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昭阳区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3-06冯瑞
冯瑞
摘要 介绍了昭通市昭阳区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云南昭通;昭阳区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084-01
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有耕地面积7.73万hm2(其中67%属山区,33%属坝区),海拔为1 850~1 950 m,年平均气温11.7 ℃,年均降雨量740 mm,日照时数1 902.2 h,具有高温少雨、蒸发量大、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是葡萄种植的适宜区。现将该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总结如下。
1 昭通市昭阳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昭阳区葡萄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葡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的进步,使得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昭阳区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永丰镇、凤凰社区、龙山寨社区,是昭阳区最早种植葡萄的乡镇。昭阳区种植葡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具有20多年历史,全区葡萄种植规模400 hm2,主要分布在凤凰、龙泉、永丰、苏家院、旧圃等乡(镇)、办事处,2016年产量达8 500 t,产值达8 500万元。还可发展933.33 hm2,面积可达到1 333.33 hm2。
1.2 发展优势
1.2.1 自然环境条件适宜。昭阳区属温带气候类型,具有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同时,该区工业不发达,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葡萄的理想区域。
1.2.2 水土条件良好。昭阳区坝区土壤类型为黑油沙土、红沙土、灰沙土及沙泥土,土质疏松,灌溉条件较好,对葡萄的生长有利。
1.2.3 品质好。昭阳区坚持走无公害、生态农业之路,在葡萄生产中大量施用农家肥,且精耕细作,生产出来的葡萄天然,风味浓、口感好、果实糖分含量高、品质优、外观好、果粒大、果穗形状规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2.4 成熟优势。昭阳区葡萄种植在5月上旬开花,8月中旬成熟,同品种成熟期比其他葡萄种植区晚30 d以上;与省内其他种植区域相比,成熟期晚,风味独特,且刚好在“两节”期间上市,价格高,经济效益好[1]。
2 存在的问题
2.1 葡萄种植面积小,未形成规模
目前,昭阳区葡萄种植面积400 hm2,种植面积小,不成规模。这可能是由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葡萄种植前期投入高,一次性投入达22.5万~30.0万元/hm2,农民无力承担;二是缺乏中介组织,销售网络不健全,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低。
2.2 品种单一
从目前种植情况看,昭阳区葡萄品种主要有巨峰、无核鸡心、红提、嘎拉,品种相对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葡萄生产季节性供应大于市场需求。亟需补充一定比例的早、中熟大粒耐贮运或具有香味等特色葡萄品种[2]。
2.3 设施栽培滞后
昭阳区葡萄种植缺乏统一的栽培技术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经营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较差,如避雨栽培、果园滴灌、果园配套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葡萄生产过程中对肥水的需求量较大,肥料需要浸泡之后才能浇灌,葡萄在缺水期不能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不仅会影响到葡萄的产量,也会影响到葡萄的质量。
2.4 种植技术落后
昭阳区葡萄多沿袭传统露地栽培模式,建园标准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产期调控技术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当等问题突出,影响当地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5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昭阳区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多且规模小,实力弱,市场信息不通,缺乏经营理念及营销能力,对农民的组织化和产业带动性不强[3-4]。
3 发展对策
3.1 调整品种结构
因地制宜,根据昭阳区气候资源情况,引进葡萄优良品种及砧木,培育品质优、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同时进行示范推广,提高葡萄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高产示范区,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2 扩大种植面积
放眼于昭阳区葡萄种植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变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为经济优势,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农民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建立葡萄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把葡萄产业列入特色产业或重点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在开发项目上给予倾斜和扶持,支持和引导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
3.3 发展葡萄设施栽培
设施栽培是当今葡萄栽培的一种综合技术应用的模式,又是促进栽培区域化的手段。大力推广避雨栽培、温室栽培、喷滴灌配套设施,推广疏花疏果控产提质、果实套袋增色、早春破眠促早、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切实增强葡萄种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5]。
3.4 加强种植技术培训
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聘请有关专家上门对种植户进行了实地业务培训,组织种植户参加葡萄种植专业学习,以提升种植户对葡萄种植的系统认识。在培训栽培技术的同时,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及品牌销售效益等全方位知识的学习,统一种植标准,建立生产档案,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葡萄种植质量,为葡萄规模化种植打基础[6]。
3.5 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各种形式吸引企业、个体、合作组织市场建设,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葡萄营销公司,逐渐形成以企业、集体、个体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4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王孝娣,王宝亮,等.中国设施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9):61-65.
[2] 王海波,王宝亮,王孝娣,等.我國葡萄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树,2010(6):69-71.
[3] 王海波,王孝娣,王宝亮,等.中国北方设施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1):21-24.
[4] 蔺子荣.我国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14(9):5.
[5] 芮东明,刘照亭,刘伟忠,等.镇江市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11):166-167.
[6] 刘杰,霍英,陈振天,等.吉林市山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果树,2003(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