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研究
2017-03-06陈远宏杨秀敏李秋云潘晖君
陈远宏,杨秀敏,李秋云,潘晖君
(1.黎明职业大学 学生工作处;2.黎明职业大学 党务工作部;3.黎明职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4.黎明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研究
陈远宏1,杨秀敏2,李秋云3,潘晖君4
(1.黎明职业大学 学生工作处;2.黎明职业大学 党务工作部;3.黎明职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4.黎明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环境和内容均呈现复杂,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和“双刃剑”影响。缺失导控的网络舆情势必鱼龙混杂,而问题舆情则可能趁机膨胀演化,冲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缺失表现,从完善网络舆情防导控合力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导控队伍和阵地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方式和加强网络舆情研究等方面提出对策。
网络舆情;导控;微媒体;网络道德
如今,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媒体正成为大学生融入时代和社会的重要工具。有研究者认为,当今以微博、微信等为主体的微媒体以其庞大的用户规模,进一步巩固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影响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1]。大学生已成为信息时代文化传播和舆论传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当此情形下,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须进一步重视高校舆论生态的建设,须导控好大学生网络舆情。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现象认识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35~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5]可知:近年来,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以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4次报告显示这项数据分别为31.5%,31.4%,29.9%,30.4%;而网民在职业结构上以学生占比最高,4次报告显示这项数据分别为23.8%,24.6%,25.2%,25.1%。另有调查称,超九成大学生每日上网超2小时[6]。作为微媒体主要用户群体之一的大学生,正呈现主体意识张扬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选择个性化等特征,思想行为又多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而微媒体在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上具有快捷、经济、方便等优点,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当程度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情感、是非观念的波动变化。
首先,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和内容均呈现复杂,问题舆情应引起重视。有了网络,信息的制造、传播变得异常快速,这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学生在受到信息影响的同时往往也身为信息传播者。在这当中,网络舆情的负面情况更须引起注意。比如,大学生所参与讨论或传播的信息可能是一些混淆是非、真假莫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干扰和模糊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社会上也存在个别别有用心者无端造谣,扰乱视听,诱导不良取向,甚至还有不法分子隐于网络,通过制造舆情来迷惑大学生,操控公众行为,以达到不良目的。大学生所处的网络舆情环境复杂多变,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突出。
大学生普遍有着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热情,他们对热点事件、话题保持关注,在网络里积极发声、热烈讨论。这其中,不乏使用不文明语言讥讽、谩骂、诋毁的行为,甚至有的大学生卷入传播淫秽、欺诈等违法活动。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活动时表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弱化,这又是值得注意的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不道德言论的散布,是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的威胁和对立面,本文对其统称“问题舆情”。
其次,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叠加反复、快速扩散的类似“多米诺骨牌”的效应。由于大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类似的经历,人际间交往频率高,相处时间长,因而在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上共性较强,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呈现出叠加反复、渠道多样、快速扩散等特点[7]。如今,微媒体实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间的即时互动,网络舆情若缺失必要的导控,问题舆情的影响会滚雪球似地呈几何倍数扩大,进一步导致舆情的质变和裂变,极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再次,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双刃剑”的影响。一方面,正确积极的网络舆情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映射,是主流文化的一面镜子,正确积极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提高民主意识、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掌握信息知识、传播正能量等具有正面影响。另一方面,错误消极的网络舆情可能成为高校、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对大学生政治立场的确立、道德情操的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健全人格的培养等都构成负面影响。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缺失表现
由上述可知,缺失导控的网络舆情势必鱼龙混杂,而问题舆情则可能趁机膨胀演化,冲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导控极为重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首先得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网络舆情防导控合力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导控应从防、导、控等3方面构建机制,以形成合力。大学生网络舆情防导控合力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于2方面。一是预警研判机制欠缺。预警研判机制欠缺,其后果一般是对问题舆情的苗头反应迟缓,无法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干预、早引导,问题舆情由于无法被扼制在苗头阶段而进一步演化升级。二是导控合作机制欠缺。虽然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但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深化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从学校内部来看,党办、校办、学生处、团委、保卫处、信息管理中心等都有网络管理的职能,存在多头管理而权责不清的问题。导控合作机制欠缺,使得学校对问题舆情采取阻截、疏导、处置等措施时合力未能达到最佳,对问题舆情也就难以达到快速圆满的处理。
(二)网络舆情导控队伍建设不健全
新闻舆论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才始终是关键,网络舆情导控的成效也取决于舆情导控人才水平。从新闻舆论工作全局来看,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而这也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队伍建设应有指导思想。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硬、网络技术精、宣导意识强的师资和学生干部,还要在这些师生中形成良好的体系和分工机制。而现实中,高校网络舆情导控队伍的体系和分工机制建设上仍普遍欠缺严密和健全,这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力量还较为单薄。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当前网络舆情导控的重要制度。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闻发言人”应是从高校宣传工作者、思政工作者中挑选,并使其再接受政治素质、媒介素质、语言素质等方面培训而成的角色,其本身需要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具有导向责任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具有信息敏感力,具备甄别信息、厘清思想、引导思潮的能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导控一线的具体事务仍主要交由班主任、辅导员承担,相对来说,未接受专门培训的班主任、辅导员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新闻发言人,他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的能力仍较有限。
(三)网络道德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自律问题仍是突出的现实问题,对不少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和可张扬自我的新天地。在网络世界,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坚固的“道德防火墙”,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导致问题舆情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
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看,一直以来注重的是传统的人伦道德教育,而涉及到互联网时,也偏重网络技能培训,对网络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育手段。当前,仅通过倡导、约束以期改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方式显然还不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应由大学生用网、上网的自律性行为体现,而这正是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尚需强化所在。
(四)网络舆情导控技术局限
如今,网络技术发展程度远高于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尤其在微媒体普及的时代,网络舆情导控技术的革新更承受艰巨的压力。比如要更好地做好静态内容过滤和动态内容过滤的结合,要从发现、预警、分析、报告、处置等多环节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要对同个社交平台的多种言论群导控,等等。舆情管理对舆情导控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高校网络舆情导控技术的软硬件配备还难以跟上,有害信息防范技术和网络信息筛选技术有待提升,智能型自动控制和过滤软件有待升级,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待增强等。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对策
(一)完善网络舆情防导控合力机制
大学生网络舆情牵涉公共利益,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达到大学生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大学生网络舆情防导控合力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思维和整体统筹尤为重要。从高校与外界联系合作角度看,高校应与政府机关部门强化协作,与宣传部门、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等建立多元联动机制,要形成权责清晰、目标一致的工作机制,顺畅有序地发挥最大合力。政府要加强法治管理,健全完善网络信息监控和管理系统,形成制度保障;宣传部门应抓好大学生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培育的指导,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划统筹;公安机关应做好网络舆情通报跟踪、不良信息源根除、谣言散布者查办等;教育部门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深入开展。从高校内部治理角度看,亦要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工协作机制,各职能部门要做到权责明晰、合作无界、效能优化。
(二)加强网络舆情导控队伍和阵地建设
高校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思想作风好、理论水平高、文字功底强、形势政策敏感度高的思政队伍和学工队伍,以肩任主流舆论引领职责,担负网络舆情导控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人的新闻评论素养、媒介素养。首先,要在教师中建立“长效、科学、规范”的舆情素质培训机制,要在教师中及时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让网络舆情导控的新经验、新做法得到运用和推广。其次,要进一步重视新闻发言人培育,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要加强新闻发言人素质培养,给予新闻发言人处理新闻舆论事务的空间,让新闻发言人发挥专业技能,真正起到对网络舆情介入和导控作用。
高校还应筑牢新型主流舆论阵地。可建立网络文化工作室,可构建“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可深入建设具有校本文化特色的易班平台等,让这些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思想舆论引领、网络服务、舆情监控等方面作用。此外,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新闻传媒素质的学生,可着力打造全媒体学生记者站。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调动学生骨干力量,培育一支得力、专业的学生队伍作为校园的“舆情新闻眼”,借助“新闻眼”发现网络舆情变化,探知网络舆情细微;要集合校、系各级学生记者团、团学干部队伍等力量,成立全媒体学生记者站,达到资源通融,产生宣传合力。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要进一步夯实网络道德基础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网络道德界限。通过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守则,倡导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公约;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尺,提高他们的舆论思潮鉴别力,提升他们甄别、过滤有害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实时监控和防范。由于网络空间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也模糊了是与非、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一些大学生把恶搞、谩骂、色情带入网络,把网络当作情绪发泄“垃圾桶”,因此应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控,及时制止和纠正道德失范的网络行为,让大学生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无序之地,知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其次,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拓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价值观教育主题网站、师生互动网络社区、移动课堂、校园微信公众号、名师微博等,在这些新媒体平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线,着力创建健康的网络文化,树立正能量。
网络道德教育并非简单的说教,应注重提高教育实践性。可在微媒体平台上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健康有益的信息,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了解大学生心理情感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引导,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网络行为习惯。
(四)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方式和加强网络舆情研究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导控大学生网络舆情时需要不断摸索舆情发生发展规律,创新舆情管理方式。应围绕“防,控,导,查,研”等方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安全防护体系。要在技术层面加强研发,提高问题舆情传播防范水平。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做到线上线下宣导相结合。可在各校园媒体设立二维码,实行用户登录管理,建上网日志,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对问题及时核查,同时也促进用户责任意识提高。
新形势下,在研究和创新网络舆情导控方式上,可积极树立大数据理念,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大数据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中的价值。比如,对于因敏感问题或重大事件而引发的舆情,在密切关注大学生网民态度与情绪变化的同时,对其采用量化指标加以标识,分类统计大学生网民言论观点,再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信息数据计算、分析、研判[8],一旦发现异常即采取对策应对。
四、结束语
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亦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既要从制度、人力、设施、技术做好保证,更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秉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人才。
[1] 陶赋雯.“微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建设路径探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30(9):28.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4-25)[2015-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4-25)[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4-25)[2016-0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4-25)[2016-08-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6] 付翔.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2017-04-29)[2015-07-2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7] 杨光坤,李林.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特点及引导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5(4):46.
[8] 李洪雄.创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引导[N].光明日报,2017-01-09(11).
Abstract:The circumstance and content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hich gives expression to a Domino effect and double-edged sword impact, are of complex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out guidance and control,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ould be in a motley crowd,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condition, the negative public opinion might impact on the fostering of the morally sound values and outlook on the world and life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lack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puts up such countermeasures a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and position, enhancing the Internet moral education, conducting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research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Keywords: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micro-media; Internet morality
(责任编辑:李金锋 英文审校:杨德权)
TheGuidanceandControlonInternetPublicOpinionof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DuringMicro-MediaEra
CHEN Yuanhong1, YANG Xiumin2, LI Qiuyun3, PAN Huijun4
(1.Student Affairs Office,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2.Party Affairs Office,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3.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4.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G 641
A
2017-05-18
陈远宏(1978-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1619);黎明职业大学规划项目(LJ2012105)
1008-8075(2017)03-0056-04
10.13446/j.cnki.jlvu.2017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