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老师

2017-03-06常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于永正张老师写字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是位姓梅的老师,他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备课,还是板书,都是那么有板有眼、工工整整。一时间他成了我们班同学的偶像。下课后,我们便在黑板上模仿他的笔迹,不少同学也都因仿得像而得意地向其他同学炫耀。有时,我们几个调皮的男生还偷来他的备课本,然后用一张很薄的纸蒙在上面,用钢笔“描红”。一次被他发现了,他也没有批评我们,而是给我们讲了与书法有关的知识。说实话,当时对所谓的什么“书法”真是一窍不通,不过那堂课我却记得清清楚楚,犹在昨日。

梅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书法的历史,接着又用不同的字體在黑板上给我们范写。黑板上的字忽而蚕头雁尾,忽而笔走龙蛇,忽而堂堂正正,忽而遒劲潇洒……全班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从那以后,我们班便兴起了“书法热”,如果能得到梅老师的表扬,便觉得是至高荣誉。

有一日,我们正在做练习册,不知何时梅老师早已站到我的身后。忽然听到梅老师讲道:“常猛写的字可真漂亮!”说完,他便拿着我的练习册让其他同学“参观”。从其他同学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赞许。

其他同学“参观”后,梅老师把练习册放到我的书桌上,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常猛,好好练,长大后肯定能做书法家。”

如果说,现在我的字还勉强可以的话,我想与当年梅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与鼓励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我仍不是个书法家,但作为教师的我一定会谨记吾师的教诲——“好好练,长大后肯定能做书法家。”现在,我也经常把这句话说给我的学生听。

孔圣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进入教师队伍后,在我的人生之中又多了一位重要的老师——张兴华。

毕业第一年,与我一同分到王岗集小学的有四位老师。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每当在办公室讨论语文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插上几句。时间一长,他们有了什么问题反倒先来询问我这个“门外汉”。

一次,同校的一位老师要找张兴华老师指导备课,她非要叫上我不可。在“盛情难却”之下我也只好随她一同前往。

听完她的课后,张老师先让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反正我是个“牛犊”外加“门外汉”,所以便直言不讳地谈了我的看法。可谁又能想到,我的观点恰恰与张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事后,张老师说我的悟性不错,也很有灵性。我听后,心里真是个美啊!这是我工作后听到的第一句褒奖。

工作第二年,我与张老师的接触越来越多了。一次为了参加镇里的优质课评选,我特地找到张老师帮我指导备课。当时他要忙于学校的事务,便先让我看看教本、教参,自己想路子。可是一下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思路。他在忙完学校的工作后,忽然想起我还在等他,可是天色已晚,便邀我去了他家。

那晚我们忙到凌晨。可是,那次我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对我表示失望,而是鼓励我,让我时刻准备着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我一直这样失败着,但我也一直在他的教诲下准备着!等待着成功对我这个至今还只是个“牛犊”的垂青。

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我赞叹他的业务水平之高,更赞叹他的为人之诚。

他为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儿子,他说他愧对他的儿子;

他为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他说他愧对他的妻子;

…………

张老师不仅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

要说我的授业恩师,还有一人不得不说,那就是享誉全国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

在全国小语界里,“于永正”三个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大家只知道他在课堂上的潇洒自如、诙谐幽默、睿智豁达,只知道的是他对学生真挚的、浓浓的爱。其实于老师还有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2007年的中秋节,我去看望他。于老师看到我,连忙与我握手。我们作了简短的寒暄后,他便开始整理自己出差时带的行李箱。我忽然发现于老师手里拿了一本书放在茶几上,便问道:“您出差这么忙还看书啊?”

“书,是我出差时须臾间不可缺少的伙伴。”于老师笑着回答。

用餐的时候,于老师不小心掉了一根土豆丝,他又忙夹起来放进嘴里。

他的儿媳帮他盛了一碗饭,在他接过碗的时候,他连声说道:“谢谢你!谢谢你!”

……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这些小事不也能折射出于永正先生的人格魅力吗?在工作上——他很爱学习,哪怕是在出差时;在生活上——他不铺张浪费,哪怕是一根小小的土豆丝;在礼仪上——他很尊重他人,哪怕是他的晚辈……

这样一位享誉全国的大师,做着这样一件件小事,不由得我们不去佩服他,不由得我们不去尊敬他,不由得我们不去爱他!

有一次,我要上研讨课,便去找于先生给我指点指点,但因他到外地讲学而没能见着他。当时师母也不在家,我便给他留了一张字条。晚上,我就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那时他刚回到家里。在电话里,他还表扬了我字写得非常漂亮,还嘱咐我一定要好好练字。

今年中秋节,我和于老师聊天。我说,开学这段时间不知道是怎么了,感觉自己不会上语文课了,不知道要教些什么,怎么教了,一直感到很苦恼、很纠结,就像是我一个人在大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

于老师听完后说:“课有两种,一种是上给人家看的,另一种是常态课。但不管怎么样,这两种课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定要读好。朗读、写字、作文,现在小学生就应该做这些。”

忽然,于老师说道:“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说完,他笑了笑。

“王树堂老师,以前在民主路小学,他是江苏省模范教师。他在世的时候,每逢年节,我都会带着学生去看望他。他就经常对我感慨。”于老师模仿王老师的语气,小声地感慨道:“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说完,他又笑了笑。

不知道是怎么了,听师父这样说,我的心微微一颤,眼睛顿时热了起来。

说到这儿,他又谈起韩国校长的事。他说:“在韩国,做校长有个年龄限制,得到53岁以后才能做校长。要有一定的人生积淀,才会懂什么是教育,这是需要用一辈子去做的。”

于老师的这段话,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说到写字时,于老师说:“字一定要好好练,不光学生练,你也得练。苏教版的习字册你们都有吧?”

“有。”

“一定要严格按照习字册描红、仿影、临帖。必须要练寫楷书。把课后要求书写的字,投影出来,把字放大,让学生照着写。找出最难写、最易被忽视的,有共同点的几个字,让学生观察得细致些,重点指导这几个字,其余的就可以描红,仿影。一定要用好习字册!不光要练习字册上的字,每个人还得要有一本自己的练字本。一定要天天练写,坚持练写。”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写字课,我说得多了,学生练得少了。”我说。

“写字也不要分析,要多练。要讲就讲难点,讲注意哪一点。”

“嗯!”我看着于老师,点了点头。

“你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抓学生写字,要坚持不懈地抓,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写一手规范的字。你想想看,考试的时候,你们班的学生如果都能把字写得既规范又漂亮,在这一点上成功了,那你就真的成功了。”

一提起作文,想必不少老师都会不禁皱起眉头,特别是三年级作文起步这个阶段。学生们一写就是三四行,五六行,多的甚至十几行。可修改后能去掉一半,有的被去掉一半还多。各种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错别字、用词不当、土话太多、语句不通顺、标点不正确,等等。

前不久,我们上了一节习作课,上面的情况大都出现了。现在一想起我所圈画的那个大大的删除号,我就不禁惭愧起来。

记得于老师在他的《教海漫记》中说过,对于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少改多就。这不是老师偷懒,而是尊重学生书写表达的一种体现;也是要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才是真为学生们着想啊。

“对于习作,就像练字一样,应先描红,再仿影,再临写,最后脱帖写。”我说。

“对对对。一定要范文引路,模仿入手。《山坡上》这篇例文,就运用了对比与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小草高矮的对比,花颜色的对比;接着是蚂蚱与蝴蝶的对比,蚂蚱胆小,蝴蝶胆大。虽然只有一段话,但是写得很丰富,就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写景。就像我们在写树的时候,不要忘记写草;你写山,不要忘了写水;你写静物,不要忘记写动物;以后还可以再提高要求,你写看到的,不要忘了写听到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多维的。”

“听您这么一说,我的思维就清晰多了。”

“好好研究你的作文。叫学生天天练、天天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天写一句话也行,写一段话更好。”

说着,他指着窗外的一种植物(我忘记问叫什么名儿了),说:“问一下大人这是什么植物,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花是什么形状的。”

然后,他又指着茶几上的那盆一叶蓝说:“这是什么?这是一叶蓝。一叶蓝就是一片叶子,是吧?都可以写一写。”

真是处处留心皆作文啊!

于老师这是在用他五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智慧,用他七十余年的人生感悟与积淀告诉我们:识字、写字是语文,读书是语文,表达是语文。老师讲了半天,字不会读,不会写,课文不会读,那这就不是语文。

语文课教的是什么?教的不是课文,教的是认字、写字、积累词语、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中理解词语,培养表达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锻炼的是学生的能力。不是教课文的内容,而是用课文教语文。

最后,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语文是要靠一辈子去感悟的。”

师父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他的徒弟,我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传承,去发扬光大。我也定将会竭尽全力去践行恩师的教诲!

于老师——我的授业恩师!我的人生之师!

2015年10月,我有幸成为著名特级教师张敬义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铜山区走出了许多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老师为铜山小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张老师也是于永正先生的徒弟,若论资排辈,我得叫他一声大师兄。于老师也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敬义为铜山小语教学的发展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敬义很能写,他在徐州乃至江苏省都是很有名气的语文理论家。你以后要多多向他请教,向他学习。”

确实如于先生所言,我经常会在报刊上看到张老师的文章。他总能于平常事中发现其所蕴含着的真谛。

有一次他来我们学校讲学,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改写的一首诗:咬定读写不放松,立根原在思维中。语文实践不间断,培养习惯益终身。我想,这也许就是语文教育的真谛吧。

现在,张老师时常会被请到外地上课、讲学。他现在不仅仅是语文理论家,更是语文实践家。我也有理由相信,在工作室学习期间,我们一定会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我也一定不会辜负在工作室学习的美好时光。

我的老师,感谢你们把我领进了门。请你们相信我,相信您的学生一定会秉承你们的人格魅力,走好我以后的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于永正张老师写字
学写字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写字
写字大课堂
我会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