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3-06戴桂珍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译语泉州市音译

戴桂珍

(黎明职业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戴桂珍

(黎明职业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发现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存在译名不统一、音译过度、文化信息偏差等问题。提出在泉州市非遗文化词汇的翻译中,可采用音译加准确注释来解决过度音译问题;采取保持文化底蕴,同时考虑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等策略规范译名,尽最大限度保存本土文化,进而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泉州市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之后,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1]“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古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享有“地上看泉州”的美誉。泉州市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者众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近年来,泉州市非常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全面启动非遗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实施“十百千”工程。截至2016年4月,泉州市已初步建立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拥有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40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6 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18项,县级代表性项目81项)。[2]

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力的结晶,积淀了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亦是推动文化创新与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在全球化语境下,需要通过较高质量的翻译畅通文化输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将对泉州市非遗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非遗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普遍价值,体现出保护方式的多样性、流传渠道的动态性和传承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复杂特征。理解非遗特征能更好地进行英译,并能借助旅游活动进行推广和传播,从而使非遗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由此,泉州市非遗的文化、旅游、经济等多重价值也可以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但是,目前泉州市非遗英译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译名不统一

泉州市非遗名称具有我国非遗名称的普遍性特点,名称中包含人名、地名、民族名等专有名词,有的还包含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由于区域特点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的非遗名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含有人名的有陈三五娘传说、杨阿苗故居等,含有地名的有蟳埔女习俗、英都拔拔灯等,含有或直接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有拍胸舞、火鼎公婆、嗦啰嗹等。通过查询《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旅游指南》等资料及调查发现,由于名称内涵独特,部分泉州市非遗名称存在多种译名。比如拍胸舞被译为Chest-thumping Dance、Chest-slapping Dance、Breast-patting Dance、Quanzhou Paxiong Dance、Chest Patting Dance和Breast-clapping Dance 6种译文,“提线木偶”被译为Marionette、The Marionette Theater、Quanzhou Line puppet Show和Quanzhou Tixian Puppet Show 4种译文,“泉州花灯”被译为Quanzhou Silk Lanterns、Quanzhou Lanterns、 Quanzhou Flower Lantern、Quanzhou Festive Lanterns 4种译文,“南音”被译为Nanyin、Nanyin Music和Southern Chinese Music 3种译文。有两种译文的有:源和堂蜜饯被译为Yuanhe Tang Preserved Fruit 和Quanzhou Yuanhetang Preserved Fruits and Vegetables;蔡氏古民居被译为The Cai’s Ancient Folk Houses和Ancient House Group of Cai Clan;海上泼水节被译为The Marin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和Offshor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译名不统一往往致使译语读者难以准确地把握非遗名称内涵,不利于非遗的对外传播。

(二)过度音译

音译是解决文化缺省的有效手段。金惠康认为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大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3]不少翻译者也提出音译在翻译汉语时的可行性,如岳峰认为从社会思想的流向来看,西方社会已开始吸收中国的古代思想,这种趋势是一种催化剂,会使人们接受音译的过程缩短,面扩大,并产生一种加速度。[4]采用音译方法介绍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文化对外输出。然而,过度的音译反而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尤其是一连串地名直接用汉语拼音翻译。如“晋江深沪褒歌”被直接译为Jinjiang Shenhu Baoge,“南安英都拔拔灯”也曾被译为Yingdu Baba Deng in Nan’an,“安溪铁观音”被译为Anxi Tieguanyin,“老范志万应神粬”也有被译为Laofanzhi Wanying Shenqu等。全部用音译会给译语读者带来较多困惑,使其无法理解上述非遗名称的意义。

(三)文化信息偏差

泉州市非遗具有动态的文化形态,浓缩了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内涵。若未能正确地理解非遗的内涵或者翻译不当,可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准确性的缺失,严重者可导致信息或文化误译。

1.英译所传达的信息不当

传达的信息不当是泉州市非遗英译的常见问题之一。如:

例1 原文:(泉州刣狮)在闽南地区是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刣狮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的传统技艺的精华,……

译文:The lion dancing is actually a kill-lion fight. It is an activity that combines martial with folk dance in Minnan area and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outhern Shaolin Martial and lion dancing that preserve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essence of Southern Shaolin Wuzu Boxing compeletely,……[5]91

泉州“刣狮”历史渊源久远,狮戏记载有据可查,是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该表演具有地方特色,配以“宋江阵”之各式阵法,气势磅礴。“刣狮”从道具、狮身制作到舞蹈的内容、过程、历史传承等,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内涵。例1中,译者因获知泉州市闽南话的“刣”音同“杀”,认为“刣狮”是“杀狮子”。然而原文介绍其实并没有“杀狮子”的表述,因此“The lion dancing is actually a kill-lion fight”这句英文翻译纯属败笔,甚至可能引起译语读者因动物保护意识而拒绝观看这种表演,影响文化的传播。

2.文化偏差

文化偏差主要体现为对非遗项目的理解不深入,造成译文和非遗实际内涵的偏差,如将“皇宫起”直接译为“palace building”,让人误以为是皇宫;“陈三五娘”直接译为“Chen San & Wu Niang”,使译语读者误以为五娘姓吴或伍。

二、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相应对策

非遗名称与相关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特征最能体现文化价值,同时又是翻译的难点。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要真正把翻译做好,可以说,掌握两种文化比学会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只有在文化中,语言才有意义。”[6]也就是说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比语言因素更重要。郭建中指出: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7]针对泉州市非遗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采用音译加准确注释的方法

针对过度音译问题,可采用音译加准确注释的方法。如:

例2 皇宫起

原译文:Huanggongqi (imperial palace building)[8]

改译1:Huanggongqi (imperial palace-like building)

改译2:Huanggongqi (imperial palace-style building)

“皇宫起”是泉州市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晋江五店市保存有福建省成片保护面积最大的闽南红砖古厝群,蔚为壮观。古厝错落有致,流光溢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一幢,恍如一座座宫殿,所以,人们又将这样的建筑称为“皇宫起(体)”。这是文化专项词,它其实不是皇宫里的建筑,而是模仿皇宫建筑风格修建而成的宫殿式建筑。像“皇宫起”这样具备中国特色的非遗词语,音译不足于体现其文化内涵,因此应采用音译加准确注释的方式。例2中,原译文的加注显然未能真正体现其文化内涵,甚至容易望文生义,误导目标读者,引起困惑。更改后的译文分别加了构词后缀,其中构词后缀-like,意思为“used with many nouns to make adjectives meaning similar to something”;构词后缀-style,意思为“used with some adjectives and nouns to make adjectives describing someone’s qualities or the way something is done or designed”。 因此改译1和改译2较好地保留“皇宫起”建筑的特点和文化,注释弥补了音译的不足,让译语读者能知晓其建筑技巧和文化内涵,是较为妥帖的表达,而且能产生相应的联想,较好地获得读者认同。“皇宫起”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晋江市通过打造五店市旅游地,辅于元宵节等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使五店市成为晋江市的城市名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在泉州市非遗英译文中,译者们有的采用音译,有的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既有为保留文化异质性的思考,又有基于文化传输效果的考虑。不论“归化”“意译”还是“异化”“直译”等都是译者在实践中追求原语文本在译语中出现最佳等值体的有益尝试。

(二)保持文化底蕴,考虑译语读者文化背景

刘宓庆认为,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有三大任务,一是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二是推出以现代语言学为依据的翻译语言学理论体系,三是对“文化翻译”进行全面的理论描写。要完成这三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三化”——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8]民族文化的留存是加强国外对中国了解的有效手段,也可缩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距离,因此泉州市非遗英译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全面理解译名的确切含义,尽量保持文化底蕴。译者要互相交流切磋译技,选择最为恰当得体的译文,达到统一译名的目的。如有学者提出,拍胸舞译为“Chest-slapping Dance”最能体现舞蹈的精髓。[10]再如:

例3 闽台博饼习俗

原译文:Min-tai Mooncake Gambling[5]90

改译文:Fujian-Taiwan Mooncake Game

在这里,“闽台”应完整译出。Gambling的英文意义是“ an activity in which you risk money in the hope of winning more money if you are lucky or if you guess something correctly; 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take a risk on something that can give you important benefits ”。[11]此词的出现可能造成文化信息不对称,让译语读者以为闽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在赌博。为了避免西方读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熟悉的一切去选择、切割和解读另一种文化”,[12]改译为“Fujian-Taiwan Mooncake Game”更恰当,并能引起外国游客对博饼活动的好奇。再如:

例4 火鼎公婆

译文1:the Cauldron-bearing couple[13]

译文2:Dance of Husband and Wife Carrying a Firing Wok[5]91

改译文:Dance of a Couple Carrying a Firing Cauldron

火鼎公婆是闽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据说开始于清末。相传某地举行规模浩大的迎神赛会游乡活动,有一家境贫寒的农户,老夫妻急中生智用两根竹竿架起家中煮饭的大铁锅,放进几块木柴烧起火鼎,二人抬着参加家家户户“妆人”游行。担心途中柴火燃尽,女儿挑着柴担跟随后面添柴续火。没料想因其表演独特,气氛风趣热烈,得以流传至今。该非遗项目原生态特征浓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译文1中“鼎”直译为cauldron,意为“a large round metal container used for cooking over a fire”;译文2中 “鼎”译为“wok”,意为“a metal pan shaped like a large bowl, used for cooking Chinese food”。根据非遗故事的起源,“cauldron”较为接近于鼎,意思比较准确,但译文1没有体现火的内容,只是表达出抬锅的夫妻;而译文2的意思表达相对比较完整,但锅的选词不够准确,wok较接近于锅的意思,常指现代的小炒锅。赫维(Hervy)指出,有些相对性的文化成分,异族文化虽然没有,但其成员可以通过想象读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遍性”。[14]对此类文化专项词,在英译中必须注意对文化的传达,加强对内涵意义的翻译,使本土文化信息反映出遗产话语中突出的普遍价值,改译文就是一种有益尝试。再如:

例5 永春纸织画

译文1:Yongchun Paper Texture Painting

译文2:Yongchun Paper-woven Painting[5]106

译文3:Yongchun Paper-woven Pictures

永春纸织画是泉州市永春县独有的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与杭州丝织书、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2011年6月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传统美术非遗项目。纸织画的制作是先在宣纸上绘好图,再用特制的小刀裁成不到2 mm的纸丝作经线,然后用同样宽度的白色纸丝作纬线,放在纸织机上手工一条一条编织而成。从制作过程看,纸织画具有中国国画的艺术风骨,又有编织的精湛技艺,在工艺难度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painting侧重于表示用画刷,还可表示油画,水彩画等;picture更为广义,除了指画,也可以指图像、照片等等。woven一词译出它的制作方法,译文1中的texture 貌似误译或误解,至少说没能直截了当体现出工艺制作方法。译文2和3都能达到英译的实效,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纸织画的制作过程。

为使泉州市非遗英译与译语读者文化相衔接,在英译中还应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如上文“泉州刣狮”的介绍内容可改译为:

The lion dance is actually a lion- fighting performance. It is an activity that combines martial art with folk dance in Minnan area and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outhern Shaolin Martial art and lion dancing that preserve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essence of Southern Shaolin Wuzu Quan compeletely,……

在这里,基于对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的考虑,即英语读者大都动物保护意识较强,译文中应避免出现“The lion dancing is actually a kill-lion fight”这样的血腥语句。同时可参考“与狼共舞”的含义,将“刣狮”表述为“The lion dance is actually a performance of dancing with the lions”。这样,既尊重了外国游客爱护动物的情感,又能体现出舞狮的威武雄壮气魄。

三、结束语

非遗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非遗的翻译直接推动着一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5]毫无疑问,泉州市非遗的准确英译将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规范非遗译名、适度音译、得体地再现非遗文化将使泉州市非遗在传承、交流方面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有效地传播文化,并丰富世界文化。

[1] 陈晶.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J].神州民俗,2008(5):25.

[2] 张素萍.泉州将于2020年前建成21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EB/OL].(2016-04-09)[2017-04-21].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6-04/09/content-5304540.htm.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52.

[4] 岳峰.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7.

[5] 编委会.泉州旅游指南 [M]. 泉州:泉州海都文化传播中心, 2014.

[6] NIDA E 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0.

[7]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1998(2):17.

[8] 福建省文化厅.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372.

[9] 刘宓庆.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任务:为杨自俭编著之《翻译新论》而作[J].外国语,1993(2):2.

[10] 洪莉. 生态翻译视域下的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93.

[11] MACMILLAN P L. MACMILI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582.

[12] 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中的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0.

[13] 林绿竹. 品味泉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47.

[14] HERVY S.Speech acts and illucutionary function: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8:12.

[15] 田亚亚,孙雪娥,付丹亚. 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英译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5(2):25.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Quan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found to have problems such as non-uniform translation, excessive transliteration, and cultural misreading. Therefore, in the light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of Quan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C-E(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transliter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ke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deposit, and considering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readers to standardize English vers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maximize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E translation; Quanzhou City

(责任编辑:东红 英文审校:杨秋娜)

OnC-ETranslationProblems&StrategiesofQuanzhou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DAI Guizhen

(Colleg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H 315.9

A

2017-04-26

戴桂珍(1971- ),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化学与翻译研究。

黎明职业大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LMTD2014113)

1008-8075(2017)03-0033-05

10.13446/j.cnki.jlvu.20170038

猜你喜欢

译语泉州市音译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