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探究
2017-03-06朱春玉马菲璐刘美辰孙朝黎郑方亮
朱春玉,马菲璐,刘美辰,孙朝黎,郑方亮
(辽宁大学 生命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微生物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探究
朱春玉,马菲璐,刘美辰,孙朝黎,郑方亮*
(辽宁大学 生命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试行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此项工作,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辽宁省教育厅鼓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高校间优质课程的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与途径.以辽宁大学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的“微生物学课程跨校修读及学分互认实践”为例,探讨了具体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以及实施效果,并对下一步的改革措施进行了阐述.
跨校修读学分;微生物学;资源共享;改革措施
0 引言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共享工作也在积极有序地进行[1].网络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灵活的知识补充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其优越性也在社会教育方面逐渐显现出来[2].作为融合高教资源、合作办学的有益尝试,学生跨校选课模式正越来越显示出其价值和活力[3].跨校修读及学分互认,是指在前期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完成的基础上,以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各大高校在校学生依据高校间协议选择修读非本校开设的课程,取得学分并经本校审核后得到学校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4].跨校修读学分是各高校之间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系统创新的形式之一[5].
1 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微生物的诸多领域,随着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交汇,已使其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本文作者多年从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自2014年对微生物课程进行跨校修读学分的探索和实践,具体情况如下:
1.1 课程基本情况
跨校修读课程名为微生物学,合作高校即课程建设方与使用方分别为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大学,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为超星网络服务系统.自2014年起,双方学校开始合作,现已在辽宁大学2013级、2014级生命科学院本科生教学工作中成功实践.辽宁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现采用两种模式,分别为传统授课和跨校修读,学生自愿选择,修读学分,经过两年的实践,目前网络精品课程的修读率高达47%,跨校修读及学分互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2 课程教学方法
两届进行微生物学课程跨校修读及学分互认的学生均采用超星网络服务系统为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以视频授课为主,定期面授答疑为辅.其中,视频授课使用沈阳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采用自主学习、讨论法(网上讨论答疑和课堂讨论)、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辅以选课方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监督,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授课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从选课学生角度,学生选课后可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再统一授课,而定期面授答疑则是定期组织选课方老师和授课方老师共同进行集中授课,为同学进行答疑解惑.本课程在第一周、第六周、第十周和第十五周采用面授与网络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阶段性解决,同时根据授课情况对后续的网络作业进行有效调整.为了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定期面授答疑过程中,由两位老师提前沟通,在课堂上给出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热点等进行讨论,巩固学生在视频授课中学到的知识.另外本课程拥有自己的微生物学跨校学习交流QQ群和微信群,群内成员包括选课方老师、授课方老师以及全体选择跨校修读的学生,学生可通过该群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提出改进意见或学习疑惑.
1.3 课程的考核方法
跨校修读学分的学生实施全程教学考核,考评成绩由平时成绩(70%)和考试成绩(3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观看视频时长、参与讨论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除此之外,两位老师将不定期在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发布针对每个章节的作业,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阶段性的考核,该作业的批改与评分采用学生在线互评试卷方式,作业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70%)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组成期末最终成绩.期末考试取消笔试采用网上答卷,实行无人监考,学生在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教师网上批阅、网上打分.
2 跨校修读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证明,跨校修读这种学习方式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可和肯定.首先,不再实行统一授课,这在时间方面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和灵活空间,让学生在一个较为空闲舒适的状态下观看教学视频,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积极主动完成课后作业,并且大多数同学在网络课程讨论区都十分活跃.最终,两个学年进行跨校修读的学生均顺利完成了微生物学的跨校修读课程,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
3 跨校修读的利弊分析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跨校修读学分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展现出预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微生物学课程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有利有弊,但从长远角度来说是利大于弊,也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3.1 优势
1)跨校修读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便利性: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跨校修读课程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可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展,学校只发挥其监督作用.在不影响本校课程的正常学习和日常活动的前提下,学生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领略其他院校授课教师的教学风采,取得本校认可的跨校修读学分并完成本校学分任务.通过开展网络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打破了高校间原有的教学壁垒,实现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从而丰富学生选课资源,与此同时,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育水平,为不同高校的合作交流架起桥梁,最终达成培养优秀人才的共有目标.
2)本跨校修读课程以视频授课为主,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视频资料的观看,也可以重复学习视频讲解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甚至可以中途暂停视频,查询相关资料或者认真思考总结,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的放矢,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模式.而且在网络平台上不但有视频教学材料,还有微生物学课程的相关材料,包括知识结构图、实际案例、课程和课件的资源下载、参考的书目、期刊(如微生物学报)等,相比较传统授课方式,学生接触到的课程信息更为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全方位了解、学习并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知识.
3)为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本跨校修读课程设有在线学习平台答疑环节,学生可以在线随时得到授课老师对其问题的解答,而不需积攒问题等待下次授课课堂向老师请教,因此可以加快学生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的时间.除此之外,可以定期检查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情况,如观看视频时间、进度和次数、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率,结合QQ群及微信群中答疑辅助教学情况等,使授课团队的教师充分掌握学生总体的学习状况.
3.2 劣势
1)该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由于网络授课较为自由,上课时间地点都不像传统授课方式那样在老师的监管下,会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自己放松要求,开着视频人却不在电脑旁,只是单纯的进行刷网完成学习任务,不能真正学有所获.
2)精品课程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由于跨校修读学分这种学习模式在辽宁省实践的时间较短,在运行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多次协调相关网络服务的工作人员,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些许不便.
3)期末考核方式有待完善.由于在实践过程中期末考试实行网上考试方式,虽然规定了答题时间限制,但对考试时间、考试地点没有要求,因而难免出现替考、摘抄以及分享答案等作弊现象.
4 跨校修读下一步的改革措施
经过该门课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教学实践,尽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也印证了起初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预期,但也难免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理念、教学方式以及资金支持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4.1 关于教学管理环节
微生物学科是一个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因此授课内容及时更新就变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无论在人力还是时间方面都是一个庞大而漫长的工作,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授课视频制作完成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及时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这造成视频授课的知识点与前沿知识更新不匹配,而知识的及时更新对微生物课程的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需要逐步完善课程建设,定时更新授课视频,做到与时俱进.
4.2 关于平台建设问题
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进度以及缺课管理等环节的监督,需要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及时更新学生学习进度并智能化处理学生上课表现,这就对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平台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办法识别部分学生的刷网问题、讨论区中只需输入几个字就视为进行讨论,部分考试题学生输入答案并提交后答案却消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学生跨校修读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学平台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从而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方便教学管理.
5 结语
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给不同高校同一学科的教师构建了一个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就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完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研讨交流、试题库建设、考试方式、考试评价等问题的研讨和实践,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并实现经验分享,从而保障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体来说,通过辽宁大学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微生物学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实现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跨校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及高校之间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正慢慢改变高校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局限性,在丰富学生选课资源、扩大学生选课权益的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不足之处,进而创新了高校课程讲授模式.
[1] 王祖源,顾杜.MOOCS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J].物理与工程,2013(6):1-2,7.
[2] 钟碧芬,蔡文芳.慕课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7(1):109-110.
[3] 林爱菊,周敬业.学生跨校选课的探索和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04(6):192-193.
[4] 吴爽.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J].理论观察,2015(2):135-136.
[5] 吴海娜,耿平,王强,等.大学物理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5(2):84-86.
(责任编辑李超)
第44卷卷终(theendofVol44)
PracticeandExplorationofElectiveCreditCrossUniversitiesinMicrobiology
ZHU Chun-yu,MA Fei-lu,LIU Mei-chen,SUN Chao-li,ZHENG Fang-liang*
(SchoolofLifeScience,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
It is the clear requiremen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o try to convert credit between colleges and innovate th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field of education.For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education,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 encourage to make the mos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form teaching methods,achieve excellent course resources sharing and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between colleges,provide students a variety of learning methods.This paper takes elective credit cross universities of Microbiology in practice cooperated by Liaoning University and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ults.and elaborates the further reform measures.
elective credit cross universities; microbiology;resources sharing; reform measures
G 642.3
A
1000-5846(2017)04-0381-04
2017-06-05
朱春玉(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病毒学及抗病毒生物农药的研究.
*
郑方亮(1980-),男,博士,副教授,E-mail:flzheng19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