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的光芒
2017-03-07尹玖强
尹玖强
苏霍姆林斯基的“发现”
在一个夜晚,帕夫雷什学校的校园里,凉风习习,树上挂满了初放的花朵。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正在这时,他看见了女孩瓦莉娅,这是一个活泼爱笑的女孩,此刻,她正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紧紧地贴在胸前,若有所思地走着。苏霍姆林斯基以为女孩会像以往一样,跑到他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笑。然而,这一次当瓦莉娅抬头看见苏霍姆林斯基时,却是一副神情紧张、害羞窘迫的样子。她的目光此时是那么的深邃,充满了思考,微笑始终挂在脸上,书也抱得更紧,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自己的世界里生长发芽,而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甚至生怕被别人发觉。很明显,此刻,她想独处一会儿。
看到这一幕,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高兴得跳了起来,“多好啊,瓦莉娅,我觉察到了你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大姑娘的那一时刻”。事实也是如此,瓦莉娅仿佛在一天内长大了,她的成长从她眼睛的光芒里能够被感知到。
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反之,如果按一个普通老师粗糙的思路,套用一个俗套的观念,他也许会埋怨这孩子怎么不主动跟他打招呼呢。但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感知和感动的那样:当我们看到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时刻,我们一定也会心潮澎湃。
我常常想,每个人的成长都充满酸甜苦辣,这种滋味别人无法代其承受,因此只有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真正的成功。而眼睛的光芒,是验证这种成功最直接的通道。
我所在的高中是我们当地的“第三梯队”学校,生源质量可想而知。对此,很多人心灰意冷,但我对我的学生始终充满信心,而那一届一届的孩子也用毕业时的良好姿态向我证明:我相信他们是对的!他们在毕业典礼上的眼光是那么的明亮,让我感动得想哭。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早就哭了。因为,有人懂他们,相信他们,陪伴他们,引领和帮扶他们。
还记得那年9月,我接手了一个新班。与预想中一样,孩子们悲观消极,家长们也无奈地暗示:希望孩子在学校好好长身体——我能读懂这句话的潜台词,但我照例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们:孩子毕业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惊喜和感叹。也许正是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班的每一个孩子都变得可爱和生机勃勃。毕业的时候,他们全体签名给我颁发了两张奖状:“最棒的班主任”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是给我的最富足的回报。尽管这不是我所预想,但幸福就这样不期而来,让泪水浸湿了我的双眼,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那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两个孩子。
一块被“捂热”的“石头”
一个是帅气的薛林,初见他时我就很喜欢他。可是,说话有些流里流气的样子掩盖了他本来的美好。他初中时的班主任私下对我说,这个学生在初中时,各种错误都犯过N次,很难教化。我这才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入学分班时这个名字被很明显地调整了好几次。这给了我压力,但也激发了我的热情。我不相信一个少年的心会像石头一样,即使像石头一样,我也有三年的时间来把它捂热。
但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是并存的。他不出意外地天天出演着各种版本的“坏人角色”。好在,都不是什么本质不好的问题,这令我欣慰和保持着信心。有一天,我在翻看他的师生交流本的时候,发现他透露出想学习又无头绪,只能通过恶搞来博眼球和关注的信息。于是我突然意识到,这孩子是在向我求助啊。我想,最好的突破口就是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此刻又绝不能只进行直白的说教。因为,像这样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必须进行“私人定制”的。
好在,我对薛林的观察了解、接触谈心、记录细节可以说细致入微。无论他表现多么不堪,我都确信他是可以“改造”好的。
我了解到,这孩子的妈妈常年在公园里踢毽子,是个运动爱好者,从小耳濡目染的他,踢毽子的技巧相当不错。我想,这不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吗?于是,在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特地到操场上“探班”,还拿了个毽子在旁边踢起来。果不其然,薛林向我展示起他的“才华”来了。我见他“上钩”,于是甘于示弱地向他学习,并邀请他担任同学们踢毽子的导师,他欣然接受。没多久,课外活动时间我们班的踢毽子就成了全校最靓丽的风景。学校艺术节里,我们班的毽子表演更是博得了满堂彩。薛林可谓功不可没。
令我没想到的是,当大家踢毽子的热情淡下来后,薛林主动积极地做起了卫生志愿者。在这个岗位上,他从没有缺勤,任劳任怨。因为经常受到表扬,得到同学认可,他说话越来越严谨,眼神也越来越明朗。后来,经班级推选,他成为了学校的优秀志愿者。毕业后,他考上了辽宁的一个空乘学校,还担任了班干部。我给他们家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后,话还没说呢,他妈妈就泪奔了,接着全家都哭起来,说是我救了这个孩子。
我想,并不是我救了这个孩子,是孩子自己长大了。我的教育,只是给了他足够的宽容和信任,让他有机会去做他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信任的目光,让他从自己的眼睛中看到了光芒。
一个富二代的烦恼
另一个是富家子弟海林。那可真是个富二代,从小什么都不缺,可是他不快乐。他爸爸承包工程,整天忙于应酬,妈妈承包了一个学校的食堂,也都很忙。于是,海林成了一个没有人陪伴和说知心话的富家公子。
读初中时,由于叛逆和反抗,他甚至转学了两次。刚来时,我从他眼睛里看到了忧郁。他有三部手机,但偷偷的炫耀和假装的忙碌掩饰不了他内心的孤独。有一天晚上,他偷偷地想要走着回三十里之外的家,好在我及时把他找了回来。还有一次,他竟然半夜在宿舍里喝了一瓶红酒,导致第二天早晨直接晕倒,幸亏发现及时并送医就诊,否则还不知闹出什么事来。这都反映出这个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焦躁。
很显然,父母根本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当最有效的亲子沟通时光没有把握住,他的青春就埋下了危险的祸根。好在这两件事情的处理多少弥补了他一直缺失的父爱,让他对我建立起了信任。
我想,海林这些问题表象的背后,是缺少爱和理解。因此,让他找到位置和归属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信任是最好的良药。因此,我委托每个科任老师和海林谈心,交朋友,借此赢得他的信任。
张爱玲说,疗伤,最好的良药是时间和新欢。这里的“新欢”当然指的是兴趣爱好,就是让他有事做,用做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海林喜欢看《三国演义》,我想,突破口就在这里。我一直倡导多读课外书,班上书迷很多,这是我们班的风格和优势。我给同学们进行了阅读书目的私人订制,海林的必读书目自然是《三国演义》。我还委派他担任组长,组成团队利用课外时间研究《三国演义》。从此,小组讨论中有了几个小三国迷,班会上出现了几个小三国通,学校读书节上出现了几个三国“专家”,那派头甚至堪比易中天了。实际上,这几个家伙几乎把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听烂了。
慢慢地,探讨名著,百家争鸣,写读书心得并发表演讲,成为了我们班同学的一种生活方式。海林和他的队友们乐此不疲,快乐一步一步感染着他的心灵。到高二的时候,他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忧郁,有的是快乐的充实之感。他的那三部手机也换成了一部,还总是关机。我想起一位哲学家们说过的话:“不阅读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差生,而擅长阅读的孩子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是多么在理的一句话啊。
他的家长惊讶于儿子的变化,问我有什么教育的秘诀?我说,秘诀就是你要让孩子读懂他自己,当然我们也要读懂他。
著名作家张晓风在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挥手再见独自上学的背影后感慨道:世界啊,今天早上,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了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我想,每一粒种子种下去,都需要我们精心的培育,而我们看待种子的眼光,将决定了种子的成长。
愿我们都像皮格马利翁,眼睛里射出的都是期望的光芒。
(作者单位:淄博第二中学山东淄博 255204)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