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黑白照片的辉煌记忆
2017-03-07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吴明静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吴明静
有一张老照片,叫《14号楼灯火辉煌》,这是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科研人员很熟悉的照片。在暗黑的天幕下,一个个方形的光块勾勒出一幢极普通的四层办公楼。这张不起眼的照片背后蕴含着令九所人为之自豪的一段史实,它记录了1965年氢弹理论攻关时期的九所。
众所周知,氢弹理论突破过程异常艰难,各方面的科研工作非常艰辛枯燥。照片记录的1965年,正是理论研究最为艰难的时候。照片中的14号楼就是当年九所的科研办公楼。曾在这幢楼里工作过的李德元先生回忆说,1965年的北京,北太平庄以北还很荒凉,灯火通明的14号楼,从很远处就可以看见。每每想起这灯火辉煌的一幕,这位耄耋老者都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当时,在彭桓武先生的带领下,周光召、于敏、黄祖洽三位科学家,各自率一个研究小组,从不同方向对氢弹原理展开猛攻。人们提出过很多设想,可惜一条条道路一时间都没打通。
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刘西尧,几乎每周都会来九所实地了解科研进展。 研究进展不畅时,刘西尧副部长很着急。有一次他在会上大声说,“各人把兜里的东西掏出来!”可没有就是没有。对这些严谨的科学家而言,没有可靠的论据,谁也不会在领导面前夸夸其谈。
有一天,刘西尧副部长专门来组织学习会,理论部的主任、副主任以及各研究室主任都要参加,学习内容就是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大家试图用哲学引领科研工作走出困境。后来,实践论和矛盾论果真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遇到困难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发扬学术民主、集中集体智慧。这也是九所突破掌握第一颗原子弹原理的成功经验。
那时,号称“鸣放会”的学术讨论会经常举行。在14号楼的三楼、四楼的大会议室,几乎每天都有讨论。不论是专家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上台发言,对别人的设想提出不同意见。彭桓武等大科学家特别鼓励年轻人发表不同看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副院长孙锦山当时刚刚参加工作,就某个部件的构型大胆发言就赢得了专家表扬,说新来的同志有想法。
除了民主大讨论,部领导还安排专家讲课,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理论水平。彭桓武、邓稼先、于敏、周光召都为科研人员作报告,在所内掀起了空前热烈的学习热潮。邓稼先等人在那个时期撰写的等离子体物理的讲义至今还留存在九所档案室。于敏的讲座尤为受欢迎,他第二天讲课,头天晚上就有人搬椅子占座位。
无论白天黑夜,14号楼总是洋溢着一股工作热情。科研人员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以至于当时的室主任和支部书记有一项重要任务:晚上十点要规劝科研人员下班。每天晚上,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一间办公室一间办公室巡视,劝说科研人员早点回家休息。许多人假装离开,在楼下转悠一圈,又回到办公室继续挑灯夜战。
贺贤土院士和刘恭梁研究员当年都是经常和室主任玩捉迷藏的年轻人,回忆往事,他们异口同声说,不觉得累啊。
就在这一年10月,于敏率领研究小组到上海出差,利用上海的计算机资源继续攻关。于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后来的3个月里,他带领科研人员多方计算,反复讨论,终于形成了一套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理论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好消息传到北京后,14号楼里群情振奋!大家立即调整研究方向,组织了新的攻关。
但理论方案毕竟还是纸上的,还需要经过试验验证。1966年12月底从隆冬严寒的罗布泊传来又一个喜讯。九所人欢欣鼓舞,因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了,氢弹全当量试验就有把握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人民日报发了号外,外边街道上群众欢呼雀跃,自发游行,研究所内却平静如常。氢弹原理突破了,九所科研人员立即转向了新的研究任务。6月17日的胜利带来全国又一次狂欢庆祝时,包括于敏先生在内的一批科研人员,已经安坐书斋,埋头于新的更为艰巨的工作。有一些北京航空学院的师生跑到九所大门口,悄悄地在水泥地面上写粉笔字: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李德元先生后来担任过九所所长,他感慨地说,九所做理论研究,讲起来很激动人心,但实际上很枯燥单调,那是一帮耐得住寂寞的人,整天埋头“算题”,然后把计算结果细心地点在坐标纸上供大家讨论,很难产生一般电视剧和电影所追求的戏剧效果。
当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也席卷到九所时,黄祖洽、秦元勋等理论部副主任相继被打倒,他们每天早早站在楼洞门口,接受群众批斗。不过,等上班时间一到,他们就摘下身上挂着的沉重的大牌子,立即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李德元遭到批斗时被派去打扫14号楼三楼的厕所。他说,我打扫厕所又快又干净,在楼梯口的旧桌子上写完检查后继续算题。
回忆过去,李德元十分感慨:氢弹研制能够赶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获得重大突破,中央专委的决策太关键了,西尧部长的当机立断太重要了,1965年的加快攻关太及时了。
如今,楼仍在,人常新。如今一代代科研人员接过 “两弹”事业的旗帜,继续默默坚守武器研究。彭桓武先生“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的赠言为九所科研文化打牢了坚实的根基。
2017年5月,九所采取图片处理技术,重新创作摄影作品《灯火辉煌,北京花园路三号院,1965年》,纪念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还原历史细节,传承两弹精神。第一颗氢弹洁白的蘑菇云升腾之后50年,仅以此照片,邀请所有的爱国之士,邀请所有国防科技战线的从业者,共享核武器人骄傲而坚定的牺牲,共享这一份隐秘而博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