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2017-03-06秦正为
秦正为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秦正为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其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具有很大的模板性和导向性。加之苏联大国大党主义的逐渐膨胀,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国际上得到推广。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自主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它的开展进行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世界社会主义迅速发展和苏联模式推广的国际大背景,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具有严重弊端,给中国以后的发展造成了双重影响。
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体制
关于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个老问题。但是,人们的视角较多集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后的比较。实际上,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这一问题就已经存在。苏联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其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具有很大的模板性和导向性。加之苏联大国大党主义的逐渐膨胀,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国际上得到推广。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自主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它的开展进行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世界社会主义迅速发展和苏联模式推广的国际大背景,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也具有两面性,造成了双重影响,成为中国以后正反两方面发展的起点。
一、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
苏联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因而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在此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不认为乃至反对社会主义存在一定的模式。如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①为此,恩格斯在晚年对于未来社会的特征问题没有再系统地去加以研究,同时面对工人领袖的一再请教,他也一再阐述了如下思想:“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3页,第693页。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19-420页。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经一度将特殊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特殊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途径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后来面对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不得不承认“干了蠢事”,因而尽管他也罗列过几种公式,但在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探索上则是一直保持着高度谨慎的。列宁一方面坚持苏联一定要根据现实根本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而不要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字眼词句,另一方面也主张其他各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试验和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坚决反对推广和照搬所谓的“发展模式”。但是,斯大林在战胜了反对派之后,却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则,完全改变了较为灵活、颇具成效且已经初步证明是正确的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固定不变、僵化难移的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伴随着高速重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形成的,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并不是斯大林首先发明的。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增长,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给予了很多关注和论述。列宁在研究《资本论》时进一步予以发挥,提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并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讲述了发展重工业的意义和作用,认为重工业正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基础。同时,对于这一观点,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也都有着大致的共识。对此,斯大林不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还把发展重工业视为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视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兴亡的重要标准。正是急于改变苏联的落后面貌、避免“落后挨打”的历史,斯大林越来越强调工业发展的速度,并形成发展为所谓的“赶超战略”,即尽可能快地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全国上下开始开足马力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1930年代又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工业化获得了空前的高涨和高速发展。由此,经过两个半五年计划的高速发展,苏联建立起了基础的重工业、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与此同时,斯大林认为,要巩固苏维埃制度,并使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完全的胜利,单是工业的重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是完全不够的,为此还必须实现农业的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化。因此,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不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根据斯大林的报告,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斯大林一直坚持认为,集体农庄作为一种经济因素基本上是农村发展的新道路,和富农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相反,这是农村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此,斯大林一再指出,社会主义只能是“国家的即全民的所有制以及合作社集体农庄的所有制。”①《斯大林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77页。农业全盘集体化从1929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到1933年基本上完成。在此过程之中,大清洗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清洗运动旨在清除潜在的破坏分子、间谍分子和“第五纵队”,以1934年基洛夫被害为开端,以三次莫斯科公审为高潮,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仍在持续。大清洗运动不但清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拉狄克、布哈林等主要反对派,而且由党内清洗、军队清洗扩展到社会清洗,形成一场规模宏大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三大运动既是苏联模式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苏联模式的重要组成和具体体现。
苏联模式,通过三大运动而建立,因而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同时也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重大影响。在经济上,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乃至牺牲轻工业和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畸形发展;实行高度的指令性和计划性,经济管理政企不分,管理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取消商品贸易,否认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过度强调国家的专政和镇压功能,通过大肃反、大清洗等运动,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拥有特殊权力;党委决定一切,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表决机器、橡皮图章;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高度集权,地方无权,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个人集权严重,领导体制形成金字塔型,总书记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独裁形成,个人崇拜流行,干部委派制、领导终身制和官僚集团逐渐形成;监督机制逐渐弱化,司法机关有法不依,或有法难依,民主法治破坏殆尽。在文化上,实行严格统一的思想文化控制体制。文化思想高度意识形态化,硬贴标签,文艺科学均以政治为标准;学术是非由领导言论来衡量,主观臆断,科学研究均受官方意志裁定;实行高度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和文化思想管理体系,一花独放,进行思想垄断和文化钳制;舆论高度统一化、标准化,讲求划一,口号、标语满天飞,标榜自我、贬低他人盛行,浮夸虚妄,资、社对立严重,暗流涌动。总之,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行政管理、领袖意志,并且覆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苏联模式,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社会发展模式,一方面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通过这种模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在短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化,建立起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且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防体系,为苏联卫国战争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也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持续发展。高度集权、个人崇拜,忽视民主、破坏法制,告密成风、清洗不断,思想钳制、文化壁垒,不但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成为西方攻击和污蔑社会主义的口实,而且也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官僚集团成为腐败的滋生地和保护伞,牺牲农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不振,大清洗成为二战初期苏联失利的重要原因,大国大党主义造成了民族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更为严重的是种种弊端的积累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严重受挫。
苏联模式形成和定型的过程,也是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不断推广的过程。随着二战的胜利进行和结束,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诞生。这些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基本上都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在国家建设上基本上都照搬了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在政治上,东欧等各国基本上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任职终身、大清洗等等,与苏联高度保持一致。在经济上,东欧等各国也是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速重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否认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等等,与苏联基本如出一辙。在文化上,东欧等各国也都实行了严格统一的思想文化控制体制。标语口号、舆论一致,书报检查、思想控制等等,与苏联完全毫无二致。东亚和拉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普遍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即使最先突破苏联模式的南斯拉夫,力求寻求适合本国特色的“自治社会主义”,但由于国内外各种条件的限制,最终也未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联模式在国际上得到推广,一方面是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因为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经验自然会得到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视和效仿。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不能选择,因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本身就受到了苏联的重要影响或控制,同时更由于苏联自认为作为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地,其社会主义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意义,从而也表现出了强行推广的大党大国主义,顺之则昌、逆之则“压”。加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使发展模式问题本身就成为检验社会性质和阵营立场的分水岭。因而,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结合的结果。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正如这一模式对苏联的影响一样,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能够迅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这些国家很快改变落后局面。东欧历史上一直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匈牙利曾被称之为三百万乞丐的国家,罗马尼亚人均收入曾欧洲倒数第一,保加利亚则被称作巴尔干的“果菜园”。但二战以后,东欧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东德成为福利国家,匈牙利则被西方记者誉为“东欧小巴黎”和“消费者的天堂”。但另一方面,苏联模式的各种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东欧各国。社会发展逐渐放慢甚至停滞,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以致积重难返、终成悲剧。
由此可见,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尽管新中国的建立,相对东欧等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要晚,但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却是类似的。不过,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性更强一些,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在人民民主专政获得巩固、国民经济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认为:“当一个任务完成了的时候,就要赶快提出新的任务,以免松懈下来。”①《周恩来选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6页。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设想。1952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起草的一个文件上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9月,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谈到: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③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20页。这可以说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0月,受毛泽东的委托,刘少奇在出访苏联期间给斯大林写信,就这一想法向斯大林征求意见。对此,斯大林予以赞同,认为这一想法是对的。1952年底和1953年初,毛泽东又多次谈论从现在起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说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由中央宣传部编写、经毛泽东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提出、公布和阐述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
《宣传提纲》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00-701页。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基本战略是“一体两翼”。“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特别是发展重工业,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三改”是变革生产关系,改私有制为公有制,两者同时并举,相互促进,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有机结合、同时共进。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此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过渡的时间、步骤、方式、方法等有所变化。时间上,由先经历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改为现在就开始过渡。步骤上,由先工业化后改造改为二者同时并举,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限制利用后改造改为同时进行,由对农业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改为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等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对原来构想的改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求进行“一化三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均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自然要求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小农经济的分散低效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在新形势下私营企业与国营企业、资本家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明显,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实行改造的方法。第二,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官僚资本曾占现代工业固定资产的80%,国家通过没收的方式不但将其变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实际上已经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和商业营业额的比重已经占到全国总量的56%和60%。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三,经济恢复和调整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同私人资本主义进行限制反限制的斗争中,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创造了诸如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这些措施,不但加强了私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而且引起了它们在生产关系上的不同变化,成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第四,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历史机遇。两大阵营的对立、西方国家中国的封锁包围,使新中国最终“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抗美援朝、镇反运动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的完成,使“一化三改”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当时资本主义很不景气,与之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则欣欣向荣,特别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显示了巨大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促使毛泽东考虑尽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化必须首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引导农民实行互助合作,也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2页。因此,在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就不断在探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1951年春,毛泽东明确支持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将互助组提高到合作社的意见。9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党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在此之后,特别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改造大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互助组由农民自愿组成,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上则互帮互助,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在生产上统一经营、集体劳动,产品分配则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给予相应的报酬,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社则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社会主义的性质。经过努力,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已达1.17亿户,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这就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由于个体手工业与个体农业都属于个体经济,具有类似的特点,因而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与改造个体农业相类似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当然,由于个体手工业与个体农业毕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具体方针政策上也有所区别。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了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步骤。改造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供销小组,即生产资料仍然私有,但由国家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第二阶段是供销合作社,即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在生产上合作社也进行一定的干预,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个阶段是生产合作社,即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因而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到1956年底,经过努力,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手工业合作社,更为重要的是,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这就标志着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几乎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上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对于如何剥夺“剥夺者”,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采取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两种方式,并表示如果能够实现和平赎买,“那对于我们最便宜不过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3页。在此基础上,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曾经提出对那些愿意接受国家资本主义的资本家可以谋求妥协,实行赎买,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的拒绝乃至反抗而未能实现。与此不同,在中国,党和政府之所以能够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正确性。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剥削工人取得利润,属于“剥夺者”,另一方面也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对此,中国共产党利用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和雄厚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影响力,慎重地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2页,第291页,第432页。因此,“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和方法和办法……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2页,第291页,第432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实行委托经销、代销等,将其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企业利润则按照“四马分肥”,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占四分之一。资本剥削受到限制,企业因而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第二步,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即由国家向企业投资入股,委派干部(公方代表)会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并起领导作用,企业利润仍实行“四马分肥”,企业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最终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经过努力,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就标志着全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在此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实现了改造企业和改造资本家相结合。国家对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并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其进行政治保障、工作安排、生活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达到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通过改造,资本家由原来的“剥夺者”逐渐变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因而使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包含了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2页,第291页,第432页。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并举,不但实现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而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萌芽和开端,对个体经济的积极引导、典型示范和逐步过渡体现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有机结合,对私营经济的和平赎买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但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的背景下展开的,是这一高潮的重要组成和具体体现,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国际上推广的迎合和创造,而且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极大推动,对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当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错误,其基本表现是“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④《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50页。。这些失误的出现,有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偏差,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行政手段、大轰大嗡等现象极其相似。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框架基本上属于苏联模式。当然,由于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也开始提出“以苏为鉴”,力求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特征及影响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和具体体现。正因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一建立就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但是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束缚和影响,这些体制也带有严重弊端,造成了不良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体现出较为广泛的人民性和民主性。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把民族资产阶级纳入人民的行列,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上的首创。因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苏联等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民主集中原则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两院制,也不同于苏联的苏维埃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也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历史形成的。这不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国实行的新型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统一和民族自治、中央领导和地方自治的有机结合。这一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既不同于纯粹的单一制,也不同于联邦制或邦联制,而是在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下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最佳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民主集中制。由于历史传统、时代背景以及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在进行民主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较长时间内的高度集中的倾向。这种高度集中,有利于在特殊环境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因而有必要进行变革。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两个主体”和计划性上,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公有制经济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一样,采取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但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特殊性,中国的公有制并没有采取苏联那样的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共存的形式。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分配形式上,中国社会主义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总原则下,保留了民族资本家的股分红利、个体劳动者的自我劳动和自留地所得等非按劳分配的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社会主义原则,从而与按资分配的剥削制度根本对立;允许非按劳分配形式的存在,则符合中国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状况,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行计划经济,是传统社会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有利于减轻和避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中国经济的计划性也得以确立。计划经济,有利于在特殊的情况下集中人力武力财力和进行宏观调控,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即是证明。但是,同样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和囿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也一度向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过渡,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并且逐渐形成了长期存在的单一的计划经济。这种局面,不但破坏了生产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企业的活力,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因而成为中国改革的必破之冰。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针、政策体现出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首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原则,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是一致的。而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并列为指导思想,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是中国教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指针。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与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体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过,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和认识上的偏差,中国的文化教育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出现了意识形态化的倾向,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乃至灾难。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体制,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既是中国探索自己道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曲折的渊源。
[责任编辑 常伟]
The Soviet Model and the China’s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QIN Zheng-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
The Soviet model is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ode with the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during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explore.Since the Soviet Union is the world’s first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therefore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odel has a great template type and orientation. Coupled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the Soviet Union’s Congress Party, this model is inevit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Although China’s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is a necess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but it carried out the more obvious the world socialist rapi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Soviet model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refore on this basis established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system, Thu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system, both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as serious drawbacks, and caused a double impac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viet model; China;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socialist system
F325.7
A
1672-1217(2017)01-0097-08
2016-11-1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KS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
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4CXJJ21):习近平国家利益观研究。
秦正为(1973-),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世界共运研究所、廉政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