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思想·创新·发展
2017-03-05李梦卿安培
李梦卿+安培
摘 要: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成功举办了十届,论坛为职教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开阔了中青年职教学者的学术视野,提高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推进了职业教育科研协作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其学术性、政策性、创新性价值导向明显,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扩大了职业教育学术影响力,涌现了一批中青年学者,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青年职教论坛;十届;学术;交流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比较职业教育;安培(1990-),女,河北衡水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编号:2015A100),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69-06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作为非营利性职业教育学术交流会议,其本质是提供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因职业教育科研发展需求驱动而不断发展壮大。从第一届即2004年举办的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始,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十届,回顾这十届论坛,规模在不断扩大、运行机制逐渐成熟、学术影响愈加广泛。
一、发起与导向:增进交流,服务发展
(一)论坛举办情况
199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内设机构,于2004年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首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后基本上是每年举办一次(2006年、2012年除外),至2015年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论坛由主题发言、自由论坛和学术沙龙等板块构成,为每个参会者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与平台,实现观点表达与自由讨论的统一,达到启发智慧、创新观点的效果。如下表1所示,十年来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承办机构主要由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承办,承办机构涉及地域范围广阔,扩宽了论坛的可能参与面。参会人数规模持续增加,由首届论坛70余人参会到第十届已形成由百家单位380余人参加的规模,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品牌学术会议。
(二)论坛价值导向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加强职教科研队伍建设”和“推动职教科研水平提高”为两大举办宗旨,以“学术自由,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兼容并蓄”为举办基本原则,不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收取会务费,吸引大批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培养中青年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为己任,以推动职业教育科研水平提高为目标,注重职业教育科研理论创新,注重为职业教育科研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表现出浓郁的提携后辈情怀,表现出对自由平等学术交流的大力崇尚,表现出论坛对职业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的执着追求,表现出对服务职业院校实践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学术性、政策性、创新性价值导向明显,这些价值导向成为规范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的思想指南,引领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守本求新与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关注热点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共举办十届,论坛主题丰富多样,体现职业教育发展阶段重点任务,紧扣国家职业教育的时政热点,紧抓职业教育发展关键问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议题的变化是近十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也记载着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历程。根据表2内容可将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印发,2010年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主题。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設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2008年第四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也有职业教育政策回顾相关的议题,可以看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设计紧扣国家时政,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与会议精神,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特征。第六届与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主要讨论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等职业院校办学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大规模多类型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政府履行职责统筹规划,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纲要》首次规划了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及其配套制度建设的综合型战略目标,[1]论坛从增投资、扩规模、强制度、建体系等方面提出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举措。建设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论坛提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纲要》首次明确要求“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成为政策化、规范化的新常态。随着职业院校改革成熟发展,“双主体办学”、“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新形式扩大了校企合作内涵,各省市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更加成熟完善。
(二)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存在依据,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发展始终受外部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加强对职业教育与社会互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就业质量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第一直接表现,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是职业院校的功能导向,2004年第一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业教育与就业”为主题,探讨就业导向与职业教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趋势、沟通职业教育与就业的保障机制等问题,提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职业教育不等于就业教育,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良性互动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新时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新政策出台,职业教育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结构变革等新环境,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紧抓时代脉搏,为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2015年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面向产业升级、社会变革的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讨论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利用“互联网+”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应用技术本科高校发展等问题。论坛提出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结合点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技术生存能力、构建情景化、共享化学习过程、运用“隐喻”等非符号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创造技术知识转化条件等。[4]“互联网+”使职业教育服务主体从职业院校单元服务向多元主体服务转变、服务对象从服务于适龄青少年向社会大众转变、服务重点从服务于就业转向服务就业与创业并举、服务方式从线下服务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转变。[5]新时代新环境下职业院校认知发展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获得更新更强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人才培养研究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载体,关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教授怎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每一所职业院校都要面临的现实任务。作为持续渐进性研究课题,2005年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为主题,2008年第四届、2015年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都将职业教育课程作为议题来讨论,职业教育课程备受重视。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石伟平教授提出项目课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要突出普通文化的服务性,建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6]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徐涵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形成职业能力,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运行机制。[7]会议探讨了上海市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经验传播,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课程开发方法逐渐为职业院校教师所理解认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逐渐走向成熟。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從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实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经历了一段时间。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式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与实施规划。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2011年第七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为主题议题,2013年第八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为主题,2014年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为议题。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贾旻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普职融通,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与内“外”互通性。[8]现阶段很多省份通过制定个性化政策措施促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对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职业教育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教育时代特征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007年第三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以“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为主题,终身学习、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时代特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终身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要求职业教育提升层次、完善体系,扩充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象,采取灵活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以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实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建设新农村,改进城乡二元结构,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基础。2008年第四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业教育理论与制度创新”为主题,2009年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业教育发展新思维”为主题,探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院校院校发展研究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匡瑛从职业教育的定位、定性、作用与发展层面解释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朱德全教授提出应以动态系统观厘清学校组织发展机理,加强学校组织系统的能力建设,以系统性关照有效性。[9]另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应该加强重视与改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将职业教育研究与时代特征紧密融合,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形式与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与内部有效性。
三、学术影响与论坛成效:思想交锋,推动创新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基本功能是提供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了十届,规模不断扩大、运行机制逐步成熟、功能逐渐多元、影响力逐步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供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
杨金土先生指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提供学术争鸣的平台,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围绕某一学术问题,展开相互对话,自由争论,甚至达到相互交锋的效果,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学科学术水平,促进学术研究工作日趋繁荣。[10]由此看来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举办之初,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便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筹办我国首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积极倡导青年学者要有质疑精神,他鼓励从事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要敢于质疑,他希望在中国中青职教论坛上,各位学者尤其是青年学人要有观点的交锋。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也都是本着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而办。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发表学术观点,积极展开讨论,激发创新思维,以达到交流学术观点,促进职业教育科研进步的效果。
(二)开阔中青年学者学术视野,培养中青年学者学术自觉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水平提高关键在人,在研究队伍。论坛举办之初,中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骨干力量欠强,年龄偏大,因此特别注重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促进整个科研队伍年轻化。[11]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先生说,在2004年学会决定举办中青年职教论坛的目的就是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科研培养中青年人才,使职业教育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12]这是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的初衷。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也一直遵循设立初衷,关注中青年职业教育科研学者的发展,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发展机遇。2009年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参会人员包括专家教师代表180人,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148人,中青年职教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独到的观点,精辟的发言,开阔了中国中青年学者学术视野,增强中青年学者科研信心,激发中青年学者科研动力,培养中青年学者学术自觉。
(三)创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推进职业教育实践行动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每届主题不一,议题多样,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课程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中青年职教论坛每次举办都有大批学者提交学术论文,很多学者提出许多创新点,激发思维火花。如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关晶博士提出完善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现代性、服务性、公平性、开放性、衔接性、融通性、终身性等特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2010年笔者在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制度思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同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试点实施“工士”学位,2014年笔者在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系统性地做了“工士”学位制度报告,引发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工士”学位制度成为对国家政策的有益探索,也为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实施提供样本参考。另外,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很多主题议题都是依据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任务而设计,如建设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论坛产生的学术成果对指导职业院校办学,推进职业教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职业教育科研学者学术合作,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累计有2000以上人次参加论坛,参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高职院校教师、大学教师与硕博士研究生、企业人员、媒体人员等,参会人员来源广泛。会上会下交流加强了职业教育科研学者之间的了解,增加了职业教育科研学者之间的合作机会,为职业教育科研和学者间的学术合作创造了条件。越來越多高校和职业院校参加的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规模在不断扩大,参会人员背景也愈加多元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这种社会影响力也同时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论坛发展建议:健全机制,走向国际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与时俱进,为更好发挥论坛效应,建议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精进措施。
(一)建设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平台
论坛(Forum)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规格、有长期主办组织、多次召开的研讨会议,另一种是网上的电子公告栏。[13]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作为职业教育界品牌学术会议,应有科学化的网络平台做管理支撑。建议建设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会务管理,包括会务信息发布、会议网上报名等一系列会务相关手续,实现会务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化。现阶段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一般为两天,为持续发扬论坛精神,扩大论坛受益覆盖面,实现论坛线上线下相结合,可通过开发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线上平台,使更多职业教育学者可随时在论坛网站上分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学术交流。还可以通过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记录历年中青年职教论坛会议举办情况,便于论坛相关史料数据化管理。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可实现多样化功能整合,便于管理,扩大论坛影响力。
(二)增强论坛举办的区域均衡性
历数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其承办单位多为普通高校,另有2所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举办机构绝大多数都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举办论坛机会少,尤其是西部地区参加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人数更少,不利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为避免论坛举办的不均衡性,可适当增加在西部地区举办论坛的机会,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科研学者的参会率,也给更多职业教育科研学者了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实况的机会,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增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的区域均衡性。
(三)加强论坛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使优秀科研成果上升为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决策服务,服务职业院校管理与发展。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科研成果,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创新性观点,如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徐国庆教授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多样化的理论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知识观的不同,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课程开发。2010年笔者提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以填补高职无学位空白,2011年论坛讨论职教集团建设问题,2015年论坛讨论机器换人等热点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具有政策转化的可能。论坛应加强对职业教育优秀创新性科研成果的整理,使具有实践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上升为国家政策,并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职业院校的应用推广,激发职业教育科研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增加有效科研成果比例,增加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存在价值。
(四)促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职业教育与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走向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国际化表现为网站建设国际化、参会人员国际化、论坛主题议题国际化等。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是中国本土甚至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加强建设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站资料的多语言翻译工作,扩大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应邀请更多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使参会人员形成多元异质结构,增强不同背景学者之间的交流。伴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内学者尤其是青年学人需要加强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了解,今后几年,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推动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议题国际化,实现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走向世界。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需融合时代特征,理性认知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在继续秉持传统做法的同时,加强数据化运行治理、强化成果转化、推进国际进程,以促进职业教育科研更加向好发展,更好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2]韩云鹏.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述要[J].职教论坛,2010(34):54.
[3]刘晓玲.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A].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376.
[4]徐宏伟.技术生存变革的职业教育意蕴——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116-118.
[5]郝天聪.“互联网+”下的职业教育服务新态:内涵、目标与转向[A].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616-617.
[6][7]于志晶.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36):16-18.
[8]李玉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改革创新的核心关注点——对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9):33-35.
[9]颜炳乾.职业教育发展新思维——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3-64.
[10][11]肖称萍.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更深刻的转型阶段——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先生[J].职教论坛,2004(13):4-5.
[12]张祺午.青年主张,青年观点——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关注《规划纲要》[J].职业技术教育,2010(33):45-47.
[13]亢世勇,刘海润.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