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7-03-07张润柳
张润柳
摘 要 分析思维导图的内涵与作用,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有效挖掘学生的思考潜力,提升其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提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思维导图;语文;语文素养;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10-03
1 引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1]。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训练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科学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全景图,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堂所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整合教材资源,使课堂讲解更为科学流畅,提升教学效率。
2 思维导图的内涵与作用
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著名脑思维学者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也叫作脑图、心智图。它以人脑为基础,依照人脑的生理运行规律进行思考,可以调动图像、空间、想象、颜色、整体思维等全方位的右脑潜力,以及左脑在文字、数字、逻辑、条例和顺序等潜力的发挥水平,通过这种图文并重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人类大脑在精神、记忆、动作、语言、创造等多方面的潜能。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利用思维导图的这一内涵特性,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思维训练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掘小学生的思维潜力。
思维导图的作用
1)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学习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面,思维导图能够把学生大脑的发散性思维转化为外化的图形和文字,这符合语文学习的需求。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够把发散性思维联系到一个知识点上。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图像或者词汇都是一个子中心,如此整合起来就会产生大量的分支,这些分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或者归结于一个点。尽管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是二维的纸面,但是其中包括色彩、时间和空间等多维的现实[2]。
2)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大量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对右脑的应用和开发十分有限。如果左右脑可以更加巧妙地配合,那么就能发挥出大脑的最大作用。思维导图正是利用了左右分脑合作的思维模式,这有利于对大脑潜能的激发,使大脑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不管是在效益還是效率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思维导图是对人脑联想、探究和思考的科学运用,把知识进行合理的联想、组合和联系,再通过发散性思维,对知识进行创新。这正是其高明之处,也是将思维导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
3 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的内容相对复杂、困难,思维导图可以使这些阅读资料的内容更为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记忆和组织所阅读的资料,更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资料中的核心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并且通过明确的语言将其转化为图形的样式,将概念之间的层次和体系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含义。语文教学中涉及大量的阅读资料,对这些材料的理解也是学生做阅读题的前提。比如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甚至学生对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把握和分析,都离不开良好的阅读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实现学生的高效率阅读。
通过传统的线性分段法来分析文章结构是十分实用的,但是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显得散乱。用思维导图则解决了这类问题,它可以将文章主要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复杂的课文简单明了化,学生也建立知识空间感,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在学习《和田的维吾尔》这篇课文时,首先,学生整体感知,找到最能集中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特征的句子——开头的“我感受到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结尾的“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同时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结构;然后,学生浏览课文,理解课文从和田维吾尔族人热爱土地、爱美爱花、能歌善舞、聚餐多样和多才多艺这几方面具体来表现自己的民俗特点;接着,学生学习课文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等;最后,整理出载歌载舞、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豁达乐观等重点词语。
为了表达文章的脉络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说明,如图1所示。学生在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明确文章的脉络、写法等,从而在以后的写作中对这种写作手法更好地加以利用[3]。
在作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在写作练习中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组织语言。比如,赵国庆曾经选取新加坡的三所中学开展思维导图的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八大图示[4]来进行作文,并研究其效果。最终实验数据表明,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态度和作文水准,尤其是对于语文基础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效果显著。写作前,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和对思维导图的建立,还有课堂中的学习报告,都对提升其作文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思维导图的原理是把大脑中所产生的思路用网状图形表现出来,作文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大致分为五步:1)学生自选话题或者教师给出题目;2)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想象,通过快速的考虑和分析,记下相关要点,进行自由分组讨论;3)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4)小组成员上台阐述思维导图的逻辑,确定最合适的陈述顺序;
5)学生动笔作文。
在课文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有这么一个实验,选择四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并且在学生的课文预习环节进行思维导图实验。在组织实验之前,实验人员首先采访该班级的语文教师,教师表示学生的语文课文预习通常是抄写课文生词并且阅读两遍到三遍课文。采用这种预习方法,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无法全面认识课文的内容,在阅读文章时无法体会到文章的中心主旨,更难以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几个月后,实验人员发现,小学生的预习可以独立从段意、关键字词、中心思想、背景等对教材课文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课外资料查阅自主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在实验中的应用大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开始阶段、熟悉阶段和个性化发展阶段。
在开始阶段,学生对思维导图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难以确定思维切入点,无法完整预习课文,也谈不上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和拓展,没有做出完成的思维导图结构,其中对课文结构表述不充分,缺乏拓展性和层次感。
在熟悉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关键词、课文背景、中心思想和段意来预习课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整缜密的思维导图作为参照,学生通过模仿和有意识的改进,逐渐能够熟练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学生到了个性化发展阶段,已经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语文学习,在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以往的形式,而是根据所预习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对预习方案进行主动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针对性的、思维开阔的方式来进行思维导图制作。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训练,提升了自学能力,获得了灵活的语文学习思路,这充分证明了思维导图的实用性。
4 结语
上述教学实践,显示思维导图对于优化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协助下,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从而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方式并且善于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有丰富的运用模式,指导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际中积极探索,更多关注对方法的教授,必然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最终让我国的语文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金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4.
[3]顾楚霞.我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可取之处[J].基础教育参考,2016(6):47-48.
[4]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78-84.
[5]刘永康.西方方法论和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