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图报国
—— 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7-03-07
参与两弹研制的多位元勋,都曾留学海外,并在各自的领域声名鹊起。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前途可期的个人荣誉丝毫没有动摇他们求学报国的初衷。他们冲破重重阻挠,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从此便将自己的青春、才华甚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这是1944年被称为“羊倌教授”的王淦昌与全家在贵州湄潭县的合影。1934年,王淦昌取得博士学位回国。有人劝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何必回去呢?”王淦昌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正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淦昌追随浙大文军漫漫西征,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在湄潭时,设在西郊双修寺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一台靠汽车发动机带动的小发电机是唯一的电源,无钱也无处购买新的放射源,仅仅有十几毫克镭,没有什么探测器,只有一台自制的小云室。”除了自己动手创造简朴的科研设备,还得自己做点副业维持生计,王淦昌就开始“羊倌教授”的生涯。先生从住地牵羊走向双修寺,将奶羊拴在寺外一片草地上,然后走进设在寺内的物理实验室。做完了一天的实验,又从寺里出来,牵羊回家。(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照片为20世纪50年代陈能宽在美国和中国留美学生合影,陈能宽(右一)。1947年,陈能宽考上了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赴美国耶鲁大学,并于1950年获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他与R.B.Pond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回国后,在中国两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陈能宽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照片摄于1952年夏天。照片中共有12个人,除陈能宽先生的女儿以外,其余的人物左起分别是张兴钤、李恒德、孙守全、师昌绪、陈能宽、裴明丽、何国柱、刘豫琪、林正仙、王志忠、刘希曾,均在美留学。为避免美国当局的监视,在亲自到现场考察了一番后,李恒德、张兴钤、师昌绪等人在梅德福(Medford)湖畔组织了一次夏令营活动,讨论如何回国。(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图为1953年12月21日,张兴钤、师昌绪、李恒德等15人致周恩来的联名信。为了争取回国,在张兴钤、李恒德、师昌绪等人的组织下,留学生们两次集体给周总理写信,表达了不畏惧美国政府迫害、坚决要求回国的意愿,并先后通过印度大使馆等渠道将信送到了周总理的手中。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些信件成了中国政府抗议美国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的重要证据。(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1954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头版头条刊登张兴钤(右)、师昌绪(左)、林正仙接受记者采访照片。留学生们集体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回国,并将公开信送各大报社发表。《波士顿环球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对在公开信上签名的中国留学生们进行了采访,并在醒目位置刊登了留学生因美国政府禁令不能回国的报道,张兴钤与师昌绪、林正仙的合影也出现在报纸的醒目位置,美国政府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消息传遍全世界。(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照片摄于1958年,苏联专家莫洛佐夫(左)辅导研究生宋家树。1956年,东北人大聘请苏联专家莫洛佐夫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宋家树被选定作为莫洛佐夫的研究生,还负责做专家的技术翻译。在导师指导下,宋家树在合金耐热性、高速钢及合金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并白手起家创建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图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