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与治疗综述

2017-03-06何苑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7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特发性紫癜

何苑棉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梧州 5430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一种儿童时期常见出血性疾病,据国外相关统计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每年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全球发病率可以达到4.8/10万,国内的统计结果显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占儿童出血性疾病总人数的25%以上,在儿童时期病情主要以急性为主,病程时间通常不足6个月,仅有10%左右的患儿的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成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而该类患儿的病情常会迁延数年,治疗过程中的花费较高,且颅内出血发生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1-5]。本文主要从发病和治疗两个方面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1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

在临床及相关领域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导致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原因较多,病毒感染与该疾病的相关性最大,发病机制多数情况下与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紊乱有一定的关系[6]。有80%左右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在发病的前3个星期,就会存在明确的病毒感染史,以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类病毒、巨细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等作为常见[7]。病毒感染不仅仅会对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造成抑制,还可以使血小板抗原发生改变,致使其与血小板相关抗体发生结合反映之后被迅速的吞噬破坏[8]。也有临床相对研究发现,疫苗接种也是导致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原因,以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疫苗较为常见[9]。另外,国内外学者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也与HP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处于异常状态有一定的关系[10]。目前临床上比较认可观点是,导致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患儿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使血小板生成出现障碍,并遭到过度破坏,细胞免疫状态异常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既往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T、B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几个方面[11]。

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2.1 对症治疗

①避免在急性期阶段内进行剧烈的运动,防止患儿受伤,存在明显出血倾向的患儿应该对其活动进行适当的限制。②对于一些受到感染或疑似受到感染的患儿,可以适当的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实施治疗。③如果没有特殊的病情表现,应该忌用阿司匹林等能够对血小板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12]。

2.2 药物治疗

一般药物:对于血小板检测水平在20×109/L以下的患儿,可以采用药物进行必要的干预,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为首选,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环孢素A、中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会被用到[13]。联合用药:通常情况下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且见效速度快,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以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作为常见,丙种蛋白中具有的IgG型抗体较为丰富,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施治疗的时候,可以对TNF-a、IL-1、IL-6等细胞因子进行中和,从而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与血小板的相关抗体的结合过程进行有效的抑制,使抗原与抗体结合之后对血小板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明显减少。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仅仅会使患儿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得到改善,使出血倾向减少,同时对淋巴细胞的凋亡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从而抑制免疫反应[14-15]。

2.3 手术治疗

血小板的破坏通常情况下都集中在脾脏,其次是肝脏。故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脾切除术[16]。该手术的适用年龄在3-12岁之间,血小板计数水平应该保持在10×109/L以下,病程时间应该在12个月以上,并且存在明确的出血现象[17]。对于8岁左右的儿童如果血小板计数水平能够达到(10~30)×109/L之间,也可以选择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8]。在出血程度严重或紧急外科手术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年龄及病程的限制。国内建议行切脾手术年龄应>6岁。少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副脾,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仔细的探查,并将其一并进行切除处理,防止病情在手术治疗后再次复发。由于实施脾切除术之后,机体受到外界病原体侵入的可能性较大,患儿出现感染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故在临床上所有接受脾切除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均应该及时接种多种流行性疾病疫苗[19-20]。

2.4 其他方法

血浆置换在临床上仅被用于对没有严重出血的,但是不宜实施脾切除手术的,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实施治疗。如有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症状出现,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输注血小板[21]。

[1] 任瑞娟,石太新.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12)∶1050-1051.

[2] 陈祺棠,王缉干,罗建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7)∶1062-1063.

[3] 唐 瑛,王书春,王鲁娟,等.幽门螺杆菌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杂志,2013,21(2)∶419.

[4] 范秋霞,王春美,盛光耀.NK细胞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和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4,19(4)∶210-211.

[5] 张 英.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联合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9)∶72-73.

[6] 白玉勤.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30.

[7] 杨爱云.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5)∶127-128.

[8] 何宏蕴,匡 霞,翟红兵.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0(3)∶210.

[9] 武国霞,彭建霞,武建辉,等.亚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214-2215.

[10] 符莹,罗继霞,崔永忠.α-干扰素及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5)∶391-392.

[11] 符 莹,崔永忠,罗继霞.α-干扰素联合半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54-6155.

[12] 袁玉芳,杨晓春,何 蓉,等.利妥昔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临床效果观察,2012,17(4)∶173-174.

[13] 杜 辉.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7)∶867.

[14] 于文俊.杨文华教授辨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2,4(9)∶49-50.

[15] 王 平,刘春璞.孙凤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37-1438.

[16] 侯雅君,柯微君.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94-95.

[17] 龚雪迪.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03-504.

[18] 罗泉芳.美罗华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716.

[19] 聂潘荣,王恩斌,王 佳.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3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9-20.

[20] 潘 铭,楚文瑛,李成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7例疗效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2,40(1)∶115-117.

[21] 谭志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8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95-796.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特发性紫癜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