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视角的特色办学策略分析

2017-03-07王琴

中小学德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办学特色

王琴

摘 要 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呼唤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特色化发展应需而生。办特色学校首先要理清特色办学和办学特色二者的异同。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路径,以学校文化为底蕴,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服务于国家课程,又是其有益的补充。

关 键 词 特色办学;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国家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5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纵深化,呼唤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特色发展,创特色学校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大举措,《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由此,全国各地相继开始了特色办学的探索,笔者基于文化的视角,就特色办学的策略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特色办学的概念辨析

在进行特色办学这一主题的探讨之前,首先应将其与办学特色这一概念进行区分,以便于理清思考的逻辑前提。

办学特色中的办学,是指一个过程,既指从无到有,建立一所学校的过程,又指维持学校正常运行、发展所有行为的总和。何谓特色?顾明远先生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简单而言特色是指与众不同,不同凡响,不是平平常常,而是有自己本身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则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风彩、风格”。将特色二字拆开来理解,“‘特即独特之意,相对于多样性的角度而言;‘色指物品的质量,表達出色之意,是从质的方面来说的。合在一起便可解释为‘独特出色,具有优秀、独特及出众之意”[1]。办学特色即“一所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有个性的风貌和风格”[2]。办学特色具有稳定性、发展动态性、独特性和优质性,既可以体现为办学中的某个方面,如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或学校文化特色,也可以是整体特色。

特色办学是指立足本校实际,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深挖自身特色,从而有特色地办学,着眼点在办学实践上,是以办学的过程及如何让学校形成特色为主要追求目标。特色办学以实践探索和管理为导向,特色办学的学校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办学的最终指向是特色学校。

特色办学的重点在办学上,办学特色的重点在特色上,以特色的形成和表现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点为特色,办学特色以历史文化传承、办学理念创新和学校文化生成为导向。“特色办学一般是从整体着眼,以实践和管理为导向,关注办学特色的具体实践过程,一般体现为学校的整体运行过程,是全校的整体上的特色”[3]。

由上述可知,特色办学和办学特色属于一个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特色办学需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先于特色办学,特色是在坚持特色办学中形成的。一所学校只有坚持特色办学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办学特色是特色办学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办学是办学特色的最终指向和目标追求。

二、构建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

特色办学的终极价值是培养有个性的、具体鲜活的人。学校文化和特色课程则是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主要手段。如果说作为隐性课程的学校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显性的特色课程则是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因此,特色课程与学校文化之间应是相互观照、携手共进的关系。

(一)学校文化的传承以特色课程为载体

学校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功能,也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持续不断、有明确计划和促使人的社会化。学校是经过过滤后、净化了的社会,学校文化需要从人类文化中筛选、检索、加工之后,才得以形成和延续,这种功能就需要通过课程和教材来选择。同理,特色文化也是从学校文化中筛选有特色的优良的学校文化,它也需要特色课程来传承和保存。因此,从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来说,特色课程是学校文化实现培养有个性的具体的人的载体。

从学校文化的结构来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是为课程文化服务的,在共同的育人理想中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范式的课程文化才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核心层。课程文化的特色决定了学校中各行为主体的文化特色,从而最终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特色。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基于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文化决定了学校文化的主题。学校的课程文化往往也主导了一个学校的个性,亦即学校特色。尤其是在当前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学校有了更大的课程选择、组织、开发和实施权,也就意味着课程在学校个性建设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特色课程是学校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载体。

(二)特色课程建设以学校文化为灵魂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课程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造就了课程。从发生学来看,课程是作为文化的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产生的。可以说,文化作为课程的源泉,其形成无疑先于课程,是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课程的价值观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等都应决定于文化,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本校的独特的学校文化出发”[4],立足于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是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和灵魂。特色课程的开发只有研究学校文化,把特色、课程、文化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办出特色。开发的课程也只有依托学校传统(学校文化),才是有根的,才能发展壮大。“学校的传统来自于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特色,从而特色也必然成为学校文化的标志”[5],所以,成功的学校特色课程应该是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是否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其实施必须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与学校的具体环境相协调,建立学校个性化课程体系,而非外在课程与本校文化的随意嫁接,惟其如此,学校课程的实施才具有精神引领,才不会偏离特色课程的初衷。

为了更好地引领特色课程建设,学校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等特有的文化积淀、底蕴和资源,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提炼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也应立足于办学理念、地域文化、学生发展需求等培育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内化成课程,以特色课程建设为载体彰显其强大的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参与特色课程实践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共享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

三、实施特色课程,凸显学校个性

特色学校的创建应该是多方面、多路径的,可以是科研方面的特色,也可以是管理方面的特色,但特色课程的建设应该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核心意涵。

(一)特色办学以特色课程的创建为路径

特色办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学校要依据特色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从学生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多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6]。课程设置尽可能凸显个性化、多元化、选择性和综合性,课程目标具有差异性,独特的课程目标服务于、来源于特色办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地方需求和学校需求制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三级课程目标,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制定的课程目标既能满足学校的学生发展需要又促进地区和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具有独特性,“独特的课程内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载体”[7],课程内容可从学生兴趣、特長、生活中提取,也可从教师经历、才艺和爱好中进行挖掘,也可从蕴涵课程资源的学校文化中进行发掘。在特色课程的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特色课程评价是在常规的课程评价基础上规划设计一些独特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角,基于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深化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从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特色课程体系有着差异化的课程目标、独特的多样的课程内容、体验性的课程实施和个性化的课程评价,这足以支撑着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有高质量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建设好了,学校的特色就形成了,特色学校的目标实现也就不远了。

(二)特色课程建设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特色办学

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连。首先,基于校本的特色课程开发较好地培养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进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特色课程实施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教师自行解决,从而提升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特色课程的开发也是一个需要多方支持,多方面人士参加、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可以说特色课程建设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而教师又是学校教育教学、建设特色学校的关键力量。教师在学校承担着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特色的创造者。特色课程的目标确定、组织、实施与评价各个阶段的建设都离不开特色教师,可以说教师是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实现特色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了,专业思想改变了,专业知识增强了,特色课程需要的特色教师也基本形成了,那么特色办学的成功也不远了。

四、深挖特色文化,提升学校特色

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内部成员长期积淀下来的、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8]学校文化具有自身独立的风格和特征,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构成了学校的个性所在、特色所在。可以说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内在实质。因此,“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魂,引领学校走向特色的最高境界。”[9]

(一)特色办学应扎根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其内在关系有三:一是学校特色发展受学校优秀传统经验和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历史积淀的结晶,特色学校的建设要尊重学校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和创新。“特色学校的立足点在于独特性,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办学思想和管理方式,但是创新不等于对过去经验的全盘否定,而应该在尊重传统,吸收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活动。”[10]二是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促进学校文化创新和完善,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三是学校文化创新的深入和完善不断促进学校自主的有内涵的、整体的多样化的、持续的有特色的发展。

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传承,特色的突出特点是创新,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既珍视办学优秀传统的传承,又重视办学先进思想的吸纳,更重视打造学校的经验文化,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文化的竞争力。不同的办学传统与历史,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能提供不同的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二)挖掘特色文化,为特色办学提供生长点

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特色,特色的核心在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而学校文化也孕育着独特的教育观念,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特色办学就是在文化上挖掘自身的特色,学校文化是一种隐形的巨大力量,处处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师生和管理人员。“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11]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积极合作的学校文化对特色学校的建设产生强烈的正向迁移的影响,学校文化能够促进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认同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校主体成员在以建设特色学校为目标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色,是别的学校无法模仿和复制的,也终将成为特色学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特色学校建设以学校文化变革为关键

学校改革包括两个方面,即科技改革和学校文化改革。“科技改革着重于维持学校运作及达到学校目标的手段的改革,如管理科技、教学科技、学校科技等理论与技术的改革。这种外显的改革被称为第一级改革,容易成功也容易分析;隐藏的改革则涉及学校文化,更难做到也更难分析,被称作第二次改革,由于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提升、学术成就提高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学校文化就真正成为了学校变革的‘发动机”。[12]特色学校的创建要避免表面化、为特色而特色、盲目跟风等问题,只有将学校的特色内化到学校文化之中才能实现,从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五、国家课程校本化,深化学校特色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构成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由于各自的使命有所侧重,各自的目标追求有所不同,构成了一个拥有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统一体。其中国家课程侧重于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地方课程侧重于地方的人才需求,特色课程是侧重适应学校个性化的目标追求、师生的生命发展。这三个适应,是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动力点。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尤其是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学校课程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前提。

(一)在适应国家课程中彰显个性

虽然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无法满足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现今社会,但国家课程仍然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国家课程的统一可以确保学生各项能力得到较全面和均衡的发展,防止学生片面发展。在另一方面,虽然特色课程发展有相当多的优点,似乎更适合这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但极端的特色课程发展模式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两种课程发展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需要,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这两种课程模式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关系,学校的特色发展要主动应对社会发展挑战,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在适应中彰显特色,不能有悖社会要求的特色发展。在课程开发方式上,特色课程的开发可以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开发,也可以是开发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再开发,是在具体学校的实践场景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由校长和教师自主地调整国家和地方课程,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创造性实施的过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再开发可以满足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师专业能力。”[13]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基础上进行再开发,能够很好地调解国家课程与特色课程之间的矛盾,平衡二者的关系,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石鸥教授也认为,特色课程开发的策略,应大力创新特色课程结构,实行学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方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结合的方式等,[14]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特色课程克服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我国长期遵循着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过于重视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个性和地方性,与地方教育需求、与学校办学条件相脱节,已经不能照顾地区间的差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而特色课程能够弥补这一缺失,特色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以地域、社区与学校资源为依托,经过比较长期的课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课程、课程实施或课程方案”[15],它是“在学校文化引领下,融合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特色教育的课程。说它融合于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是指特色课程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形成国家、地方、学校相结合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16]。

因此,我们可以说特色办学若走向个性化、优质化和现代化,应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校文化为基础,以学生个性需求为旨归,唯有如此,才能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8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3]曾彩华.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研究[D].长江大学,2012:7-8,19.

[4][16]江东.普通高中特色课程新思路[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19.

[5]赵中建.杨全印.学校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74.

[6]李静.学校特色建设思考与实践——基于‘五健康特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8.

[7]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8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8]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0.

[9] [11][12]龔春燕,胡方,等.创特色学校,育创新人才[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10]龚春燕.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5.

[13]吴苏腾.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以重庆市A小学为例[D].西南大学,2014;49.

[14][15]石鸥.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1-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办学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教育部启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