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诚丹心廿五载 奉献基层无怨悔
——记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所长杨文林

2017-03-06马文丽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

司法所工作 2017年1期
关键词:灵武市文林司法局

文 马文丽[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

赤诚丹心廿五载 奉献基层无怨悔
——记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所长杨文林

文 马文丽[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

“送法进校”活动中,杨文林到学校为学生们上法制课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马家滩镇这块肥沃的土地,是“昔日的石油基地、今朝的投资热土”,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宁夏工业基地——“宁东一号工程”的一部分。这里人文历史悠久、山地辽阔,地下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招商引资大型项目纷至落成,大大促进了该镇经济蓬勃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创新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队伍里,有一位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挥洒热血的人,他就是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所长杨文林。

1991年,根据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上级研究决定调任杨文林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办公室主任(199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各乡镇统一建立了司法所)兼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和信访专干。在25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他扎根基层、不忘初心,务实创新、默默奉献,上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为政府分忧献策,下为村企服务、为百姓解难,将满腔热情献给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汗水实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和目标追求。杨文林先后把5个业务工作滞后的司法所带入“规范化司法所”行列,使45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实现了人民调解“三级联动”网络全覆盖。马家滩镇辖区内13个国营企业中8个大型企业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科队班组调解网络;4个行政村建立了司法行政工作站,实现了司法所各项职能向村级延伸;镇村企建立了12个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站)点。马家滩镇健全了“一会两办三站两中心”组织机构和为民服务网络。杨文林指导行政村和大型企业预防、排查、调解矛盾纠纷2万多起;主持调解移交于司法所、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三调联动”办公室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500多起;为外来打工人员、纠纷当事人、企业组织挽回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53场次;举办法治讲座100多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达1.5万人以上。他还利用自身多年来的基层工作经历,独立编著有关指导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和提高人民调解员业务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的必读书本,并为乡镇提供法律建议200多条。他多次受到灵武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司法局的表彰奖励,2015年11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在灵武市第四届第七次全体党代会上被表彰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美灵武人”;灵武市广播电视台多次播放他的模范感人事迹。马家滩司法所2015年12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司法厅授予“五星级司法所”称号;2016年2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法委授予“政法机关服务型达标窗口”称号。

在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他是受同事尊敬的“领头雁”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任务需要靠基层司法所紧扣职能、真抓实干来完成。围绕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工作的第一要务。司法所工作人员身兼多职,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坚强的事业心是必备的素质和品行。“打铁先要自身硬”,杨文林每到一个司法所都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制定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按照各项业务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他注重岗位练兵、狠抓实战演练,开展各项工作他以身作则干在前;法治宣传、法治讲座他率先垂范做在前;调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他坚持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以老带新挺在前;解决“两类人员”就业与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他把温暖送在前。他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既是基层党委政府搞好司法行政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参谋助手、年轻干警的教员,又是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中的“领头雁”。

杨文林(右二)和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调解婚姻家庭纠纷

杨文林(右二)深入山区农户家中调解赡养纠纷

杨文林在“送法进村”活动中给群众上法制课

在服务基层为民解难中,他是受群众尊敬的“贴心人”

1997年4月,杜木桥乡党委政府根据本乡园林场全体果农的要求,沿园林场山边修建一条6米宽的乡村道路。在修筑过程中,碱滩村二队的部分群众进行阻挡:“不准破坏树林,绕开去修,否则修不成!”面对群众的阻挡,乡政府的道路建设办、林业站等多名干部在主管乡长的带领下,多次给群众做工作、谈赔偿却都毫无结果。司法所得知情况后,杨文林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在了解道路所占杨树林的宽度、长度和所需要挖掉的杨树后,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若要富、先修路,这是农村改革开放后总结出来的一条可贵经验。园林场的全体果农、包括我们在场的各位父老乡亲都要走这条路。现在这条路坑坑洼洼,我们的三轮车、小汽车都无法通行,严重影响大家的出行畅通和运输方便。挖掉的杨树不管多少棵,对于赔偿问题政府会合情合理解决的。”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法理结合地劝说下,阻挡修路的在场群众改变了态度。事后,挖掉的杨树以每棵30元的价格对群众进行了赔偿。

2005年1月,杨文林被调到梧桐树司法所任职。到任第二天,李家圈村的李某某来到司法所,申请调解土地纠纷和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原来,2003年至2004年,梧桐树乡根据河滩地改造项目的要求,将各村村民耕种的河滩地改造成农田成档、道路畅通、灌溉方便、能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现代农田示范区。在项目实施中,李某某的荒滩地除沟路渠占掉的以外,近10亩地被陶某某侵占。对此,双方发生了土地纠纷,李某某被陶某某打伤。受理纠纷后,杨文林带领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查看,接着到陶某某家了解情况。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各持己见。对此,杨文林用调查到的事实,向双方讲解了河滩地改造的重大意义,抢占耕地不能因田档改变而想占就占,规划图上有明确的标示,土地登记册上也有亩数说明,无理侵占他人土地并打伤他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经过依法、依理、依情的讲解和劝说,双方认识到发生争执是不对的,需要依证据和事实来解决问题。陶某某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场表示:“退回所占的河滩地,承担李某某的医疗费、误工费和护理费。”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并在商定的时间内履行了协议,一起因争地导致的重大伤害赔偿纠纷得到了解决。

调解此件纠纷时,杨文林家中70岁的父亲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他接到电话后因调解纠纷十分繁忙不能到医院,告诉妻子把钱送到医院,让弟妹们精心侍护。当他到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说:“儿子,你只有工作,没有爹啊!” 杨文林握着父亲的手说:“爹,有我的弟妹们侍护您,我放心。我是党的干部、人民的勤务员、群众利益的捍卫者,群众中的重大纠纷一天不化解,老百姓遭受的损失就更大。”说完他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个躬,深表歉意和愧疚。在场的弟妹们看到这一幕都流下了眼泪。

2015年7月,一位年迈的老大爷来到马家滩司法所称:“老两口一辈子生了12个儿女,除一个儿子病逝外,其中5个儿子对老人不管不问,无心照料。现在老伴患脑梗、糖尿病,又摔坏胯骨瘫痪在床,除女儿们能轮流侍护外,儿子与儿媳们毫无关爱之心。请求司法所帮助调解赡养纠纷。”听完老人的陈述和要求后,杨文林拿起电话通知老大爷的几个儿子到司法所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打了好几次,只有应的声、没有来的影。杨文林带上工作人员开车到老人的5个儿子家中分别进行走访,每到一家,都了解实情,向他们讲解《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和社会道德良知。特别在老大爷的长子家,杨文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长子是弟妹们的班长,是兄弟姐妹们的擎旗人,要带头尊重老人、疼爱老人、孝敬老人。要记得父母把我们养大的恩情。”但不管杨文林怎么讲法释理,几个儿子总认为父亲不好,母亲更有错,要以今世不见、死后不送来断绝与父母的子女关系。针对此情,杨文林启动了“三调联动”程序,在人民法院的配合下,使这件农村罕见的赡养纠纷得到了调解,之后几个儿子儿媳向父母承认了错误并积极承担起了赡养义务。

在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中,他是让上级领导信得过的“放心人”

200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司法厅创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全区创建规范化司法所。经过层层落实,上级把任务交给了杨文林所在的杜木桥司法所来完成。接到任务后,在既无资金支持又无范例参照的情况下,杨文林带领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来完成试点任务。他根据基层司法所应履行的职能和发展的方向,确定了以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两个队伍建设(司法行政工作者队伍、人民调解员队伍)、改善基础设施、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所务管理、提高业务工作质量为标准创建规范化司法所。经过两个月的探索和努力,杜木桥司法所全面达到了试点标准,并率先在全自治区实现了“四个第一”:一是司法所率先在全自治区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二是成立了全自治区第一个乡镇司法调解中心;三是编辑了全自治区第一本面向基层的《人民调解员、信访调解员业务知识手册》;四是全乡5个行政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达到规范化标准。在杜木桥乡召开的全区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现场会上,自治区政法委、司法厅领导对灵武市的司法行政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规范化司法所的创建经验在全自治区得到推广。

杨文林(右五)深入山区偏远村庄解答群众法律咨询

杨文林(右一)和镇妇联主任(左一)到扶贫对象家中了解情况、宣传法律知识

2012年6月,杨文林被调任马家滩司法所所长一职。马家滩司法所是一个山区司法所,离灵武市司法局、银川市司法局相距甚远,所内工作业务十分滞后。自杨文林到任后,他带领工作人员下基层、进矿区了解实情,确定工作落脚点。基本情况掌握与确定之后,杨文林向市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详细汇报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力争市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从阵地建设抓起,向不作为开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司法所的各项职能积极履行到基层、履行到实际工作中。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干、创新与进取,马家滩镇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司法所实现了规范化并向星级规范化司法所大阔步迈进。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四有五落实”的规范化建设目标,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援助等工作的组织机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建立齐全,作用发挥良好,在基层、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马家滩司法所各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运行,得到了自治区司法厅、银川市司法局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基层党委政府和司法局给予了高度评价,基层人民群众十分满意。

杨文林(左一)对纠纷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

杨文林(左一)和工作人员走访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

2012年以来,马家滩司法所调处各类重大纠纷68起,下基层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累计48次,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13件。在“法律六进”中举办法治讲座43场次,受教育人数达6000余人。组织法治文艺演出6场次,发放法律书籍980本、宣传材料1600多份,到偏远山区50多户群众家中送书讲法,把法律知识送到百姓田间炕头。深入企业调处合同纠纷、医疗赔偿纠纷等57起,积极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12个,门牌制度齐全并上墙公示,作用发挥积极。各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司法行政工作站”。对待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杨文林除依法依规严格管理和帮教外,还定期带领工作人员到他们家中了解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积极为9名社区服刑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辖区内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无脱管漏管现象,无一人重新犯罪。

“只有工作、没有自己,只讲奉献、不求得失。”这是群众对杨文林的真实评价,这一评价便是对杨文林作为一个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最好写照。

猜你喜欢

灵武市文林司法局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青少年科技博览杯”科幻画选登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浅析如何壮大灵武市村集体经济
灵武市水污染防治的实践与目标
难以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