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尝试,开启儿童微作文之门

2017-03-06耿广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报谜语古文

耿广东

一、微时代·微思考

微时代的传播媒介是微博、微信,传播的内容一般短小精练,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速度很快。百余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开启“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微博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继而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微变革”。

“微写作文体”包括“微小

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当今,短小精练的作品备受推崇,“微写作”作为时代的产物,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 2014年起,北京高考已经将类似“微写作”方式的题型编入试卷。这种新颖的写作方式,特点是文字较少,有逻辑,精练概括,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可见,写“微作文”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小学生微写作的领域对我们而言既陌生又新鲜,我们进行了尝试,从微写作的独特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微尝试·微栏目

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清末小学堂,虽地处偏远的乡村,但浓郁的乡土乡情,让这所百年老校的习作教学一直处于当地领先水平。早在1989年,学校就成立了沃土文学社,她是徐州市首批校园文学社团。作为文学社的社报,《沃土》同期创刊。近30年的发展,《沃土》先后经历了“手刻油印——电脑刻印——胶版印刷”几个阶段,成就了数千名同学的“发表梦”“文学梦”。现在《沃土》一月一期,一学期四期,每期大约用稿5000字。稿件主要由各班语文教师组稿和沃土文学社社员自由来稿,以及主题征文,等等。每月10号前后,是《沃土》出版发行的日子。这个日子,几乎成了全体师生的盛大节日。大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和自己班级的文章或信息。放学后,3000多名学生将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带回到3000多个家庭,报紙的影响力持续发酵。

传统的校报,每期基本上都是各类学生习作的简单罗列。我们的校报有自己的特色—— “微栏目”。所谓“微栏目”,顾名思义,一是内容短小,自成系列;二是各栏目结合具体情况与网络“联姻”,便于学生参与互动。

1.小古文诵读

小古文,就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显易懂的、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比如: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小古文一百课》

多么富有童真童趣。是不是非常简单?

即使复杂的,也不过百余字。再如: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小古文一百课》

这是一则笑话,即便文中个别字学生不认识,也不影响学生读,有时学生会自己读得笑起来。

我们收集了各类小古文百余篇,分年级编写了校本教材《趣读小古文》,连载于微栏目《小古文诵读》上。校报印出来以后,学生不但能看着报纸去读这些有趣的小古文,还能听到精彩的诵读。原来,每期“小古文诵读”选载的内容,我们都要从各班级中征集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录音,然后上传到学校网站,同时还把二维码印在《小古文诵读》栏目旁边。学生回家用手机一扫,就可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了。愿意尝试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朗读的录音发送至班级微信群,接受同学们的点评。

2.古诗词鉴赏

我们根据《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系统地整理了一组古诗词鉴赏的文章,涵盖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诗意理解,以及相关的奇闻轶事,等等。毕竟每期刊载于校报上的文字有限,更多更精彩的内容,除了可以做成二维码以外,还可以做成更精致的文档,通过校园微信客户端推送,让学生和家长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阅读。下一个阶段,我们还将准备把每首古诗词鉴赏通过微课的形式录制成视频,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信息源。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改变了原有那种机械的背诵,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了。

3.我爱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学生时代多读些优秀的儿童诗,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如《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再如《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可以把白净的米/变成香喷喷的饭

每期校报在《我爱儿童诗》专栏刊发3~5首既形象生动又深刻含蓄的儿童诗,配有教师撰写的赏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专栏旁边没有二维码,而是多了一个电子信箱地址,并印有说明:“请同学们大胆尝试,可仿可创,写好后连同班级、姓名一起发至指定邮箱,说不定下期报纸就有你的大作。”

一时间,学生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仿佛个个都是小诗人。2015年4月,校报《沃土》刊登了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的儿童诗《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一条小黑狗,

我走他也走。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我拍手他也拍手。

一周后,邮箱收到了学生写的数十篇各种各样的《影子》。比如:

之一

晚上,

月亮的影子在河里。

影子下水了,

它想让小河抱一抱。

之二

在阳光下,

稻草人坚定地站着。

在田野上,

它的影子也很坚定。

驱赶鸟儿吃稻谷,

稻草人与它的影子都很负责。

之三

我一天一天,

长高,

快乐地手舞足蹈。

影子一点一点,

拉长,

它重复着我的一举一动,

偷笑。

之四

影子胖,影子瘦,

影子黑,影子灰,

影子没有拍彩照。

如今是讲求创意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十分重要。林焕彰说:“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需要家长们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一瞬间的想法、意念表达出来。”他希望学生培养兴趣,给自己机会,“不要依赖灵感,要大量阅读,留心生活中的细节,那么素材将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亲近儿童诗,才能唤起学生天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小诗人。有想法就要大胆写出来,哪怕是只写一行,那都是一闪而过的智慧火花。

4.谜语擂台

受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中国谜语大会》的启发,校报也开辟了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栏目——《谜语擂台》,每期刊登若干条谜语,供学生猜。

后来,我们又增加了难度,将小古文和谜语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有这样一则非常有内涵的谜语:韩信钻胯,项羽扛鼎。(猜一成语)学生稍作思考,不难猜出答案:忍辱负重。我们将谜面中两个典故的相关文言文找来,通过“谜语擂台”呈现给学生: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項羽本纪》)

经老师讲解,高年级学生明白了这两段小古文分别讲的是韩信和项羽,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著名学者郦波教授说:“即使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也多是依据语言中的双关性设计的。训练学生猜谜,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稍微复杂一点语言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将谜语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谜语有关的活动。如举办谜语知识讲座,开展谜语竞猜活动等。通过活动向学生阐述有关谜语的知识,并教给学生猜谜的正确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认真掌握和运用谜语的各种技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也能在活动中不断锻炼思维,提高文字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汉语特点。如此,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5.汉字小精灵

汉字历史悠久,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有了文字,历史的河流再也没有出现过断流和干涸。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这种形状,表达它所代表的那种意义,都不是随意赋形赋意的结果,汉字的点画转折之间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心头自然会升腾起对汉字的敬畏之感。

设置《汉字小精灵》栏目,初衷有三:一是了解汉字的历史,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自觉性;二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三是通过参加相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赞美之意,让学生更规范地使用汉字。

比如,笔者参与撰写的“耿老师讲汉字”系列,每期围绕一个汉字,从“引子、溯源、趣说、故事”若干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读后,对这个字的理解加深了,自然而然地在习作中运用得也就更准确。因为每期结束时预告下一期将要讲述的汉字是什么,而下一期报纸还要等一个月,所以好多学生是迫不及待地先到编辑部来打听相关消息,后来干脆自发地上网、翻阅图书查找资料,然后在班级QQ群里交流,好不热闹。

在这些活泼灵动的“微内容”的熏陶下,学生的日记素材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语言也简练了许多,准确了许多,更不乏有趣的情节。如,三年级耿慕丁同学读了2016年第3期《沃土》“汉字小精灵”中讲到的“胡”,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写了一篇童趣十足的日记《胡萝卜和胡孟恩》。

吃晚饭时,妈妈盛了香喷喷的稀饭,里面还有我最爱吃的胡萝卜呢!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事情:“爸爸,胡萝卜和胡椒粉,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胡字,它们有关系吗?”爸爸笑着说:“还真有关系呢!胡萝卜、胡椒都不是我国原产,而是从外国传来的。我国古代称外国为‘胡,所以从外国传来的东西,有些就叫‘胡xx了。”妈妈又说:“胡萝卜是元朝的时候才传到中国的,所以秦始皇啦、刘邦啦……他们都没吃过胡萝卜!”我接着说:“芈月肯定也没吃过吧!”爸爸点点头。

继续吃饭。我“扑哧”一声笑了,差点把饭喷出来。爸爸问我笑什么,我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胡孟恩,难道她也是从外国传来的?”爸爸、妈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爸爸解释道:“胡孟恩的‘胡是个姓,可不能说带‘胡字的都是从外国传来的。”

文章不长,却包含了“胡”的多项含义。显然,校报的“汉字小精灵”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微作文·微课程

文学社各班语文教师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依托校报,借力微栏目,大胆对传统作文教学课堂进行微变革。除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照常教学外,又将《小古文诵读》《古诗词鉴赏》《我爱儿童诗》《谜语擂台》《汉字小精灵》等微栏目中的内容开发成“微作文”教学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分年级定期开设的“微作文课堂”供师生应用。教师通过简洁的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写出或长或短的习作,修改后择优发表在校报上。

微作文就是指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要素和普通作文一样,但贵在精练,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微作文中锤炼出的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影响他们在传统作文中所必须做到的“详细生动的表达”,相反,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微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除了校报“微栏目”中的素材以外,我们还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出层次各异的特色微作文内容。

1.低年级学写微童话

童话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童话世界是儿童心灵畅游的境地。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类“微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微童话就是微文学的一个分支,篇幅短小,追求有情、有趣、有想象力的表达。把微童话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模仿,甚至创作出简单的微童话,以此提高学生喜爱写作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接受了微童话,并逐渐爱上了它。

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为学生提供微童话写作的话题或素材的角度有很多,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自主开发,然后实现资源共享。

将经典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出来,就是微童话。其实,这种形式和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缩写”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做法的前期准备时间要长一些,要引导学生将童话故事完整地读通读透,然后抓住主要人物,理清故事脉络。最后用百余字的篇幅来概括这个故事,一则微童话也就诞生了。如,二(2)班王珑珑同学把《丑小鸭》改写成了这样一则微童话:

鸭妈妈孵蛋,孵出了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它长得太丑了,小鸡打它,喂鸭人踢它,连鸭妈妈也不要它,丑小鸭被赶出家门了。丑小鸭到处流浪,野鸭、大雁笑话它,老太婆和猫儿看不起它。冬天里,丑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有人救下了丑小鸭。春天来了,丑小鸭飞起来了。天啊,原来它是一只白天鹅!

歇后语,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也可以和微童话完美结合。“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蚂蚁怎么会落到热锅上?谁来搭救它?最后的结果怎样?几个问题一问,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先说后写,很快,一篇百余字的微童话就完成了。二(1)班孙冠宇同学在读了“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羊)相”后,写出了微童话《奔跑吧,小羊》:

灰太狼经过20000次的失败,第20001次终于成功地抓到了羊,又怕吃了羊以后被大象警长查出小羊失踪跟自己有关,就逼小羊和他一起去照相馆照张相,好让大象警长误以为他在和小羊做游戏。可灰太狼万万没想到,摄影师居然是小羊的妈妈。趁著闪光灯一亮,灰太狼睁不开眼,羊妈妈带着小羊跑了。灰太狼很后悔,到嘴的羊又没吃成。

每个学期,从简笔画、动画片、十二生肖等不同角度与微童话结合后形成的教学设计,都是一本沉甸甸的校本教材。

2.中年级进行微观察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观察能力,但又容易犯走马观花的毛病,往往不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我们在中年级阶段进行了“微观察”的训练。“微观察”微在缩小观察范围,从观察个体甚至个体的组成部分开始;微在深入细致地观察,着眼于发现事物的细节。“微观察+微写作”教学模式,立足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从呵护学生写作兴趣出发,从“微”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教师按照由扶到放的原则,先引导

学生怎样发现细节,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

细节。

如四(1)班陈奔同学在一次雨后写了一篇微观察日记《雨》:

今天早晨一出门,就迎来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走在路上,我也不打伞。看着雨景,雨点如

丝如缕地落下来,汇成无数的小

溪流。

到了教室,我一直看着窗外的雨。此刻,雨珠变得大了一些了,楼下老爷爷老奶奶种的花儿叶子被雨珠亲吻得更绿了。房子上的红瓦也被洗得干干净净,变成了深红色。

这就是我喜欢的雨,淅淅沥沥的雨,清洁空气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看不到雨中的花儿叶子的鲜艳,感受不到淋着小雨的滋味的;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写不出这般精彩的日记的。

又如三(7)班刘佳宇同学写了一篇微日记《爸爸是个暖水袋》:

昨天我家的空调坏了,今天我的热水袋居然也坏了,这下我可惨了,又得挨凉被窝了!要是我有家庭作业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让爸爸先上床给我暖被窝了,可恰恰今天的作业都在学校搞定了。我灵机一动,拿起本子和水彩笔开始画画。爸爸以为我在写作业,就上床帮我暖被窝了。我开心极了!我足足在那儿画了半个多小时,所以爸爸也足足给我暖了半个小时。谢谢你!暖水袋爸爸。

“我爱爸爸”这个主题怎么体现?刘佳宇同学没有写“风雨夜送我去医院”“趴在爸爸背上感觉爸爸是山”等那些老生常谈的调调,而是独辟蹊径地把爸爸和暖水袋联系在了一起。这难道不是得益于“微观察”吗?

3.高年级开展微评论

“微评论”指短小、精悍的批评、议论的文章,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显然,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微评论”所追求的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做新闻评论员,而只是想以此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读书,针对当前时事、历史人物、读书观影等,进行有独特见解的评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数位优秀人物的故事,学完这类课文后,有教师会采用《感动中国》中宣读颁奖词的方式,组织学生为优秀人物撰写“颁奖词”,这就属于对人物的评价,写出的颁奖词就是“微评论”。

每年读书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诸如征文比赛、撰写读后感等,这些传统的读书成果展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学生容易陷入审美疲劳。而今年的读书节上,我们在校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精彩图书我推荐》,要求学生用简练的文字介绍清楚推荐某本书的理由。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学生还能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推荐同一本书。

拓展开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一部电

影……都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出“微评论”。“微评论”的练习,对学生升入中学以后议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四、微研究·微成果

我们在微时代背景下,以校报“微栏目”的设置为平台,大胆尝试“微作文”,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课堂进行微变革,多年的实践证明,收到的效果可不“微”。

传统的校报增加了现代化的网络元素,搭上了信息化的时代列车,焕发出更精彩的活力。校报常有变化,学生更爱阅读;学生乐于参与,校报更有价值。如此,则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目前,我校正逐渐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有效作文课堂模式。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每天必要的精神食粮,懂得把习作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习作,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习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找到了那颗跳动的心——微作文,从此,学生犹如插上了翅膀,卸下了包袱,载着作文的梦想,开始了随心远航。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校报谜语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20年的校报情缘
高校校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研究
识字谜语
谜语
谜语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