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考
2017-03-06徐原慧
徐原慧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正确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学生一生受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环节,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教育当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
一、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学生的很多生活习惯是在幼儿园当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他们安排的活动是井然有序的。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幼儿阶段学生的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例如,不少学生存在不讲卫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组织唱洗手歌、讲卫生游戏活动等,使学生明确不讲卫生的害处,从而使学生养成勤洗手、爱清洁的生活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监督,从而让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入人心。对于在幼儿园当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奖励和赞赏,让他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幼儿阶段的很多学生在时间安排上非常杂乱无章,做事情也缺乏规划。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学生制订做事计划,分清楚事情的主次以及完成事情的先后顺序,让学生从小养成做事有规划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要依靠幼儿教育,还需借助家庭力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当中的表现,和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系统化和全面性的特点,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现阶段的学习要求系统化地安排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学习基础。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制订指导计划和教学策略,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能够意识和分辨出哪种学习习惯是正确有益的。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不能够三心二意;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听讲,在学习当中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在课上积极思考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要督促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课下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制订学习规划,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有序性。
三、幼儿良好社交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幼儿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但是这并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在教育当中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鼓励学生加强与人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幼儿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习惯,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成功成才。在这一时期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幼儿园社交以及家庭社交,可以为学生良好社交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幼儿教师指导学生和同学以及家人良好相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模拟社交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完成该角色应有的社交行为。这样的训练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社交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四、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具有纯洁美好的心灵,但是在错综复杂的成人世界中他们的心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行为观念。因此,在幼儿教育当中,教师要担起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当中仍然保持一片心灵的净土,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例如,教师要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充分理解和践行中国以孝为先的观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不能过度吵闹,同时也要维持好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做一个遵德守法的好公民;教师要引导学生牢记宽容待人,热心助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他人。对于基本的道德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并且在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当中遵守,让良好的社会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益匪浅。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为学生的終身发展保驾护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在幼儿教育当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给予学生正确的行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交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学生能够从小明辨是非,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直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