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下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
2017-03-06王立峰吕永祥
王立峰,吕永祥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下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
王立峰1,吕永祥2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对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的研究是制度治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分析视角,能够弥补既有党建研究在分析视角选取和理论资源借鉴上的不足。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提出的由制度、制度相关人和环境构成的制度有效性的三维分析框架出发,可以发现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主要体现在党内制度体系不够严密与制度执行不力、制度相关人的制度意识薄弱和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不高三个方面。鉴于此,推进制度治党实践的深入发展,应当将提高党内制度体系的严密性和执行力、培育制度相关人的制度意识和改善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作为三条发展进路。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治党;制度有效性
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制度治党”的新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制度治党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目前学术界对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的研究主要基于党建视角和国内视野。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制度-制度相关人-环境”三维分析视角出发剖析目前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以求对推进制度治党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有所裨益。
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治党的一种分析视角
“制度治党是政党运用制度手段对党的组织、领袖和干部以及普通党员进行管理和约束,使其遵从党的组织纪律,保持对党忠诚的治理形态。”①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其发展进路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的研究层次:
第一,一些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制度治党的实施路径上,他们主要从应然层面上分析推进制度治党在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应当采取何种有效路径。杨志超从增强全党的制度意识和优化党内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推进制度治党科学化的具体举措②。于江则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频共振、稳步推进民主决策机制和努力厚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制度治党的实施路径③。
第二,还有一些学者将分析的触角延伸到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其破解路径两个方面,提高了制度治党的实施路径的具体性和现实针对性。谢璐妍从党内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制度执行的效力和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制度治党面临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④。陈松友和刘帅则从党内制度的设计、制度执行力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制度治党面临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⑤。
第三,还有一些学者将制度治党放在全面从严治党或政党治理的宏观视域之下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的制度治党研究缺乏具体的分析视角的问题。黄家茂和王海军将制度治党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宏观视域之下,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构建配套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推进制度治党的实施路径⑥。陈家喜和黄慧丹则侧重于制度治党中“治党”这一方面,从政党治理的视角分析了党内制度得不到遵从的原因以及推进制度治党的具体举措⑦。
关于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的上述研究成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制度治党难以推进的症结所在及其破解路径,但是在研究内容和分析视角的选取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第一个研究层次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度治党的实施路径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应然层面,由于缺少对实然层面上制度治党运行中的现实困境的剖析,因此它们所提出的制度治党的实施路径往往缺乏现实针对性。就第二个研究层次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的分析往往局限于对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进行文本解读和政策阐释,缺乏相应的分析视角和理论厚重感。就第三个研究层次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比制度治党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并不具有分析视角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政党治理视角虽然契合制度治党中“治党”这一方面,但是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等“制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
鉴于既有研究成果的上述局限,本文选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这一兼具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厚重感的分析视角来剖析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
首先,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与制度治党的内容具有契合度。一方面,“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力图把旧制度主义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主义关注政治行为两者结合起来”⑧,将制度理解成一种行为规则,强调通过制定和执行制度为组织中的任何成员特别是掌权者的行为提供约束条件和行为规范,这与制度治党所强调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还聚焦于对制度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认为广义的制度不仅包括宪法、法律等正式的制度,还包括信仰、价值观念、习惯等非正式制度,这就凸显出制度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支撑,与制度治党实践中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具有契合度。
其次,从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分析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适用性。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进行分析。杨光斌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国政治变迁过程⑨,陈明明用新制度主义解释我国的现代化和市民社会问题⑩,何俊志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对我国人大制度进行研究⑪。上述研究成果启示我们对制度与行为、制度与文化、制度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分析是各国政治制度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只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理论分析框架,这正是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分析我国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的适用性的基础。
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分析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的优势在于:首先,从分析视角的角度看,与全面从严治党、政党治理相比,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兼顾政党这一分析对象的同时,对制度层面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提出了制度有效性的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为检视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提供了参照系,为探寻推进制度治党的有效路径提供了依据。
二、制度有效性三维框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治党的分析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设,现阶段制度治党的关键已经不是通过建章立制解决制度空白的问题,而是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和制度的运行实效的问题。制度有效性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利普赛特认为:“有效性指实际的政绩,即该制度在大多数人民及势力集团如大商业或军队眼中能够满足政府基本功能的程度。”⑫冯务中博士认为:“所谓制度的有效性,就是某种特定的制度对于人的行为发生现实影响的效力。”⑬
针对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著名的新制度主义者马奇和奥尔森指出:“人类行动、社会背景和制度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对于政治生活来说,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和意义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⑭制度产生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由相关的组织及其成员负责执行,因此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特质,而且还取决于制定、执行和适用制度的相关人以及制度所处的环境。基于此,有学者主张从制度自身层面、环境层面、制度相关人层面三个方面综合地评价制度的有效性⑮。与目前学术界对制度治党运行中的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的剖析主要集中在制度体系是否健全、相关制度是否配套等制度层面不同,制度有效性的三维分析框架更加全面地考虑到制度相关人、制度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对制度治党的实效的影响。
(一)制度层面
法律是一种最基本的制度,正如法治的条件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又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⑯一样,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也认为制度本身的特质和制度执行是否有力是影响制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首先,从制度本身的特质的角度看,制度治党中的制度是一种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同一层次的各项相关制度之间的彼此配合影响到整个制度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其次,从制度执行的角度看,制度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被执行,制度治党的有效性依赖于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内法规和制度的自觉遵守和主动执行,发挥制度作为管党治党的工具的重要作用。
(二)制度相关人层面
制度是由决策者制定并交由相关组织及其成员负责执行的一种行为规则,它从生成、维系、贯彻执行到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制度运行的效度不完全取决于制度的健全,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行动者;行动者虽然受制于所运行的制度以及该制度所在的更大制度空间,但行动者的积极行动依然是使制度得以运行和健全的关键。”⑰由此可见,制度相关人是制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谓制度相关人是指在制度产生、运作、变迁过程中的利益相关人,它包括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以及制度的约束对象⑱。
(三)环境层面
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政党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正如历史制度主义者瑟伦和斯坦默所言:“制度不但是政治的调节机制和过滤器,还受到更广泛的政治背景的调节。”⑲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序,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制度发挥实际功效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契合度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体现在随着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和修订制度内容。“政治制度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⑳,只有定期进行制度的修订、重新解释和重新制定,才能降低制度僵化的风险,提高制度内容与环境的契合度。另一方面,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体现在在政治精英主导的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中社会环境和社会力量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制度与环境之间的不均衡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外在的压力,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
(一)党内制度失范
制度治党的关键是制定严密的党内制度体系并使党组织和党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制度治党的现实梗阻首先体现为党内制度失范,表现在党内制度体系不够严密和党内制度执行乏力两个方面。
首先,党内制度体系不够严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党内制度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充分,“牛栏关猫”的问题比较突出。制度治党中的制度是由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等不同层次的制度相互衔接和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保障性制度和监督与问责制度等不同类型的制度相互配合构成的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从应然层面看,党内制度体系应当具有系统性、衔接性和协调性,这是提高制度治党的制度合力的关键。但是目前党内制度体系中却存在着实体性制度数量多而程序性制度、保障性制度、监督问责制度相对缺乏的问题,以及具体制度和实施细则与基本制度的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针对党内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和严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
其次,党内制度执行乏力,存在制度“稻草人”的问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被执行,制度治党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是否被严格遵守和自觉执行。目前制度治党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重要的党内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制度“稻草人”和“纸老虎”的问题比较突出。正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所言,“有些政策规定是约束性的,有些明确是刚性要求,却成了‘稻草人’,成了摆设”㉑。例如,虽然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都规定“党员有权向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罢免或者撤换不称职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员领导干部被罢免或撤职很少是因为党员提出了罢免或撤换的要求,党员的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的权利经常面临着有名无实的诟病。
(二)制度相关人的制度意识薄弱
制度治党的实质是政党制度化,“政党制度化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的体系化和决策自主性的结构层面,还包括‘价值输入’和具体化的态度层面”㉒。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治党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两个层面,忽视了制度治党中更为深层次的制度意识的塑造和制度权威的培育这两个层面。
首先,从制度制定者和制度适用对象的角度看,作为主要的制度制定者和关键的制度适用对象,党员领导干部并没有足够尊重党内法规和制度的法理型权威,违反制度规范滥用权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治权和从严治吏,党员领导干部是否自觉遵守党内法规和制度直接关系到它们是否具有管党治党的足够的权威。“根据中纪委统计,十八大以来受过纪律处分的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一把手占30%以上。在35位省部级落马高官中,超过60%的人担任过党政领导干部正职。”㉓
其次,从制度执行者的角度看,作为党内法规和制度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广大普通党员缺乏自觉遵守党内法规和制度、主动同违反党内法规和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制度意识。党内法规和制度的执行不能仅仅依靠党的纪检机关等专门机构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依靠广大普通党员对党内法规和制度的自觉遵守和主动捍卫。但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关系文化以及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并没有树立起尊重制度的权威、自觉执行制度规范的制度意识,消极执行和选择性执行党内法规和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契合度是影响制度运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制度治党实践中不仅存在着一些党内法规和制度的内容滞后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而且在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中制度环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首先,从制度内容与环境的契合度的角度看,党内法规和制度的制定总是滞后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环境具有复杂变动的特征,而制度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甚至滞后性,再加上目前制度治党实践中存在着重视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而忽视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立改废释的不良倾向,对现有的党内法规和制度缺乏定期的清理机制,由此导致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法律相抵触、已经被新的规章制度所涵盖的党内法规和制度仍旧具有较大的基数。2012年6月,中央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178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有322件被废止,369件被宣告失效;剩余继续有效的487件还有42件需要进行适当修改㉔。这一数据从侧面暴露出,党内法规和制度滞后于环境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
其次,从环境因素在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中的作用的角度看,党内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主要依赖于党内政治精英的大力推动,制度环境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整体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领导权和包括规范、意识形态、文化在内的观念因素是影响制度变迁的三个关键变量。”㉕制度的维系与变迁既取决于政治精英的价值观念及其推动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同时也受到制度环境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但是反观目前制度治党的实践,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意图和精英阶层的大力推动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广大党员和普通民众的意愿、社会阶层结构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等背景因素在制度变迁的议程设置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制度变迁的过程缺乏民众的充分参与以及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是目前党内法规和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破除制度治党现实梗阻的发展进路
(一)构建衔接严密、执行坚决的党内制度体系
首先,构建具有系统性、衔接性和协调性的党内制度体系,注重不同位阶的党内法规和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扎紧制度的笼子。第一,不同位阶的党内法规和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应当涵盖约束对象、生效时间和效力范围等各个方面,坚持“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在约束对象上不留空白地带和在适用事项上环环相扣的原则。第二,不同类型的党内制度之间的有机衔接应当同时囊括制度规定、制度执行和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问责等完整的制度运行流程,加强程序性制度和监督执纪问责制度的编制工作,尽力做到每一项实体制度的运行程序都要有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每一项实体制度的运行效果都要有相应的监督执纪问责。
其次,明确制度执行的责任归属,建立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常规性监督问责机制,通过严肃问责倒逼制度执行责任的落实,维护管党治党的制度威严。“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㉖党内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必须辅之以清晰的制度执行责任的归属和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的党内问责制度,以责任追究的压力倒逼制度执行的动力。党内问责制度的建设应当将制度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问责内容,将制度执行不力作为追责情形,通过对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问责,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从而彰显管党治党的制度威严。
(二)培养党内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制度意识
首先,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依规治党思维,树立党内法规和制度的法理型权威。制度治党作为现代政党治理方式,其关键是处理好制度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党内法规和制度成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获取权力和使用权力的权威的依据。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是制度治党的风向标,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依规治党思维是塑造和维系党内法规和制度法理型权威的关键。依规治党思维的培育需要扎根于党内法规和制度制定和运行的实践,体现为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制裁和对党内法规和制度的威严的维护。
其次,借助思想建党机制培养广大党员的制度意识,提高他们自觉遵守和主动捍卫党内法规和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意识是党组织和党员对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观认识和看法,是他们自觉遵守党内法规和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来源。制度意识的培育作为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内容,需要充分发挥思想建党机制的效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应当借助教育、学习等多种思想建党途径,让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自觉遵守党内法规和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党内法规和制度的惨痛教训。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应当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和“三严三实”等思想建党活动,逐渐培养党员对以党章为母法的党内法规和制度的遵守意识和执行观念,从正面倡导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和主动捍卫党内法规和制度。
(三)提高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契合度
首先,建立全面清理与重点清理相结合、定期清理与即时清理相结合的党内法规和制度清理机制,提高党内法规和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对党内法规和制度进行及时的清理,需要“把中央要求、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进行党内法规和制度的清理工作应坚持全面清理与重点清理相结合、定期清理和即时清理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对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党建领域的党内法规和制度进行全面清理的同时,重点清理那些颁布时间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党内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在对党内法规和制度以5年或10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定期清理的同时,在每一项新的党内法规和制度出台之前对该制度“上位”和“下位”的衔接制度以及处于同一位阶的配套制度进行即时的清理。
其次,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将自上而下的政治精英的主导与自下而上的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结合起来,加强政治系统与社会力量、社会环境的互动,提高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从动态的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出发,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取决于制度的变迁过程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步伐保持一致,将来自社会环境中的民众意愿和诉求输入政治系统之中,经过政治精英的转换过程输出政治精英进行制度变迁的决策。基于此,提高制度与环境的契合度就需要从提高党内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和参与度入手,在坚持政治精英主导和推动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政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普通党员、民众的意愿,调动他们参与制度变迁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高党内制度改革过程的民主化程度来提升制度运行的实效。
注释:
①⑤陈松友、刘帅:《制度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性及路径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第32—36页。
②杨志超:《新形势下推进制度治党科学化的理论思考》,《理论与改革》2017年第1期,第89—93页。
③于江:《从“制度建党”到“制度治党”——基于历史、现实和路径的维度》,《大连干部学刊》2017年第1期,第5—9页。
④谢璐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探讨》,《探索》2015年第1期,第37—39页。
⑥黄家茂、王海军:《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制度治党的基本路径探析》,《湖湘论坛》2016年第2期,第30—37页。
⑦陈家喜、黄慧丹:《制度治党的概念缘起与实施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34—37页。
⑧ Black J,“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Naturalism in Socio-Legal Analysis: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es to Regulatory Decision Making,”Law&Policy 19(1997).
⑨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21—127页。
⑩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⑪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⑫[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⑬冯务中:《制度有效性理论论纲》,《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第15—19页。
⑭ JamesG.March,JohanP.Olsen,“The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3(1984).
⑮蒯正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有效性的三维解读》,《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1期,第11—14页。
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页。
⑰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效度: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以全国人大预算审查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第75—82页。
⑱霍春龙:《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域下制度有效性研究》,吉林大学,2008。
⑲ Kathleen Thelen ,Sven Ste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Sven Steinmo,Kathleen Thelen,and Frank Longstreth,(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16.
⑳ Pierson P,“Increasing Returns,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0,(94):251-267.
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㉒Vicky Randall,Lars Svasand,“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New Democracies”,Party Politics,8(2002)(8):5-29.
㉓雨默:《一把手屡涉贪腐案敲响监管警钟》[EB/OL].新华网,2014-07-24。
㉔肖金明:《论通过党内法治推动党内治理——兼论党内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联》,《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4—22页。
㉕ Michael J.Gorges,“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A Note of Caution,”Politics,21(2001).
㉖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页。
编辑 王秀芳
The Realistic Obstruction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Administering the Party by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
WangLifeng,Lü Yongxiang
The study on realistic obstruction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administering the Party by institution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udies on administering the Party by institutions,which,with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 as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can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current Party construction studies in terms of analysis perspective selection and theoretical resources reference.From the aspect of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composed of institutions,stakeholders and environment proposed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it can be found that realistic obstructions mainly lie in three aspects,imprecise institutions of the Party and poor implementation,weak institutional awareness of stakeholders,poor integ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In view of this,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ofthe practice ofadministering the Party by institutions,there are three developmentpaths,improvingthetightnessand execution ofinstitutionsoftheParty,nurturingthe institutional awareness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Administering the Party by Institutions;System Effectiveness
D26
:A
:1007-905X(2017)07-0046-06
2017-02-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58);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2015LZY023);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462号)
1.王立峰,男,法学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博士后,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廉政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全面从严治党和法政治学研究;2.吕永祥,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面从严治党和腐败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