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
2017-03-06徐婷
徐 婷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建立安全的血管通路并维护其通畅、完整是保证维持性血液净化顺利进行的关键,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1]。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容易导致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血液净化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3年6月~12月收治的93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7例、46例,观察组47例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33~77岁,平均(51.42±3.67)岁,其中肾小球肾炎29例、高血压肾病11例、糖尿病肾病7例;对照组46例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31~79岁,平均(52.26±3.81)岁,其中肾小球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于常规透析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为:(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为其讲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治疗作用、必要性、注意事项、预后等,增强其对该治疗方法的正确认知,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必要时为患者列举成功案例,以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2)内瘘护理:为患者讲解内瘘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配合护理维护方法,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据研究,熟练的穿刺技术可使内瘘的使用寿命增加[2],穿刺前对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其配合,以保证穿刺一次性成功,并保持内瘘皮肤清洁、干燥。穿刺前消毒充分,用无菌棉球敷穿刺针眼并保持干燥,以防止感染。同时定期更换穿刺部位以减少瘢痕防止产生内瘘狭窄。(3)出血护理:内瘘术后静脉内压力增高,加之透析过程中不恰当抗凝药物的使用增加了出血的发生几率,因此,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谨慎选择穿刺部位,并定期更换。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应及时处理。(4)血栓护理:血液透析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液粘稠度高、基础疾病多,在内瘘术后容易发生血栓。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内瘘吻合情况、导管通畅情况的观察,做好内瘘护理。同时为患者讲解血栓的形成、护理方法及护理配合方法。患者血压低及血液粘稠度过高时更容易发生内瘘血栓,应加强血压和血红蛋白的监测,及时为进食不佳的患者进行补液,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3]。(5)感染护理:患者如果伴发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情况更容易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操作,加强患者营养,增强免疫力,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包,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47例中,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6.38%,其中血栓1例,感染2例;对照组46例中,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26.0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P<0.05)。
3 讨 论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净化患者常用的血管吻合术,如果维护出现差错,会对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产生影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动静脉内瘘容易发生血栓、出血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治疗的开展。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常规护理是在内瘘术后进行护理,因时间较短,无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3]。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防治、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全面、针对性护理,提高了患者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正确认识,减缓了其负面情绪,增强了对治疗的信心,掌握了维护通路的方法,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通过早期的功能性锻炼,促进了内瘘在体内的早日“成熟”,从而有利于护理人员准确把握内瘘启用的最佳时机。另外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细心观察、监测、内瘘的正确使用,自身技术不断提高;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交流,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提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液净化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刘晓辉,单 岩,时秋英.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45-1047.
[2] 张耕瑞.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9):191-192.
[3] 吴晓英,黄 静.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