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刍议

2017-03-06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精准

方 化

1.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2.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使得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不仅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仍有4 000多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因而当前的扶贫攻坚形势仍然严峻。

一、我国农村部分人口贫困的内因

造成我国农村部分人口贫困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僻、社会因素复杂等等。而贫困人口自身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其贫困的内因。

(一)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差

与城市人口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农村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他们在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参与市场竞争、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他们的劳动技能也相对较差, 操作使用现代化生产工具能力、经营与协作能力以及预测与决策能力较弱。由于既缺科学文化,又少劳动技能,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境。

(二)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

长久以来,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局限,我国农村部分贫困人口在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盲目从众心理,表现为容易受到外界人群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放大农产品短缺或过剩的信号,进而扭曲生产结构、增加市场风险,给自身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二是消极无为观念,表现为思想封闭、保守僵化、不求进取、安贫认命。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往往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并就此止步不前,对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态度冷漠、排斥,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知之甚少。不仅如此,这种观念还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导致缺乏创业冲动。这些缺陷不利于他们摆脱贫困。

二、教育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时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而其中的基础工程可以说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对农村贫困人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的素质提高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的途径有很多,例如促进优生、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等,但最为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教育能促使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脱贫

扶贫先扶志。教育,特别是思想上的教育能使贫困人口的精神意识、生活态度和成就动机向自身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精神面貌也会焕然一新,进取意识、效率意识、法制观念、创新精神等会逐步树立起来,从而摆脱精神贫困。

2.教育能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揭示了教育与劳动以及与劳动能力之间的深刻联系,指出教育能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把潜在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育成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可见,通过教育能使农村贫困人口掌握生产活动所需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进而逐步把他们培育成为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知识型、技术型人才。

(二)教育能使农村贫困人口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

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重要的生产要素,“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4],教育投资能增强国家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5]。

马克思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同的角度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是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1]可见,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教育,能使之从事的劳动由简单变为复杂,那么相较于社会平均劳动来说,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能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事复杂劳动的收入也会相应地增加。

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后,他们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会增大,由此也使得他们的收入增加。

三、通过教育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

长久以来,我国扶贫体制机制存在缺陷,针对性不强,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6]。通过教育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应该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

(一)精确识别

精确识别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前提。要对识别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加以明确,经过先宣传发动、入户调查,再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最后建档立卡录入信的过程识别出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在精确识别过程中,注意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和严格、精确地审核,把确实因人口素质问题致贫的农村人口识别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实施教育的精确帮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精确帮扶

精确帮扶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主要包括精准保障、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训和精准就业。

1.精准保障

一是硬件设施保障。在人口较集中的贫困村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在人口分散的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开办流动幼儿园,并进一步为幼儿园配齐教具、玩具、保教和生活设施。全面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安全且符合需要。支持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帮助其建设培训基地。与此同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率,推广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二是师资队伍保障。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特点,创新培训模式,瞄准盲点、找准弱点,运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贫困农村支教。

三是教育经费保障。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倾斜。同时要加大地方政府经费的统筹力度以及社会资本的引进力度,拓宽教育筹资渠道,发挥扶贫资金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舆论宣传保障。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宣传“知识就是力量”“技能改变命运”“致富光荣”等思想理念,深度挖掘教育脱贫的鲜活典型,讲好教育脱贫的故事,让贫困人口精神脱贫,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

2.精准招生

除了按国家政策做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招生工作,要更加重视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中和大学的精准招生。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计划。确定高中阶段合理的普职教育比例,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农村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生和大龄社会青年的力度。中等职业学校可深入到贫困家庭,对应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大龄社会青年展开摸底调查,根据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业基础和个人志趣推荐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在高考招生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招生的倾斜力度,实施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

3.精准资助

资助的方式应按照资助对象的年龄和所处的阶段区别对待,这样更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对农村学龄前的贫困儿童,不仅要资助物质和金钱以保障他们的营养和健康,还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资助,因为教育有助于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推进力度,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孤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贫困生,要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处于高中教育阶段的农村贫困生,要“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7],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补助生活费政策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农村贫困生,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对他们进行资助以减少因学返贫的现象。例如,国家可向他们发放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校可对他们减免学费、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社会各界可通过捐资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帮扶;等等。

4.精准培训

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职业教育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温饱”有保障,“小康”有指望。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构建适应农村贫困人口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等级多层次、载体多元化。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加大力度推行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方式,例如定岗培训、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特点的新型企业学徒制度。此外,还可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供他们自愿选择。采用贫困人口“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组织“专家培训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为他们现场教授、答疑。

5.精准就业

建立农村贫困家庭毕业学生实名制信息库,摸清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意向,建立起相应的就业帮扶机制。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和培训,举办专门的招聘会,挖掘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就业岗位。积极联系发达省市的企业为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定向就业的机会。鼓励、支持贫困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引导他们通过创新创业脱贫。对高校毕业之后服兵役、下基层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应落实好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以上途径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毕业生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三)精确管理

精确管理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信息动态管理。建立农村贫困家庭的信息网络系统,把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录入系统,并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实施动态管理。对因人口素质问题导致贫困的家庭,应帮其列出详细的脱贫计划,并实施到位。每年根据教育扶贫工作进展的情况,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让已经稳定脱贫的对象及时退出,将应该扶持的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二是阳光操作管理。将筛选确立教育扶贫对象的过程公开、名单公示。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保证教育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确保教育扶贫管理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加强事权管理。扶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在明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各自事权推进工作,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形成教育扶贫的强大合力。

总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通过教育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进而完成精准脱贫的任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怎么扶”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00, 23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10.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60.

[4] 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155.

[5] 刘传铁.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 人民日报, 2016-01-27(5).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219, 220.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 求是, 2015(22): 16.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