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态到行为:心存敬畏,行有担当
——论沂蒙精神育人中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

2017-03-07孙海英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沂蒙敬畏理论课

孙海英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书评二则·

从心态到行为:心存敬畏,行有担当
——论沂蒙精神育人中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

孙海英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心态和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临沂大学作为地方性革命老区大学,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将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体系中,教师的政治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是推进整个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是老区大学特殊的职能和定位决定的,也是适应新课改和大学生政治心态实际的客观需要。沂蒙精神育人中教师做好心态调适就要心存敬畏,敬畏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实现角色重构就要行有担当,担当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培养沂蒙精神特质学子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一致,坚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统一,坚持传统理论教材与校本教材开发的高度融合,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拓展的有机统一。

沂蒙精神;心态调试;角色重构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和优势;传播与引领体现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辱使命,敢于并能够担当,打铁唯有自身硬。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在市场逻辑充斥、意识形态分化、社会思想多元、传统价值淡漠及文化生态失衡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心态和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提高和专业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临沂大学作为地方性革命老区大学,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将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是推进整个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这种心态的调适与角色重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要做到心存敬畏和行有担当。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心态与职业角色

关于职业角色(professional role)的定义,百度和互动百科都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指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期望行为模式。我们以此推断,教师的职业角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单位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教师的职业角色扮演,从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典阐述,到陶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亲身实践;从国外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理论等从不同的维度和情境出发的界定,到国内注重从师生关系视野对教师进行的“学习者、引导者、研究者、设计者、合作者和辅导者”角色定义等[1],对教师的职业角色的理解历来是多维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角色承载着特殊的意识形态性,或者说渗透着浓厚的德育性。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提出:“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让党放心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政治,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让学生满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实效,立足学生的价值需求。因此,推广和传播具有党和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引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定的职业角色。学会这一角色适应和角色扮演,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质效。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还要适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大学办学定位的需求,因而又赋予了其职业角色的地方特质。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和品牌。“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并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大学生”是其特殊的使命和功能,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成的极其重要又特殊的组成部分。

实现角色的使命和功能必须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和心态。心态是决定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态度,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所做出反应的趋向,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等因素构成的富有建设性的主观价值取向。[2]简单地说,心态是指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

政治态度由对于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要素构成,而政治心态即政治心理态度,主要表现为政治取向方面的认知、情感、评价和动机。作为政治素养的核心,政治心态表现为对政治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心理倾向和状态。一般说来,抑制亦或暴力、冷漠亦或消极和神化亦或妖化等极端化的政治心态或许存在于普通民众中,但绝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心态,确切地说,其对于政治取向的心态决定着其工作状态,也决定着其政治素养的高度,更是影响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治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和重构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其专业成长中克服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从而提高育人成效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增强“四个意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政治心态。对事业的忠诚源于对信仰有敬畏,对自己职业的作用和价值有正确认知,即积极的良好政治心态。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对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的心存敬畏,要对自己的使命主动担当并扮演的角色高度认同。因为教师拥有的这种政治心态不仅有助于自身专业成长和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而且还会“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广和传播具有党和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家代言”要成为思想引领的中坚和骨干;引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导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引和示范,就必须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职业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地方代言”要心存敬畏不辱使命;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大学生,“为人师表”要行有担当身为示范,就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政治心态。临沂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态调适从心存敬畏开始,角色重构从行有担当做起。开展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的改革实践任重道远,需要一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决心,更需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

教师政治心态的调适主要指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专业成长、学校发展、学生及社会需要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而角色的重构主要是根据大学定位、课程特色、专业特点、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对职业角色的转换和准确定位。当然,由于心态不同和角色认知的差异,这种心态调适和角色的重构对有些人来说,既可能是一种传统教育的彻底颠覆,也可能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可能是长期角色错位矫正后的愉悦,也可能是伴随着强烈不适感的阵痛。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责任和使命使然,也是客观现实所迫。

(一)道远任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是老区大学特殊的职能和定位决定的

关于大学的职能,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认为“不管留有多大的余地以考虑民族传统或性格的不同,我们都会注意到学者和科学家们主要关心四件事情: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3]一定程度上,这概括了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传统职能。就现代社会而言,大学还具备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对于中国大学,古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说,近有蔡元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的理念,而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育人。这自然没有异议。除了固有的传统的乃至现代的职能,老区大学还承担着一项特殊区域赋予的重要职能,即它是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老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承担这一职能的育人者心态要正、定位要准,对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就应心存敬畏,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必须行有担当。

就红色革命老区来说,老区大学的定位应该是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大学的诉求,其自身的信仰和大学精神应该与区域文化和区域精神相吻合。从这一定位出发,临沂大学立足沂蒙,面向山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占领者,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为角色上,都必须适应自身大学的职能和定位的需要。提高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育人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成为引领者和主导者,心态上的准备和行动上的自觉必须跟进。

(二)事穷势迫,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是适应新课改和大学生政治心态实际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是新课改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者向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与行为的改变同时伴随的必然是心态的转变,师生交流由“俯视”转变为“平视”。或许你不愿意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或许你还习惯于我行我素的“口若悬河”,但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然面临着对各种变革的适应。正如斯蒂芬·弗兰佐《社会心理学》中的一句名言:“所有角色都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只有重构角色和调整心态,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犯困率”最高课程的这一窘境。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还取决于从内容到方式上是否符合学生政治心态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回归自己的政治阵地,守护自己的灵魂,否则就是放弃自己的生存权。回归本位并葆有灵魂,教师首先必须返回问题源头,重新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质。[4]的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矫正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培养正确的政治认同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都具有特殊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只是一个人在战斗,注定是守不住阵地的。让学生一起自愿坚守,必须有默契和共鸣,这就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政治心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尴尬和困境中与教师的一厢情愿或高高在上有很大关系。甚至部分教师把自己的想法或者想象强加给学生,实际上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这种自以为是地认为了解学生,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并非真知。在认识的时候首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的,因而就这样不去管它,这是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5]

大学生是政治生活中表现敏感和活跃的群体,其政治心态一定程度上起着整个社会政治风向标的作用。调查发现,“青年大学生群体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成就有高度的评价,但政治参与度不高;对中国共产党有很高的信任度,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具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政治信仰严重缺失。”[6]不能否认,政治回避心态、政治激进心态、政治逆反心态以及政治功利心态等消极政治心态也在部分大学生中有所表现。有针对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从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实际出发,真正俯下身来走进学生。这既检验教师政治心态调适,也考量着教师角色转换的勇气和能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的途径

沂蒙精神育人中教师做好心态调适就要心存敬畏,敬畏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实现角色重构就要行有担当,担当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培养沂蒙精神特质学子的重任。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有着特定的内涵。教师敬畏的是知识和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敬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沂蒙精神育人必然对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怀有敬畏之心,唯有敬畏才能实现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失去了敬畏仅仅当做一种知识传授,不仅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且也是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亵渎。

(一)心存敬畏,把握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一致

沂蒙是一方令人神往的红色热土,沂蒙精神是一种令人敬畏的革命精神。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与有效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形成渊源、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是革命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今天党的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一方面,沂蒙精神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是传统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沂蒙精神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有着强大的教育作用,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指导。其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沂蒙精神是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教育本身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介体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而学生对这种资源的认同、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认知及行动自觉更是关键,教师的引领和示范至关重要。《意见》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因此,在对于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心态上需要心存敬畏。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沂蒙精神的敬畏之心,学生的敬畏之心就更无从谈起了。心存敬畏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使命。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从心存敬畏开始。

(二)心存敬畏,坚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敬畏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为人良知和职业恪守。敬畏之心内在修身明性,外化为信仰和道德的力量。孟子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训诫,朱熹亦有“君子之心,常怀敬畏”的忠告。

敬畏一方天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和育人,其角色构成中后者的权重更大。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一方天地。我的课堂我做主,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教师挥洒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战场,但这一方天地是具有政治性的,绝不是教师宣讲自由言论的私人领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三者统一,其中的思想性就是育人。敬畏育人责任,敬畏育人阵地,才能让三尺讲台上播下的敬畏种子日后开花结果。正如康德所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三尺讲台有乾坤,敬畏一方天地,教书不忘育人。在学生心目中,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敬畏一项职业,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敬畏时刻伴随。人们因为“敬”而效仿,因为“畏”而上进。教师的职业对象是人,其敬畏之心和敬业精神,其言行举止甚至一句话、一种仪表、一副衣着打扮有时也会起到暗示作用。简单的举手投足,传递出去的是学识和态度,更是人格和精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持续存在,但止步何处却无从知晓,有时会伴随一生。一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庄子·天道》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的古训,俗语“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沂蒙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力量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除了渊博的学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品预期远远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这不是苛求,而恰恰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示范有时比规范更为重要,正人先正己,塑造别人的灵魂首先完善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特殊职业,唯有敬畏方能示范,唯有示范方能为师。

敬畏一种使命,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潜心问道,夯实理论基础;关注社会,承担神圣使命。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神圣生命。“天下之德,莫过于忠”,敬畏是完成使命的先决意识。关注社会,要“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底线。学术思想固然要坚守,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本质属性决不能摈弃。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结合起来,守住底线,推窗望远,使庙堂虽高,也能敌江湖之远。这不仅是造福一方社会,更是为学生终身奠基。

敬畏一种态度,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可以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可以进行正当的批评与批判,但是不能刻意抹黑,不能丑化矮化。坚持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占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7]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学术规范是与政治标准相统一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态看待学术规范,看待政治标准,特别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三)行有担当,坚持传统理论教材与校本教材开发的高度融合

勇于担当是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之一,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者必须具备担当意识。沂蒙精神育人中,教师的角色是传统教材的重组者、特色课程的开发者和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在教材的重组和开发中,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贯彻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沂蒙精神特质大学生这些根本原则。正如袁贵仁指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决不允许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

为使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临沂大学专门开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必修课《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并规定了相应的学分。为使政治理论课真正产生入脑入心“教化人”的效果,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教研部,全方位统筹自主研发教材。依托《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品牌课程,相继开发出案例教学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沂蒙精神代代传》;研究教学教材《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拓展教学教材《基于沂蒙精神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配套教材,并成为临沂大学最有活力、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四)行有担当,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拓展的有机统一

沂蒙精神育人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实践拓展的引导者和全程育人的参与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不仅让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而且细化到把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到整个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实践拓展等各要素和全过程中。

教学改革上,要真正实现沂蒙精神内化于心,摈弃单纯采取课堂灌输、说教的方式,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基地、讲授与寻访结合起来,以自读、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才艺技能展示、实地调研、公益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方式,让鲜活的课堂走近学生,做到理论灌输向灵魂内省的转变。在站稳课堂阵地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拓展让学生实现理论掌握向与现实结合的转变。比如,临沂市的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周末都会迎来临大的学生,来的同学“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因为他们必须完成撰写一篇基地考察报告的“作业”。学校每年都分批组织师生去农村、工厂、社区调研,参与生产劳动,感受老区的新气象和新变化。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他们与老区劳动者的感情,而且令沂蒙精神变得可感可触,沂蒙精神如果只有理论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身体力行参与到实践中来,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伟大,对沂蒙精神的理解这种真实的体验远比理论的想象更为深刻。

心存敬畏方能矫正心态,行有担当才会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一致,坚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统一,坚持传统理论教材与校本教材开发的高度融合,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拓展的有机统一。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谱写沂蒙精神育人大文章,需要统筹规划,精心布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态调适与角色重构,是浓墨重彩的关键章节。

[1]冯石岗,马新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现代交际,2010,(11).

[2](美)皮尔.积极心态的力量[M].邱晓亮,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陈蓓洁.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李伟.青年“政治冷漠症”陷阱——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三大纠结[N/OL].人民网——人民论坛(2012-8-23)[2017-03-10]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2-08/20/content_1101647.htm?div=-1.

[7]刘宏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践行“四个统一”[N/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17-2-16)[2017-3-22]http://theory.gmw.cn/2017-02/16/content_23742253.htm.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

From Mind to Behavior:Living in Awe and Behaving with Responsibilities——On Teachers’Mentality Adjustment and Role Reconstruction in Mental Education of Yimeng Spirit

SUN Hai-ying
(School of Marxism,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The mentality and role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ot only rela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s,but also directly relate to their teaching targets,affinity,and effectiveness.With the aid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platform,the red culture and Yimeng spirit are integral in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urriculum at Linyi University,which is a local university in 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e key link in the whole system is teachers’ political mentality adjustment and role reconstruction,which satisfy university’s special functions,social position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mentality.The mentality adjustment requires college teachers to respect red culture and Yimeng spirit,and role reconstruction requires teacher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red culture and educating students to be a person possessing qualities of Yimeng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should place high priority to Yimeng spirit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and they also should adhere to ethics strengthen construction,four un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combin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materials and university-based textbooks,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Yimeng spirit;mentality adjustment;role reconstruction

曲筱鸥

D252

A

1009-6051(2017)06-0001-09

10.13950/j.cnki.jlu.2017.06.001

2017-10-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的沂蒙精神研究”(14BDJ064)阶段性成果

孙海英(1968—),女,山东蓬莱人,临沂大学教授,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沂蒙精神研究。

猜你喜欢

沂蒙敬畏理论课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敬畏先烈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