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儿童带得走的能力

2017-03-06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表达力思维力儿童

记者:张老师好!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儿童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给他们哪些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张敬义: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林崇德先生在《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中把学科能力概括为三点:一是学生掌握某个学科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的听、说、读、写。二是学生学习某种学科活动中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智力和能力的成分。三是学习某个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我把林先生的话归纳为“三个关注”:关注学科的“特殊能力”,比如语文学科就要关注听、说、读、写的能力;关注形成“特殊能力”的智力背景——思维力;关注形成“特殊能力”的助力系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基于对儿童学习母语规律的认识,我个人认为,给儿童带得走的语文能力是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是儿童的生长力、活力和能量,在小学阶段要强力培育,因为这“三力”是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记者:您能具体谈谈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吗?

张敬义:好。所谓“阅读力”和“表达力”,是指儿童通过科学的读或听、写或说而形成的读得懂和写得明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读与听的过程,是以理解他人思想为核心的思维过程。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到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探究,其间要经过一系列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写与说的过程,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核心的思维过程。从对生活的感知到形成自己的认识,再到以语言的形式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其间也要经过一系列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阅读力和表达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提升这两种能力,对儿童而言,语文学习会走得更快,整个人生会走得更远。具备了这两种能力,能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生活。

所谓“思维力”,是指儿童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思索、思考的能力,即对语言的思维能力。朗格认为:“语言能力与个体思维认知的发展息息相关。”思维力强的人接触语言文字就能心领神会,透过书本会面向整個社会、自然和人生,会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它、理解它、体味它、评价它、表达它。一个人如果有了过人的语言思维力,他就具备了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具备了言语智慧,这种能力就会时时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因为这种能力会逐渐内化成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记者:人们常说: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这“三力”确实是在为孩子的一生奠基。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学生培养这“三力”呢?

张敬义:基于对学科能力的认识,我想把郑板桥的《竹石》改造一下,来回答你的问题。

咬定读写不放松,

立根原在思维中。

语文实践不间断,

培养习惯益终身。

这首小诗有四个关键词:读写、思维、实践、习惯,具体指向的是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即阅读力、表达力、思维力、语文实践和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而言,“三力”是学习语文的特殊能力,是培养的靶心;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学习能力生成的过程;学习习惯是人的基本素质,是培养意志力与进取心的基石,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保证。

记者:对小学生而言,首先要培养儿童的阅读力。您能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力吗?

张敬义:阅读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码的能力,认识字词和理解语句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认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借助相应的背景知识,比如说百科知识和生活经验,获取文本内容意义和表达秘妙的能力,包括感悟能力、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等。三是形成阅读力的助力系统——阅读策略和方法。

这里我侧重讲阅读策略和方法——“顺藤抱瓜”。梁衡先生在《匠人与大师》中写道:“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文章的思路相当于“藤”,课文重点句段,特别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最富有张力的词,便是“藤”上结出的“瓜”。落实到阅读教学,就是用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去启发学生的阅读智慧。

第一,思问题,解开文章结构的密码。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言云:“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知道天下之脉络。同样的道理,读书也应知道文章之脉络。比如,童话故事《云雀的心愿》的结构密码隐藏在文中的三句话中——“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他们飞呀飞,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他们飞呀飞……停在一棵大树上休息。”这篇课文以“他们飞呀飞”为线索,按照“沙漠的上空、大河的上空、森林”空间位置的转换顺序组织成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写作时作者的思维是有一条路的,表达出来形成文章的脉络;在阅读时读者要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识透文章的真谛,为写作的有序表达奠定基础。

第二,品语言,探寻言语表达的奥秘。“顺藤抱瓜”实际上是贴近语境品味词句。课文具有隐秘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有声、有色、有味、有情的关键词句。比如,古诗《江雪》,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雪白、明洁、空疏、静寂的江雪图景。就全诗而言,仅20个字,每句诗的开头与结尾的字均为诗眼。如果引导学生将每句诗开头的一个字和结尾的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千万孤独”“绝灭翁雪”。是呀!“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究竟为什么要雪中垂钓?江无声,雪无语,人无言。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景,细细玩味总含情”。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用心感受、品味,让学生与“文意”心合神契,与“文法”潜脉暗通。

第三,诵精华,丰盈语言,细腻心思。汉语言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教材中许多课文景美、境远、情深,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在诵读时,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郭沫若先生说:“节奏是力与时间的组合。”力是轻重,时间是缓急。学生由于生活和体验的不足,在节奏上是需要教师點拨的。比如,教学童诗《我家住在大海边》,首先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诗歌中一句两顿的节奏让诗歌充满律动感。其次要读出美感和童趣。教学时可以巧用衬词,创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天蓝蓝,海蓝蓝,(啊,好美!)我家住在大海边。(好羡慕啊!)海边有个月亮湾,(真的?)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什么?)船上有位老爷爷,(他在干什么?)他的故事说不完。(说不完……)”这样教学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既可以丰富诗境,又能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美。积累是语言学习之根。积累什么?雪莱说:“凡是足以加强和净化感情、扩大想象,以及使感觉更为活泼的,都是有用的。”语文学习好比“种韭菜”,只要能在儿童的心田里埋下富有生命力的“韭菜根”,便不愁收获一茬接一茬茁壮而又营养丰富的“韭菜苗”。阅读课时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学生的心思就会细腻起来,学生积累的语言就会丰盈起来。

第四,扣文本,编织情感与思维的花环。阅读教学要善于根据文章不同的体裁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实质性地使用语言。比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先让学生读书批注,然后谈读书感受。有的说:“第二自然段写得很美,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茂密的森林比喻成大自然的长发,把轻风比作大自然的轻声细语。整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温柔。”有的说:“读了‘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一句,我好像看到了春风吹鼓了花苞,吹绿了小草,吹皱了小河……”还有的说:“读了这一段我联想到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看到学生思维这样活跃,我接着说:“这段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大自然母亲的美丽。其实大自然不仅是大地、森林、太阳、轻风的美丽,月亮、河流、山峰等也很美,你有什么话要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弯弯的月亮是她柳叶似的秀眉……”“奔腾不息的河流是她流淌的血液……”“高大的山峰是她宽大的臂膀……”谁拥有了语言和想象力,谁就拥有了智慧。

记者:“顺藤抱瓜”确实是阅读的好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表达力呢?

张敬义:作文表达力至少

包括三部分:一是素材力,学生产生作文内容的能力,如观察和阅读、联想和想象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作文的内容。二是表达作文内容的能力,具体是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三是修改力,学生对作文进行增删润色的能力。

这里我侧重讲素材力的培养——写作关联积累。对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素材力十分重要。小学生作文,难就难在没有内容可写。

何谓“关联”?就是建立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题、话题的分析,唤醒学生的库存信息,调用儿童的阅读和生活积累,即头脑中的情景、事件、经历、思想、信息以及记忆的语词等。英国诗人雪莱说得好:“人是个工具,一连串外来的和内在的印象掠过它,有如一阵阵不断变化的风,掠过埃奥利亚的竖琴,吹动琴弦,奏出不断变化的曲调。”埃奥利亚是希腊神话中的风神,他能用他的竖琴模拟世界上一切声音。

第一,学会关联阅读积累。好的写作源于高端的阅读积累与阅读借鉴。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凡是作文好的人,无一不是读书人。正如孔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联阅读积累,写作思路就活了,语言资源也充沛了。比如,教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作文时,就可以借助阅读课学到的方法加以指导。“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我和祖父的园子》里的这段描写有声、有色、有形,作者调用自己的感官绘声、绘色、绘形地描绘自家的园子。学生读后心领神会,写起景物来自然会调用自己的感官来写,变得“得心应手”。

第二,学会关联生活积累。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故事是儿童作文的主旋律。精彩的故事内容源于对生活的个性观察与思考。比如,我执教作文指导课《实事实说》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做‘一字开花的游戏吗?现在老师提供几个字,请同学们组词。第一个字是‘喜字。”学生回答:“皆大欢喜、喜气洋洋、喜出望外、双喜临门、喜从天降……”“第二个字是‘怒字。”“怒发冲冠、怒气冲天、满腔怒火……”“第三个字是‘哀字。”“哀鸿遍野、哀乐相生、哀兵必胜……”“第四个字是‘乐字。”“乐而忘返、乐在其中、助人为乐、可口可乐……”接着我动情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此外,分别、怀念、委屈、后悔、忧愁……也无处不在。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想说的事给大家说说,好吗?要说真话,说心里话,做到‘实事实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教学中采取以“辞”激“情”的方法创设“情感场”,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智慧。

记者:小学生的思维力又该如何培养呢?

张敬义: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有人形象地把思维比作阅读与表达心灵的桥梁。还有人说,文章的语言,是作者的内语言(思想)向外语言(文字)转化的结果。乌申斯基说:“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阅读力和表达力的训练是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思维操练,是语文学科实现学生思维力转换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思维力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从简单到复杂。思维力的培养要注意从简单思维操练向复杂思维操练过渡。比如,同样是获取文本信息的训练,低年级主要是寻找答案,用的是眼睛,培养的是细心,中高年级主要是发现隐藏的东西,既用眼又用腦,培养的是细心基础上的敏锐。

第二,从具体到抽象。思维力的培养要注意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比如寓言教学,寓言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故事,一部分是哲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故事部分重情趣,哲理部分重理趣,情为经,理为纬,要情趣理趣并重教寓言。

第三,从直觉到知觉。思维力的培养要注意从直觉思维为主要形式向知觉思维形式过渡。儿童思维在初期只是直觉的,对事情的了解不经过考虑,存在想当然的心态,经过知觉思维训练,才会对事物认识深刻。我们知道,小学生作文离不开观察,但是,如果只强调对事物的观察,满足于对现象的记录,而没有从心灵深处对这些材料进行思维和内化,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没有感染力的。因此,观察训练除了教给观察的方法,写好观察笔记,更重要的是安排观察讲评,这样有利于思维力的培养。

记者:林崇德先生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那么,在语文实践中如何落实?

张敬义: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我有两句口头禅:“阅读想着表达,写作关联积累,思维生成智慧。”“多读多写多思考,融会贯通自成才。”语文教学要牢固确立以下教学思想:阅读力是读出来的,表达力是写出来的,思维力是在语文实践中锻造出来的。语文教学要导之以行,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早在300多年前,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就能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其实,我并不是什么找到捷径的人,而是我很早就爱看课外书,小说、故事、科学文艺,什么都读。这样,肚子里的‘墨水多了,写作文自然成了小事一桩。”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旨在“营根固本”,增加文化积累,为写作奠基。

记者: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培养?

张敬义:“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何瑞红先生的博客里收录了一篇文章《好孩子九九八十一个好习惯》,其中的“九个学习好习惯”是提前预习、专心听讲、爱提问题、及时改题、查寻资料、不磨蹭、仔细审题、勤于动笔、认真书写,“九个阅读好习惯”是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手不释卷、专心致志、做摘抄画重点、读写思相结合、爱护书籍、善于使用工具书、姿势正确、善于交流心得。这两个“九”是要着力培养的。道理非常简单,“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细抓起,从严抓起,练就“童子功”,使其受益终身。

记者:我最后想提的问题

是:您的工作室和培育站的学员总共44人,是一个大家庭,平时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张敬义:这44位学员均为一线的教师,平时工作繁忙。为了确保工作与学习两不误,我们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与江苏师大联盟开展了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工作。重大活动确保每月一次,每次活动确立一个主题。比如,2016年11月份的培训活动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实践语用课堂”。每次活动结束后均撰写40页左右的“活动简报”,包含活动简讯、教与评、专题讲座

等内容,发给学员进一步研讨,以培养他们的专业精神及学

习力。

记者: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及学习力,才有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谢谢张老师!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表达力思维力儿童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也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