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慎思“过犹不及”

2017-03-07戴庆华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戴庆华

【摘要】就《莫泊桑拜师》而言,我们在读莫泊桑,也是在读福楼拜,在读精神的缩写;同时,我们也是在读己,发现自己写作的诸多弊病。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莫泊桑拜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主要记叙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拜作家福楼拜为师的故事。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是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请教的经过,从中体会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循循善诱,教学有方,诲人不倦的人物形象;暗线是在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的一些要领,让学生懂得:观察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细心观会,发现其不同特点,并把它写下来。

一、所谓引入,不可“求全求满”

听过两节《莫泊桑拜师》的公开课,其中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引用了大量的讲解,介绍莫泊桑和福楼拜的生平资料、相关作品和社会影响。教师详细地介绍了《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看到光背景介绍就占了15分钟,不由自主地开始着急起来了,在心底迸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

但我不能喊出来,只好在听课本上写出以下句子:文本引用和拓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到简单、朴实和平实,而不是表面的花里胡哨和铺天盖地的资料堆积;好的语文课不应该“臃肿”,而应该“倡简”。所谓倡简,就是追求“务本”“求实”“有度”,就是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相比较,另一位教师在课堂中的取舍就比较好,且看他的设计:

1.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怎样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我们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有许多作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对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有过深深的困惑,莫泊桑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便去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向他求教,福楼拜给了他怎样的教益呢?

2.精品屋——课文精彩段落欣赏。

3.金手指——表达方法提示,有条理地说明道理。

4.益智园——创新与实践:福楼拜在教导莫泊桑注意仔细观察时,举例说“不同场景下的马车”是不一样的。我们同学见到过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现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写一段文字,让我们领略到你的细致观察力吗?试试看。

瞧,这样的课堂既是常态性课堂,也是创新性课堂。这样的课堂不拘囿于一时一地,而是把孩子们置于“大语文”的视域下,引领孩子们不仅欣赏别人如何写文章,也亲自实践自己如何写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二、所谓“运用”,不可一蹴而就

比如,在《莫泊桑拜师》的教学中,好多教师都免不了有这样的“举一反三”:

1.你一定对福樓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他所说的话。他的话说得很清楚明白,极有条理,而且言之有据,第一要学他说话的直白与简洁;第二要学他说话的条理性;第三要学他说话有理有据。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简洁、很有条理,有理有据地说一句话呢?

2.福楼拜的写作经验是,要写作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那么,你能不能以班里某位同学为模特,抓住人物的身材、面貌、衣着等特征进行观察,写出一篇描写人物的片断。

这样的训练,这样的拓展无可厚非,而且一旦落到实处,必将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洞开孩子们新的视域,将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和高度。关键是这样的“运用”、这样的“举一反三”,不能急,不能一蹴而就。

三、所谓“人文”,不可“喧宾夺主”

仍然从《莫泊桑拜师》中“一明一暗”的“暗线”说起,好多教师都特别强调,我们要学会用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写作方法去观察,去写作。教师强调这一点,其实就是注重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子。在教学中,是为了“人文”而丢了“语文”,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为了凸显人文味,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像莫泊桑观察一辆马车那样去观察教室里的一个同学,从而置原文而不顾,这种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说教的教学,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教学。

笔者认为,从以下问题出发,抓住语言文字进行细腻的触摸和反复体味,才是正途:

1.“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从三个“不”字,一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2.“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三个问句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不能调换,因为这些问句描写的范围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精到细。)

3.老师看到的马车和莫泊桑看到的马车一样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语文味从哪里来?从重点语句的层层锤打中来,从“藏着掖着”的语言的“险峰”中来,从沿径探源、披文入情中来。倘若抛开这些,一味地让学生急于像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去观察景物,那么学生对“怎样写出特点”的理解就是空洞的,就是急功近利的。所以让语文味与人文味合二为一,切不可让“人文味”喧宾夺主。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免以喧嚣热闹代替人文味;同时,避免以文字训练代替语文味。

解读《莫泊桑拜师》,的确有好多突破点和切入点,需要师生的慧眼和足够的耐心。精彩的阅读是读他,也是读己。就《莫泊桑拜师》而言,我们在读莫泊桑,也是在读福楼拜,在读精神的缩写;同时,我们也是在读己,发现自己写作的诸多弊病。卢梭曾经说:“教育即生长”,借用这句话,我想说的是“阅读即生长”,关键就在于,师生在这种“生长”中是不是“过犹不及”?新的课程视角下,如何有分寸地取舍,如何恰如其分地删减,如何打造平实、扎实和精彩的课堂,应该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