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中心科研资源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07聂宇金紫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聂宇+金紫萍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也在逐步地由以“学历”为主向以“能力”为主过渡。本文结合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我国高校的教育培养现状,提出基于工程中心科研资源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等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工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08-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也在逐步的由以“学历”为主向以“能力”为主过渡。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切实地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则是笔者重点研究内容。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众多高校就逐步调整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经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验,他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在历经十几年的停滞之后,逐步地恢复正常秩序。到90年代初期,我國高校才逐步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相比于欧美等西方高校,已经严重落后。

一、国外高校现状

在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他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制订了多种的教育制度用以保证学生的各项权利和身心全面发展。例如,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时间十分富有弹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校内和校外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途径,同时,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科专业,以及自由的转换专业等,在校期间的学习的年限十分灵活,可以选择全日制、非全日制(远程教育、函授)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只要达到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和获得课程考核的通过,就能获得同样的学历或学位。不仅如此,学生在校期间,可选择理工科、文史科、自然科学等单一学科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电子商务类似的交叉学科或者跨学科门类进行学习等[1]。

而在欧洲德国和瑞士等高校,他们将实践教学精心设计成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实验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分散充实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将课程和实践完美的结合。这种类似于学徒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称之为“双轨制”。通过“双轨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将课题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践之中,同时,能将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在理论知识中找到解答,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亚洲邻国印度,他们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简答阐述印度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首先,印度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全体24小时免费开放的计算机实验室,要求学生自觉独立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实验项目。其次,在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参与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带领学生通过简单的项目入手,让学生完整地了解项目开发制作过程。而后,指导老师进一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案例给学生讲解,最终实现学生能够以团队模式完成企业项目开发为培养目标。在大量的项目开发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正是这种实验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也为印度成为世界软件强国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2]。

二、国内高校现状

在了解欧美和近邻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之后,再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体地位;二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优标准,导致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一种“标准答案”模式思维,从而逐步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消失殆尽,很难让学生去锻炼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创造力。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灵感和悟性无从释放,造成了思维惰性、惯性依赖、知识僵化等等无法学以致用的创新障碍[3]。除此之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是能够作为锻炼人们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最佳途径。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主力军仍然是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们,而本科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却很少能参与进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即使是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也只是当作他们完成大学学业的一门普通课程去对待,很少有高校能将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主动吸纳本科生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于科研项目的态度是不了解、不积极和没兴趣。从此,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和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这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工程中心科研资源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如今,我国许多高校均已建立了国家级、省部级或者地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通过这些工程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不断地产业化,有效地建立起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服务的机制,并且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技术成果、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优良的企业资源。

那么,如何来利用好工程中心的这些科研实践资源来有效地建立一种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呢?笔者将主要阐述以下几点:

1.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丰富的科研实践资源,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把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分解为若干个创新实践实验项目补充到实践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大学生们真正感知到知识应用和知识转化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学科前言动态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强化科学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科知识到实用技能的转变。

2.吸納大学生来参与工程中心的科研项目研究中,由工程中心来指派相关的项目负责老师来完成对他们的项目研究指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切实地了解项目的研发管理,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得以应用实践。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又主要分成两类情况:一是工程中心的指导老师可将在研项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指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来完成子任务的研发,相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每一个子任务必须独立完成;二是在工程中心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科研项目,从中他们需要独立完成选题、设计、调查和论证过程并撰写相关报告,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不仅是提高他们的各项基本能力,同时,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团队意识的增强,有着显著的效果。

3.工程中心往往还兼具大学生创新项目创业孵化的功能,因此,工程中心可以为许多高年级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们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项目孵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是鼓励大学生去创新和知识应用,更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去将高校科研资源最大化利用。

四、结束语

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探索学科前言。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分解,不仅是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知识转化的过程,更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知识更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商应美.国外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2]刁稚芳.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价值新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

[3]卢宝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低弱成因分析[J].高教论坛,2003,(6).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the world's human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ociety,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philosophy are gradually from the "academic" to the "ability" as the main transi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center.

Key words: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higher 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ctivity;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