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7-03-05贾敏胡秀锦郭燕妮
贾敏+胡秀锦+郭燕妮
摘 要: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以需求为根本,以供给为支撑,两大方面共同影响其发展。一方面,区域工业化、政府、企业、职业学校、民众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模式、内容、形式、程度提出了需求,各利益相关方目的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各方需求考虑在内,以形成动态发展的稳定机制。另一方面,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在其形成完整体系之前,需要社会各方供给,区域经济、政府政策、民众支持等等都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合作
作者简介:贾敏(1991-),女,山东枣庄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胡秀锦(1976-),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价等;郭燕妮(1992-),女,山东烟台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编号:CJA110158),主持人:胡秀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10-04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是指各区域以自愿为基础,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人脉关系的作用,突破地区、部门的限制而形成的部门之间和学校之间在生源、教师、信息、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行为和组织[1]。
一般来讲,决定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根本因素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区域发展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需求程度,二是社会各方面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所需资源的供给程度。因此,在探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动因时,本文以影响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需求与供给因素为切入点,理清影响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各种微观因素。
一、多方需求决定了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开展与进程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通过跨地域的方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实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生源的合理流动、高质量课程的开发与共享、职业资格统一标准的建立等目的,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产生源于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其中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影响最深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区域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是区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一直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其工业化生产需求与基础教育水平不足以支撑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直至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9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0-1200美元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才进入初期阶段。而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也正产生于那段时期。从1996年起至今,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经过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成功进入发达经济阶段[2]。在此过程中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发展也经历了迅速的更迭过程,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的发展模式对地方職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1996-2002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工业化结构开始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市场结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等多元因素影响着工业化的演进[3]。在这样一个工业全面市场化转型的时代下,生产力的变革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变化,致使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发生了改变,技能型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社会体制、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统招统分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加之同时期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以及民办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逐渐陷入教育质量低、就业困难、生源紧缺的发展危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参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可谓是其谋生的“救命稻草”。
2003-2006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处于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开始由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进行转换,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职业教育内涵得以充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回暖。此时,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持续加剧等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在促进制造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农民工培训以及推进城镇化发展等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也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区域都在着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2007年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处于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平稳的发展阶段,彼此之间的合作由最初的政策引导过渡到自发性的利益合作,培养新兴行业的从业者成为职业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2011年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中分离出来,并占据主导地位。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涵盖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方的庞大、系统的运营模式。相关的法律逐渐得以确立,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已基本清晰,彼此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例如职业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教学与培养,而师资培训与课程开发则由更加专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负责。这一阶段的区域职业教育正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二)政府行使职能的需求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包含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工业变革、教育发展、人口流动等。在众多形成因素当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方向与形式。
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者,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不仅为了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为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与服务可获取性。在东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职业教育发展快速,资源丰富,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课程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西部,但是东部地区生源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较为缺乏,但是生源充足,东西部进行跨区域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合作,更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这是政府所独有的职能。
(三)企业谋求良性发展的需求
企业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需求方。企业以谋求良性发展的目的参与到职业教育合作当中,以培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为目的,从而以“人的价值”提高企业利益,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各地方企业参与合作的内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即便是在发展初期就占据地理与政策等优势的发达地区也面临着诸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短缺的阻碍。例如,近年来东部地区“技工荒”和“用工荒”现象频频出现,珠三角地区2016年初劳动力缺口超过200万人。而原本就落后的区域在以技术与经济为发展前提的时代,仅靠一己之力来推动自身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于是为谋求共同发展,区域合作便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发展机制。在进行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引入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本需求。
(四)职业学校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职业学校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参与职业教育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与学校自身谋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学校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中的重要主体,不仅利于学校自身师资水平、课程质量、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提升,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范围,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具备了更大的择业优势,参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举多得。
(五)个人谋求职业发展的需求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同时也面临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企业用工不足、社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使得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供给与需求不均衡性之间,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个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得到从事职业所需的胜任力,普通民众则通过职业培训获得所在职业领域或新的职业领域所需的技能与知识,职业教育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向。此外,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调和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也发生改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还处在欠发达的地区,当地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十分强烈。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取足够的职业技能进而在区域之间流动得到更有价值的工作,这一观念已具备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众对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成效的满意度决定其发展的长远性与持续性,因此,在区域职业教育的合作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民众的需求与利益。
二、社会供给决定了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已经开始进入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政策引導性的合作与自发合作并存,合作主体日益多元化,合作的内容日益增多,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也日趋完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多元主体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不同的支持,其中影响地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供给因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政策法规的引领与推动。
(一)区域的综合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支撑
职业教育兼具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区域综合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教育质量,还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机会与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同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同的是,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教育硬件及软件的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来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转。而与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因其教育内容偏重于社会生产实践,导致其教育内容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职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应的教学实践场地与设备也需不断更新。因而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相对较高,拥有较高的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前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例,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的指引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凭借着超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率先突破原有的地域界限,以区域为整体协同发展并取得突出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由此带来雄厚的资金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可以为区域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合作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并输出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殊产业,参与并促进地方发展,当地各产业的用工需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等与当地的综合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职业教育的内容、发展方式及规模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国家政策法规引领并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
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现状,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先于内陆地区得到较全面发展与繁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自此,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开始引领并推动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其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方向与形式。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体系,政府必须以政策为保障,清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中的障碍,为其搭建合理框架使其得以长远发展。
纵观“九五”计划提出之后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上至国务院与教育部,下至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都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国家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自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正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此后,国务院与教育部等中央决策机构针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条文。2002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指出“加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对口支援工作。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跨区域招生,可以与本地、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完善东中西部对口支援机制。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更加具体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将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政策逐步细化并进行贯彻实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方针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是新时代下社会进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以需求为根本,以供给为支撑,两大方面共同影响其发展。一方面,区域工业化、政府、企业、职业学校、民众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模式、内容、形式、程度提出了需求,各利益相关方目的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各方需求考虑在内,以形成动态发展的稳定机制。另一方面,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在其形成完整体系之前,需要社会各方供给,区域经济、政府政策、民众支持等等都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各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各个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平衡。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涉及多元主体,跨区域的学校、企业、行会、政府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对人才进行合作培养,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极具复杂性。在实现不同区域共同发展的同时,更加高效地利用了教育、人力以及自然等资源,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目前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随着多元参与主体的不断加入,出现许多新的需要探索的问题。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具体过程中,也存在阻碍其顺利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从跨区域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角度来看,在职业院校的管理体系中,地市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业务上受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多以市县教育部门管理为主,而技工学校则多以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为主,教育行政上的分条管理会经常出现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标准不一、难以协调等问题[4]。其次,从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企业、行会的角度来看,企业与行会分属于不同的经济管理部门。以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其发展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更需要融合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行業、人社、财政、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实施,政府虽然在宏观层面上制定了各类政策,但在既有的体制框架下,具体实施操作中各参与主体固有的政策规章在运行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再次,在实践中站在参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各主体的角度反观国家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国家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仍不够完善,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合作内容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标准以及质量监督手段与系统的管理机制。针对这些问题,职业教育相关政策颁布不及时,存在滞后性,同样也阻碍着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顺利进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将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胡秀锦.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45-49.
[2]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10):56-57.
[3]杨近.我国工业化进程与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张铁军.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
责任编辑 韩云鹏