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关于存在论问题的超越性贡献

2017-03-06高冉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史观马克思

高冉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关于存在论问题的超越性贡献

高冉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有人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忽视了存在(思)本身;也有人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是实践,马克思在实践意义上讲存在,在哲学上会导致“双本体”。更有人干脆否认马克思的存在论。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确定存在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就是关于存在的真理。唯物史观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超越了哲学既有研究的范式。一切从观念的、想象的、直观的、机械的研究存在、研究本体的旧哲学都是没有意义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成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基本的存在样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唯一的存在基础。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能动的,实践主客体双方相互影响和作用着,这为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人的存在的复杂性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看来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方式出发,才是真正解决存在(思)本身问题的起点。

存在;实践;唯物史观

存在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即存在的本体、本源、本质、本身是什么。古代自然哲学追求存在的本体、本源问题,近代哲学追求存在的本质问题,现当代哲学则多追问存在本身的问题;二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包括从哪里出发认识存在,用什么方式认识存在等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回答。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存在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经历了几次翻转

近代以来,存在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古代的自然哲学直面存在的来源问题;近代哲学直面如何可能认识存在的问题;现当代哲学以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与存在者的唯心性划分为代表。存在问题自马克思哲学起,就进入了真正直面存在问题的新阶段。

在哲学史上,人们一般把古希腊罗马哲学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哲学等统称为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特点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所以古希腊时期,以《论自然》为书名的哲学书比较多。那时,“自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缺乏严格的界定,表明人们早期哲学思维能力和学科处于较低水平上。既然许多古人都在“论自然”,所以“自然”也有人将古代哲学称为自然哲学:以自然为对象,直接企图在崇拜的自然力量和自然观念中追问存在的来源、本质等重大问题。古代自然哲学的这种普遍性现象至少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周围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客观事物的产生消亡等存在着某种规律,而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第二,客观的万事万物之中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这个统一的决定力量是可以认识可以把握的;第三,人们只要认识并掌握了这个统一的决定力量,人就可以主宰一切,成为自然的主宰力量,人就由暂时性存在转变成为永恒性存在。为此,古希腊人提出了各种本源说,从金木水火土到数、道等等。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对此做出过许多贡献,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等分别提出道、仁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来源,其研究深度和理论水准决不在古希腊和外国古代哲学家之下,因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古代自然哲学虽然围绕人的存在而展开,但重点是探求人的存在的来源问题。其中,把存在的来源归结为某些自然因素(如古希腊和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的哲学观念)和数(如一、二、三)、道等,这种哲学似乎更为久远和原始,也可叫“始基”哲学。这是一个哲学产生的时代,所谓哲学产生的时代是说后来的所有哲学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个产生时代找到其最初的雏形。如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主观主义哲学、客观主义哲学、意识哲学、心理哲学、社会哲学、自然哲学等等。在这个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人生的来源问题,事物的本质问题。而人的存在问题则被简单化和逆源化了。

存在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发生在近代。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中世纪哲学的反向作用力,二是康德等启蒙哲学家鼓吹的“哥白尼式革命”。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宗教哲学。宗教要解决的问题实质都是人生的大问题:人的起源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等等。但宗教哲学的绝对化和永恒化的思维方式无法使问题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相反,绝对化和永恒化使哲学走向虚妄。宗教哲学的虚妄反向地凸显出哲学迫切需要变革。接下来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经验主义哲学与唯理论哲学的论争。二者针锋相对的思想论战历史性地给康德进行“哥白尼式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验主义哲学把经验绝对化,唯理论把先天观念绝对化,康德的二元哲学企图调和二者的矛盾。对于存在而言,古代哲学直问存在来源的本源本体哲学就可能被另辟新路的认识论哲学所替代。

近代哲学之所以被称为认识论哲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经验主义哲学(又称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作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性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不是事物(存在)的来源和本质等“本体论”问题,而是探讨人们的经验机能作为知识(真理)的主体是否可能和为什么可能,或人们的知识(真理)是来自于经验(外在的后天的)还是天赋(先天)形式。按照关于哲学的划分,这些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二是康德的“哥白尼式变革”所进行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属于认识论范畴。显然,说存在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是人们通常的说法,在比较准确的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才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休谟、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直至马克思恩格斯等近代主要哲学家存在共识。古代哲学直接追问存在的来源、本质,有勇气且崇高,虽勤奋而不得入。近代哲学家们变得聪明起来,他们不直接寻找事物的来源和本质等根本而是检查人自身的认识能力——人是否可以认识把握外部世界,如何认识客观世界。这在表面上与古人相比是退了一步,实际是进了一步——对事物来源本质的认识要先从认识人的认识能力起步。因此,近代哲学家们又呈现千差万别的景象,唯物论、唯心论、主观主义、客观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明确并相互对立的观念。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真正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开启了现当代进一步探求存在问题的道路。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现当代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分辨出存在与存在者。这在人类哲学意识发展史上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即用现象学的方式和自觉的思想确证存在与存在者,构建概念性的生存论观念。但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相比,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的缺陷在于:第一,海德格尔对于“在”与“在者”的区别还是局限在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缠绕之中,没有解决概念抽象与思维具体的矛盾。第二,海德格尔通过区分“在”与“在者”不仅没有解决二者的矛盾,而且加剧二者的矛盾,其情形同康德二元论的企图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一样,海德格尔也与康德的做法相似:他先把“在”与“在者”严格区别,把二者的对立推向极端,借助于“思”再设法找到联系二者的载体。这个企图被历史证明没有成功。海德格尔正确指出了“存在”问题所在却没有给出解决“在”与“在者”矛盾的答案,“在”与“在者”的区别也成为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第三,海德格尔加剧“在”与“在者”矛盾也是一个抽象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过程,如同康德使用现象学新方法一样,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存在者”划分的方法论是唯心的和专断的,他用“在”的一般性替代“在者”的具体性,否认事物的客观实在,割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一般的客观必然和内在的联系。其哲学活动也是一种“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马克思语)。其唯心色彩十分明显。

与之前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和之后的海德格尔等的比较,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解决“存在”问题上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二、唯物史观独为存在问题的最终解决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独树一帜,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存在问题,为存在问题的最终解决开辟了道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表达了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新思想。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确定为“感性的活动”〔1〕,或者是现实社会物质能动的活动。实践包括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本身和实践对象。这三者都与存在有关,都是存在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除了实践对象的自然和社会等对象之外,在实践主体和实践活动两方面,马克思都进行了唯物史观性的改造和创建。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个人和生产活动既是实践哲学的研究出发点,也是唯物史观的研究重点。而且,个人与生产二者在实践中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个个人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更大的整体使得个人成为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物质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这是马克思对于存在问题的第一个贡献,也是根本的贡献。在马克思之前,近代的经验论的个人和唯理论的个人都是抽象的个人、先验理性的个人;康德的个人是感性与理性相对立、无法统一的个人;黑格尔的个人只是理念的历史显现;费尔巴哈的个人是唯心的爱的宗教的个人〔3〕。他们的个人或是感性机械的或是理性观念的,或是超级精神的精灵,或是物欲的伴偶。对唯心论而言,感性物质存在是有限的、低级的,对直观唯物论者而言,不存在能动者,精神的能动性属于神或上帝。与他们相比,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包括个人在内都是实践的存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本身。离开了实践的人,或人离开实践都是无法想象的。实践就是存在本身,因为存在存在于实践关系之中,存在只能在实践关系中存在。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研究存在就必须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出发也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生产劳动中的个人出发。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也是存在的基本样式。

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就是存在本身。这样一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存在问题的真正解决开辟了一条新路。

首先,马克思反对概念地、抽象地研究一般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概念地抽象地研究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概念的抽象的存在是一个假设,是一个伪命题。千百年来,诸多哲学家抽象的故纸堆似的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是不值得肯定的。特别是近代以来,近代哲学家们对于存在问题探讨的结果令人失望,并没有解决人的存在的任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哲学家,是因为马克思完全改变了研究存在问题的范式:以前的哲学家研究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或是复杂的概念,或是主观的假设,或是预定的观念〔4〕。马克思独树一帜地明确了他们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是个人的感性活动。这个现实的个人既是物质感性的,又是能动的。人们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成熟著作中,大多使用的是“实践”“劳动”“生产”“感性的活动”等概念,很少见到“存在”,而且马克思在讲“存在”时往往加上“社会”“历史”等变成“社会存在”“历史存在”概念,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特点,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优点。

其次,马克思在研究存在问题时不仅反对唯心主义历史观,而且反对形而上学方法论。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方法论。马克思认为,要真正使哲学由说明世界的哲学变成为改变世界的哲学,除了确定实践的唯物属性之外,还要确定实践的能动属性。只有实践具有了能动性,实践才会变成为“革命的”。为此,马克思等重点反对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形而上学是用片面的、静止的和机械的方法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以费尔巴哈为例,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理念唯心主义哲学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改变自己早先哲学立场,转向唯物主义方面的中介环节和关键因素。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在社会历史观的明显唯心主义属性也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很快由“费尔巴哈派”变成彻底批判费尔巴哈的人。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论是与其形而上学方法论紧密相连的。由于费尔巴哈不懂辩证法,在批判黑格尔时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连同其体系一并抛弃。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感性的直观,物质的受动,他在肯定生活的物质属性的同时没有意识到生活的能动性和革命性,所以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即以静止的片面的机械的立场认识生活和世界。

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无法真正认识实践,也无法真正认识存在,解决存在的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不到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无法考察存在概念的历史发展钩沉;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不到存在的整体性和全部存在的历史痕迹,以偏概全、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形而上学用机械的观点看不到存在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存在自身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存在发展的根本力量。形而上学在研究存在时只能用概念的、抽象的直观认识存在本身,得出的结论是武断和不科学的,而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其中,唯心论哲学家往往用抽象的概念片面地研究存在,所得出的所谓存在(例如“存在就是1”)只是哲学家用想象头脑创造成的存在的观念;而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家通常会得出存在就是物质的本源(例如“万物皆来自于火”),而这种物质的存在既没有能动性也没有实践性〔5〕。

在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等创立的实践哲学奠定了解决存在问题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他们都不懂实践。其中唯心主义从精神的方面理解实践,唯心主义哲学家(例如黑格尔)看到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物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费尔巴哈)看到实践的物质方面,用感性存在、物质存在理解实践。唯心主义否定了实践的现实性、物质性,旧唯物主义否定了实践的能动性、革命性和超越性。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存在的真理

无论是古代的自然哲学,还是近代的认识论哲学,无论是外国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都是围绕着存在问题展开的。说存在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的“中心”问题(与“基本”问题有别),这个判断是对的。因为哲学的发生、发展都是围绕着人的生活这一中心的,而人的生活的一个基础问题是存在问题。与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相比,此前的一切哲学,包括唯心论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存在问题上都走了很大的弯路——没有抓住存在的本质和根本,无法真正解决存在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等创建的唯物史观理论是对于存在问题的真正解决,是关于存在的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唯物史观哲学从不抽象地概念地研究存在。马克思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特别是其中后期,脱离了黑格尔哲学影响之后)都使用“社会存在”。用“社会存在”替代“存在”,这是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唯物史观现实地、具体地、历史地研究存在的重要成果是突出强调存在的社会性。离开社会的存在是非存在,是无。“社会存在”的提出使得对于存在的研究真正进入到历史的、具体的视域之中。马克思认为,如果只是在存在的概念层面上研究就永远走不出概念性、抽象性、片面性的泥潭。唯物史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破存在的概念的抽象研究,将存在历史化、具体化。“社会存在”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存在的概念化、抽象化问题,因为概念化的实质是唯心性,而抽象化的实质是形而上学。

第二,“社会存在”的提出,表现了唯物史观在历史观问题上的唯物论立场。唯物史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理论的自觉的形式将唯物论贯彻到历史观社会观上的理论体系。此前的哲学理论在自然观方面呈现唯物与唯心之争,但在历史观社会观上则都倾向唯心主义:他们都将精神确定为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充分注意到这种倾向,决意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马克思确定了社会历史领域中感性的物质的力量起着关键作用,并寻找到这种力量。此前许多哲学家意识到哲学是人学(例如费尔巴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的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没有意识到人在现实关系中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唯物史观将实践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关系是人们社会存在的最重要关系,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存在,脱离实践关系的人和物是不存在的,在理论上就是无。实践作为感性活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客体、物质变为精神和客观转为主观、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精神变物质的双重肯定又双重否定的客观关系。实践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那里,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更是一种实践存在。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中唯一明确以社会、实践标识存在的自觉哲学。

第四,唯物史观确认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存在发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社会就会发生革命,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霍华德)规律。唯物史观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性历史性的,它不是预言家和算命先生的胡扯,更不是一些“西马”人士所歪曲的“铁律”。现实历史发展的事实一再提醒人们: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意涵并没有过时,被现实和证明是正确的。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唯物史观所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使存在实践化、物质化了,而且使存在具体化现实化了。在唯物史观那里,存在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分析和抽象观念,不再是哲学家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产物,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和现实运动,因此,在唯物史观看来,不仅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且人们从事科学的活动,从事的实际改变事物现状的活动,包括暴力方式的革命活动都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存在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五,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哲学即人学的问题。哲学是以研究人的存在为中心问题的学问,因而哲学也被称为“人学”。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传统哲学在存在问题上的根本失误是否定人,看不见人,即以研究人的存在为己任的哲学在研究存在时却忽略了人,否定了人的“在场”,变成人的“空场”。这种存在论是“无头脑”的存在论。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唯物论把某些自然因素或某物当成存在的本源,否定人的现实存在。而与之相对的唯心论哲学则用“理式”否定人存在的价值。近代认识论哲学虽然研究人的认识和人的思维活动,但近代哲学家或者把认识中的感性经验因素抽象化绝对化(例如经验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或者把认识中的理性活动抽象化绝对化(唯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而无论是近代唯心论还是旧唯物论,他们所谓的人或是物欲的主体(如直观唯物主义),或是概念的主体(如康德、黑格尔),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真正使人成为哲学的中心。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实践的存在。人要存在,就要进行生产和劳动,就得实践,所以,实践与人是存在的一体两面,人离不开存在,存在也离不开人,二者的矛盾现实形式就是实践。所以马克思才说,社会存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史观解决了存在的主体问题、存在的方式问题、存在的历史问题和存在的发展问题,把人与存在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理论地和实践地解决存在问题打下了现实基础。换言之,唯物史观才使哲学即人学成为可能。

第六,唯物史观第一次以自觉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存在的理想和标准问题〔6〕。存在有没有理想?存在有没有标准?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前,对于存在的理想和标准等问题的提出和答案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和令人失望的。唯心论者以观念概念(如理式、理念等)为理想标准,使理想成为空中楼阁,标准成为水中之月。旧唯物主义过分强调物质和感性的重要,理论上缺乏想象的超越,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理想和标准(如费尔巴哈的“类哲学”“爱的宗教”)。唯物史观在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明确提出自己的理想和标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提出,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为实践指明发展的方向,为认识社会存在和现实提出了明确标准。从存在的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存在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矛盾的基本解决,是人的自由的完全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达进步达到同步。唯物史观在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提出实现共产主义,表明唯物史观是关于存在的真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7.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5.

〔4〕陆杰荣,等.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12.

〔5〕王国坛.感性的超越〔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80-82.

〔6〕董晋骞.实践之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Marx’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Ontology

GAO Ran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There has been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Some hold that it stresses the fact of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without considering existence(thinking) itself;others maintain that since practice is the cor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his existence is based on practice,which will lead to a“double ontology”in philosophy.Still others simply refuse to accept Marxist ontology.In fact,the basic question of Marx and Engel’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existence,which transcends the previous philosophical research.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individuals in reality, and the basic way of existence is production activity consisting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which decides social development.Human practice is the only basis of existence,which is objective and dynamic.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practic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providing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intrica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mplex human existence.According to Marxist practical philosophy,the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thinking)is the individuals in reality and the production mode.

existence;practice;historical materialism

B026

A

1002-3291(2017)02-0022-06

【责任编辑 潘照新】

2016-10-23 修改日期:2017-01-13

高冉,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唯物史观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