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2017-03-06蔡维芳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红肿预防接种疫苗

蔡维芳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重庆 400054)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蔡维芳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重庆 400054)

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干预措施及其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35例纳入研究,采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良反应分析结果,提出干预方案;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14例纳入研究,实施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干预前为12.73%,干预后为3.82%,干预后远低于干预前,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往期资料明确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提出对症干预措施并实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疫苗接种质量。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干预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是一件有益于儿童健康的事情,对于抑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在接种时,由于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了解程度不够,或者是接种人员不专业的问题,常发生各类不良反应,影响到疫苗接种效果[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干预措施及其有效性,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35例纳入研究,采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基本资料为: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者13岁,最小者1岁,平均年龄为(5.75±3.42)岁;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14例纳入研究,其基本资料为:男性174例,女性140例,年龄最大者12岁,最小者1岁,平均年龄为(5.76±3.63)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组成以及接种疫苗类型等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5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275例,其中35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2.73%,根据其性质可将不良反应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一般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呕吐、腹泻、高热、穿刺部位红肿发炎等症状,经分析发现为疫苗所致的不良反应,共9例,占比25.71%。②偶合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感冒、肺炎等症状,分析发现儿童多半在预防接种前便有较轻微的症状,也有少数儿童是因为疫苗加重而不适,共12例,占比34.29%。③异常性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感染或长时间头晕,据分析发现与免疫机制异常、非特异性反应有关,共14例,占比40.00%。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方案,具体措施为:①预防接种人员培训。预防接种人员在正式上岗前,都应该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了解各类儿童疫苗的接种知识,包括疫苗的种类、级别、接种禁忌症、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升专业医疗知识水平,培训后实习一个月,熟悉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流程,掌握疫苗接种技能,学习临床资料记录方式及具体内容。②接种前干预。儿童在家长的陪护下接受预防接种,首先进行体检,明确有无接种禁忌症,核对儿童的年龄、身体状态是否符合接种要求,随后严格按照国家儿童免疫登记程序登记信息,明确儿童接种其他疫苗的时间,记录首种疫苗首次接种时间和接种间隔,告知家长不同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了解儿童既往病史及过敏史,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增加家长对于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③接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接种前,仔细核对儿童的基本信息,确认疫苗种类,检查疫苗有无质量问题,按照疫苗的接种流程,稀释摇匀疫苗,让儿童将手臂露出,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干燥后进行接种,用干净的面前按压针眼退针。接种期间,让家长将儿童的四肢固定住,与儿童进行适当的交流,转移其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接种,以防接种过程中儿童扭动引起穿刺部位红肿,影响接种效果。④接种后干预。接种后,儿童需在观察室等待30 min,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若无则可离开。嘱咐家长,接种疫苗过后几天,不宜剧烈运动,3 d内不可洗澡,以免受凉,不可抓挠穿刺部位,以免红肿过敏,近期内不可食用海鲜或辛辣刺激物质。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016年1月起,实施上述儿童预防接种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判定标准 记录2016年我院预防接种儿童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穿刺部位红肿等不良反应的例数,计算发生率,与2015年的往期数据进行对比,评价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6年,共314例儿童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接种后头痛者6例,腹泻者3例,恶心者2例,高热者1例,共12例。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干预前为12.73%,干预后为3.82%,远低于干预前,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预防接种体系已相对完善,在儿童时期,人们要接种卡介苗、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多种疫苗,将抗原(抗体)接种到人体内,自发或被动地调动机体免疫机制,产生相应抗体,提高免疫力[3]。然而,由于患者体质、疫苗质量、接种后作息、接种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接种疫苗后常发生头痛、呕吐、穿刺部位红肿、感染等不良反应,更有甚者会引发免疫机制异常等局部或全身严重反应,威胁到儿童的身体健康[4]。此次研究中收集往期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的临床资料,明确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了对症干预措施,于次年执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在儿童预防接种期间,实施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1]刘丽.对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 169-170.

[2]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 424-425.

[3]李建好,何焕燕,卢银娥,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3): 7469-7470.

[4]王侃.儿童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 189-190.

猜你喜欢

红肿预防接种疫苗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乳房红肿可预防
躲避蚊子有方法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