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3-06徐永胜
徐永胜
数学教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而是由理论知识、课堂问题、数学语言以及解题方法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动态复合体,其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增强学生数学知识认知,而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拓思维,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凸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教学目标偏差、学生问题意识薄弱、思维发散能力不足以及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等,其中尤以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较为明显。当前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需在课堂教學过程中重视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自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提高其学习效果。本文笔者集中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现阐述如下。
一、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增强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讲究学生脑、眼、口、手并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还需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自主研究和探索,培养其创新意识,增强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知识讲解后,提出问题:“通过三角形性质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校园中红旗杆的高度吗?”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制订问题解决方案。最终经小组间讨论和总结,可得出三项具有代表性的解题方案:①分别利用卷尺测出人实际身高、人在阳光下的影子长度以及红旗杆影子长度等,利用课堂所学的三角形性质,得出旗杆高度。②利用标杆构造相似三角形,测量各项距离,得出红旗杆高度。③利用镜子反射原理构造相似三角形,测量各项距离,得出红旗杆高度。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需先对其猜想和解决方法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对三种不同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最佳解决方案,此举不仅可有效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而且还可培养其问题意识,增强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二、采用螺旋递进式问题教学,开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螺旋递进式问题教学模式,具体是指以问题解决发展状态为基础,由问题导入知识,并由所学知识产生新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以及产生新发现而重新返回思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创设特殊性的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全面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自身问题意识及探索精神。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后,可提出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腰长分别为14cm、12cm,求该三角形周长。待学生回答出周长为40cm或38cm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并由其他学生回答,如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3cm和6cm,求周长。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可分为两种:①若腰长为3cm,周长为6+3×2=12cm;②若腰长为6cm,周长为3+6×2=15cm。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是否均可成立?此时会有学生解答:①不成立,因为依据三角形性质,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故腰长不是3cm。之后教师可给予其肯定和表扬,并再次提出问题:若设等腰三角形腰长为x,那么底边长y最大和最小分别不能超出或低于多少?引导学生针对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逐层深入,开发和拓展学生思维。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环境下,新课改强调初中数学教学需以提出和发现问题为课堂切入点,不直接给学生提供问题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启迪和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身看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蚂蚁怎样走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开始时提出问题:一只肚子饥饿的蚂蚁位于一个圆柱形盒子底部某一点,该圆柱形盒子高为12cm,底面半径为3cm,而在圆柱形盒子侧面顶端部位有蛋糕渣,问蚂蚁应该怎样走能够在最短距离内吃到食物?然后让班级内学生组成各个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最短路线,之后让每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以明确和分享最佳解决方案,此种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其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总之,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学习兴致不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建设。笔者建议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为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螺旋递进式问题教学或探究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