的情况,学校对此也基本上采取放任状态。殊不知,高校的这种“无为”之下的“纵容”恰恰伤害了那些涉世未深、简单幼稚、犹疑不决的年轻大学生。

(二)没有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学科体系

很多高校对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而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实际操作中的不积极。谈到教育,必然会涉及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而当前的高校基本没有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学科体系。有的民族高校自己编写了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读本,但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还只是分散地出现在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因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太少,又不够系统,所以很多教师往往忽略对这一部分的讲解。辅导员负责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时也流于形式,甚至有的辅导员让学生自己有兴趣时课后阅读,其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校普遍缺乏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师资力量,这也是导致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但我们也应看到,教学团队中的大多数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和研究还是相对不足;并且,能够从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分布也极不均衡,为数较少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和民族院校里集中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很多高校都没能建立起相应的基本师资团队。[4]106-107这些情况显然很不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有待创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然要依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施。而说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们心理上首先就会有极大的抵触,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就是“说大话”“说空话”、纯粹理论灌输的课程。这类课程不大受学生欢迎是常见的结果,这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在教育方法和模式上根据实际的需要而有所改进和创新,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地灌输。

另一方面,宗教现象对大学生来说既遥远又神秘,他们也很想探究宗教的所谓“秘密”,但诸如“宗教和迷信、宗教和邪教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我能够从宗教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等问题往往长久地困扰着他们。如果这时候只是单纯地给大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道理,而非解决大学生内心的诸多困惑,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任。而高校采取措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效性的真正提升。

(一)统一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要开展和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高校首先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全面深刻。习近平在2016年4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就特别指出,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其中就包括无神论教育。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讲过:意识形态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5]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宗教观的强大思想武器;离开这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是无法顺利地摆脱有神论的困扰的。正如恩格斯在批判自然科学中的神灵现象时所警示的那样,“事实上,单凭经验是对付不了唯灵论的……经验本身就表明,要摆脱降神者的纠缠,不能靠经验上的实验,而要运用理论的思考”[6]。

总之,高校应该真正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宗教的客观发展规律。所以,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宗教的实质及其“双重性”作用,从而分清宗教与迷信、宗教与邪教等,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避免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在行动上积极配合。行动的首要一步应该是建立起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学科体系。有的学者已经提到,目前各高校有必要也有条件能够构建起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因而,高校应该根据学者的建议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建立起相应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宗教观,即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功能以及宗教发生、发展和最终消亡规律等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7]其中涉及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以及宗教适应观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体现在宗教的“五性”或“三性”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宗教最深层根源的观点、宗教长期存在的观点、思想信仰和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互相尊重的观点、运用和发挥宗教积极因素的观点、信教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力量的观点、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引导宗教适应性的观点等十个创新性观点中。[8]51-52

显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中国宗教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及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三者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加以认真总结的理论产物”[8]52,因而,它也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3.大学生普遍关心或疑惑的宗教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在现实中难免产生很多关于宗教的幻想或误解,当然也会有一些对宗教问题的疑惑,诸如“怎样区分宗教与迷信?”“宗教与邪教有何不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看待宗教中的神迹?”“宗教与哲学、宗教与道德有什么关系?”“科学家为什么会信教?”等。

这些问题困扰着大学生,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宗教的正确认识。所以,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讲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这些热点、难点问题,极力从理论上澄清大学生的模糊认识,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配备好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配备好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为此,高校首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严格筛选出合适的、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了解宗教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认清与宗教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次,高校要借助教师外出访学、与宗教研究所等专业机构或与宗教局等政府部门合作等的方式定期对从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便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再次,高校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文科教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科学研究,不仅从理论角度,更要从实践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教育机制,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最后,高校还要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课程建设来促进师资力量的提升。高校可以通过评选“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等方式鼓励教师精心打造适合学生实际又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体系。另外,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相关的通识课程,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四)落实好灵活多样、实效性强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提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切实改变过去机械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真正落实好灵活多样、情理交融的教育教学模式。

1.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施课本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交叉运用,在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图片资料展示、音像资料播放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将宗教中的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

2.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困惑大学生的、与宗教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的方式加以解决,给大学生明确的答复,以澄清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

4.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大学生的双向交流。高校教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看作是师生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也要看作是师生间的一种精神交流。[4]108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类型不能只注重形式,也不能只强调道理,还要注意从情感上感染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只有情理交融,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五)加强好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素质

调查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关注、转向甚至皈依宗教信仰,除了有些学生受到信教家人的影响外,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遇到了难以解决的烦恼和危机,如:身体的疾病、精神上的空虚、理想信念的丧失、心理上的抑郁等。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麻烦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和疏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将学生“逼”入歧途。因而,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对大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素质。

高校教师,尤其辅导员或学工部教师,应该随时捕捉或了解大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做出反应,尽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尤其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信仰情况和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实际帮助。

高校教师应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主动找他们谈心、沟通,教会他们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鼓励大学生灵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引导他们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高校各学院还要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指导大学生如何在恋爱、交友、处世、择业等方面保持心理健康。高校还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扎扎实实地运用和开展好大学生的咨询教育,而非流于形式;并通过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或学习咨询、职业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帮助,使他们逐步摆脱对宗教信仰的依赖。

另外,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真实地体味、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的身、心、灵等都得到崇高精神资源的滋养和熏陶,逐步把学生引向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道路上来,彻底阻断大学生皈依宗教信仰的后路。

(六)营造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整体环境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所以,要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环境。

首先,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创建一种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体现人文韵味的校园文化。高校要积极营造“一种‘志存高远、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爱国敬业、与时俱进、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构建‘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4]109,逐步形成学生努力学习、教师爱岗敬业、学校尊师育才的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

其次,高校要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力求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熏陶,既提高其认知水平,也提升其道德境界。高校要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习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强化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其文化辨别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青年节、建党节等重大节日进行相应的主题教育班会或社团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认识、提升综合素质。

再次,高校还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特色,打造好学校的校歌、校训、校徽等,体现学校的办学风格,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以此激励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要营造出崇尚科学、尊重文化的氛围,将科学知识的教育与伟大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奉献社会。

(七)发挥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很多大学生信仰宗教都是受到家人、亲戚的影响。高校应该多和大学生的家长沟通,邀请家长来校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讲座,鼓励家长参加社区的科普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科学意识,并以此影响孩子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世界观。

(八)借助好社会资源和法律法规等保障力量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高校自身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如:红色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大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受到无形教育,远离宗教、迷信。高校除了加强对校内宗教事务的治理,还可以联合公安部门、安全局等部门监管网络信息平台,并定期清理高校周围的一些非法传教组织,保障高校校园免受非法传教活动的干扰。

总之,针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真正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借助教育的合力,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切实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赵宗宝,李小梅,王兆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基于河北省五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吴小林,刘立夫.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9).

[3]肖延军,方立江.西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证考察及其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李大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5]熊正良.党校要始终高扬党的旗帜[EB/OL].[2016-1-6]http://www.sx-dj.gov.cn.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302.

[7]卢颖华,刘增惠.试论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求实,2011,(2):201.

[8]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New Exploration on Educational Way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ew Circumstances

ZHANG Ai-hui
(Shool of Marxism,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It’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ptimistic,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s education,clearing out the basic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s education,equipping lots of teachers with high efficiency,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and using th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yl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are to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y,creating good environment for Marxism religious view’s education,playing the basic role of students’ family education and making good use of social resources,laws and regulations,et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situation;education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new approach

徐元绍

G41

A

1009-6051(2017)06-0114-08

10.13950/j.cnki.jlu.2017.06.013

2017-09-28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CBX15003)、临沂大学“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15LUDJ03)阶段性成果

张爱辉(1970—),女,山东济南人,临沂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宗教学。

猜你喜欢

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